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98篇
  免费   22篇
  国内免费   17篇
林业   80篇
农学   28篇
基础科学   24篇
  21篇
综合类   163篇
农作物   39篇
水产渔业   6篇
畜牧兽医   133篇
园艺   37篇
植物保护   6篇
  2023年   12篇
  2022年   11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14篇
  2019年   25篇
  2018年   16篇
  2017年   12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19篇
  2013年   18篇
  2012年   22篇
  2011年   24篇
  2010年   19篇
  2009年   17篇
  2008年   17篇
  2007年   18篇
  2006年   21篇
  2005年   17篇
  2004年   17篇
  2003年   14篇
  2002年   18篇
  2001年   19篇
  2000年   21篇
  1999年   14篇
  1998年   16篇
  1997年   15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12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7篇
  1990年   7篇
  1989年   6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7篇
  1986年   6篇
  1985年   9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5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3篇
  1980年   4篇
  1979年   2篇
  1965年   1篇
  1964年   1篇
  196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3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2017年1月,新疆博乐某牛场犊牛群出现腹泻疫情,本试验旨在调查病因并制定相应的防控措施。采集6头腹泻犊牛的肛拭子和新鲜粪便样本,先用Speed V-Diar4~(TM)试纸进行轮状病毒、冠状病毒、隐孢子虫和大肠杆菌F5(K99)的检测,再对样本进行病原菌的分离鉴定和分子分群,最后对分离菌进行致病力及耐药性的检测。结果显示,所有粪便样本的试纸检测结果均为阴性,从6份样品中共得到6株大肠杆菌和1株爱德华氏菌,分子分群PCR检测结果显示6株大肠杆菌中A群占83.3%(5/6),F群占16.7%(1/6)。半数致死量结果显示,只有1株大肠杆菌(菌株XJ-B1)具有致病性,可致小白鼠腹泻和死亡。药敏试验结果显示,7株分离菌对这18种抗生素产生不同程度的耐药性,其中致病性大肠杆菌XJ-B1耐药程度最严重,对β-内酰胺类、磺胺类和多肽类抗生素耐药,为多重耐药菌。由此可见,这株致病性大肠杆菌可能是引起本次犊牛腹泻的病因之一,也是本试验首次分离到牛源的F群大肠杆菌,该菌的多重耐药性增加了临床治疗的难度,而本试验结果为该牛场治疗此次犊牛腹泻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3.
正肝片吸虫是牛羊等反刍动物的主要的寄生虫病,人偶尔也感染,多呈地方性流行。寄生于牛羊等反刍动物的肝脏胆管中,引起急性或慢性肝炎和胆管炎,并伴有全身性中毒现象和营养障碍。危害相当严重,秋季羊多见急性特别是当年羊羔突然死亡,慢性的有粘膜黄疸腹泻颌下水肿贫血消瘦衰竭而死亡,  相似文献   
4.
社会资本视角下稻农节水控制灌溉技术采纳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稻在我国所有农作物中耗水量最大,发展水稻节水控制灌溉技术是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基于社会资本理论,提出了社会资本对稻农节水控制灌溉技术采纳影响的假说,并利用农户调查数据进行了实证检验。研究发现:目前仅有30%的农户采纳了节水控制灌溉技术;社会资本是稻农节水控制灌溉技术采纳的重要决定因素:结构型社会资本方面,农户的姓氏为大姓、礼金开支规模更大能显著促进节水控制灌溉技术采纳;认知型社会资本方面,农户之间在水稻生产过程中经常互助合作、对村庄成员更信任能显著促进节水控制灌溉技术采纳。应进一步加大水稻节水控制灌溉技术推广力度、并注重提升农户社会资本水平等以推动水稻节水控制灌溉技术采纳。  相似文献   
5.
<正>鹿巴氏杆菌病又名为鹿出血性败血症,简称鹿出败。是由多杀性巴氏杆菌所引起的鹿的一种急性、热性、败血性传染病。病的特征,在临床上大多数病例为急性败血症症状,多数病呈现胸膜肺炎或出血性胃肠炎的变化。1发病情况2018年6月20日建平县某乡梅花鹿饲养场,存栏128只,其中成年鹿78只幼鹿50只,其中一头幼鹿发病死亡,先后有8只成年鹿发病死亡3只,又有9只幼  相似文献   
6.
