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93篇 |
免费 | 61篇 |
专业分类
农学 | 2篇 |
2篇 | |
综合类 | 43篇 |
水产渔业 | 105篇 |
植物保护 | 2篇 |
出版年
2023年 | 3篇 |
2022年 | 1篇 |
2021年 | 4篇 |
2020年 | 7篇 |
2019年 | 6篇 |
2018年 | 6篇 |
2017年 | 11篇 |
2016年 | 11篇 |
2015年 | 7篇 |
2014年 | 6篇 |
2013年 | 16篇 |
2012年 | 8篇 |
2011年 | 16篇 |
2010年 | 6篇 |
2009年 | 3篇 |
2008年 | 6篇 |
2007年 | 6篇 |
2006年 | 5篇 |
2005年 | 8篇 |
2004年 | 5篇 |
2003年 | 4篇 |
2002年 | 1篇 |
2001年 | 3篇 |
2000年 | 1篇 |
1998年 | 1篇 |
1995年 | 1篇 |
1994年 | 1篇 |
1993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5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乐清湾浮游动物现状调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依据2011年5月和9月对温州乐清湾湾口附近海域浮游动物现状调查结果,分析和研究了浮游动物的种类组成、数量分布、多样性、群落结构及其与环境因子的相关性。5月份和9月份分别采获大型浮游动物13大类47种和16大类70种,调查海域附近浮游动物主要以近岸低盐类群为主,同时还有少量的半咸水河口类群。5月份浮游动物优势种为中华哲水蚤、球形侧腕水母、百陶箭虫等。9月份浮游动物优势种为背针胸刺水蚤、拿卡箭虫、汤氏长足水蚤、磷虾幼体等。5月份平均个体丰度为91个/m3,9月份平均个体丰度为115个/m3。5月份平均生物量为0.209 g/m3,9月份平均生物量为0.222 g/m3。9月份的丰富度指数、均匀度指数、多样性指数和优势度均高于5月份的各项群落结构指数。 相似文献
2.
2010年9~10月,对逊别拉河自然保护区浮游动物群落结构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共鉴定出4类20种浮游动物,其中轮虫类9种,占45.0%;原生动物7种,占35.0%;桡足类3种,占15.0%;枝角类1种,占5.0%;数量均值为1132ind.L-1。原生动物数量较多,占69.4%;轮虫类次