杨树混交林地土壤微生物与酶活性的变异研究   总被引:39,自引:2,他引:39  
孙翠玲  佟超然 《林业科学》1997,33(6):488-497
对北京大兴县林场和河南省民权国营林场2块试验林,面积分别为1.86hm ̄2和3.2hm ̄2,连续四年(1992-1995)进行土壤微生物与酶活性定位观测和定量分析,研究杨树不同混交模式土壤微生物和土壤酶活性的变异及其对土壤营养元素含量和林木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1)杨树混交可以提高林地土壤微生物数量,5种处理间存在差异(P=79%)。(2)不同混交处理,土壤酶活性存在差异(P=87%),其中转化酶、磷酸酶在A、C处理中增长较明显;5种酶活性之间差异极显著(P>99%)。(3)杨树混交林的土壤营养元素、土壤微生物、酶活性与林地生产力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7.
小麦茎秆断裂强度相关性状QTL的连锁和关联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小麦茎秆断裂强度与倒伏特性关系密切,并对产量有很大影响。本研究旨在解析茎秆断裂强度的遗传机制,开发与该性状紧密连锁/关联的分子标记。利用山农01-35′藁城9411重组自交系(RIL)群体(含173个F8:9株系)和由205个品种(系)构成的自然群体,借助90 k小麦SNP基因芯片、DArT芯片及传统分子标记技术,在2个环境中对两群体的茎秆断裂强度相关性状进行连锁分析和全基因组关联分析。利用已构建的高密度连锁图谱,在4B染色体的TDURUM_CONTIG63670_287–IACX557和EX_C101685–RAC875_C27536等区段上,检测到9个控制小麦茎秆断裂强度、株高、茎秆第2节间充实度、茎秆第2节壁厚相关性状的加性QTL,可解释表型变异9.40%~36.30%。同时,利用包含24 355个SNP位点的复合遗传图谱,在自然群体中检测到37个与茎秆断裂强度相关性状(P0.0001)的标记,分别位于1A、1B、2B、2D、3A、3B、4A、4B、5A、5B、5D、6B、7A、7B和7D染色体,可解释表型变异7.76%~36.36%。在4B染色体上,以连锁分析检测到控制茎秆断裂强度的RAC875_C27536与关联分析检测到的Tdurum_contig4974_355标记,在复合遗传图谱上的距离为6.7 cM,说明该区段存在控制小麦茎秆断裂强度的重要基因。  相似文献   
8.
黄河三角洲滨海湿地退化原因分析及生态修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提出黄河三角洲滨海湿地退化的主要原因为农业活动、油田大规模开发、黄河断流和改道、风暴潮和污染等,结合目前该湿地开展的科研工作及修复效果,提出以植被修复为主,改善水文条件、土壤条件为辅的节水修复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玉米秸秆还田方式和数量对土壤有机碳组分的影响。【方法】以沈阳农业大学棕壤长期定位试验站为平台,设计大田小区试验,采用玉米秸秆半量和全量还田、直接和腐熟还田处理,研究了春玉米拔节期、抽雄期、灌浆期和成熟期土壤有机碳含量及其活性和惰性指数的动态变化状况。【结果】①在春玉米生长期内,秸秆还田处理均能增加土壤有机碳含量,且腐熟还田比直接还田的增加量更多,更有利于土壤有机碳累积和培肥地力;在不施化肥条件下,无论秸秆直接还田还是腐熟还田,半量还田处理的土壤有机碳增加量比全量还田处理增加的要多,而在配施化肥后,全量秸秆还田处理的土壤有机碳增加量大于半量秸秆还田处理。②秸秆还田处理均可以提高土壤有机碳活性指数。秸秆单独还田处理能提高土壤有机碳活性指数,但只有在成熟期效果明显;而秸秆与化肥配施后,直接还田处理以及半量还田处理对土壤有机碳活性指数的提高最明显。③单施化肥处理会导致土壤有机碳含量及其惰性指数降低,不利于土壤有机碳的保持和提高。【结论】秸秆还田有利于增加土壤有机碳含量,秸秆腐熟还田配施化肥处理更有利于培肥地力,增加土壤有机碳积累;而单施化肥不利于土壤有机碳的保持和提高;秸秆直接还田和单独还田提高了土壤活性有机碳指数。  相似文献   
10.
生草对酿酒葡萄园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果园生草是园区土壤可持续性耕作的重要手段。试验在辽宁农业职业技术学院酿酒葡萄园进行,果园覆盖鼠茅草,研究果园生草对于果园土壤营养成分、土壤含水量,土壤容重等衡量土壤理化性质重要指标影响。结果表明,随年份逐渐增加,果园生草可有效提高土壤表层有机质及氮磷钾含量,最高可达11.75 mg/kg、126 mg/kg、87 mg/kg、156 mg/kg。而清耕随年份增加,会降低所有土层土壤有机质含量,二年内清耕土壤表层土壤氮磷含量变化不明显,钾元素含量降低明显。生草与清耕相比,生草后土壤保水保墒能力较好;生草可有效增加土壤孔隙度与通透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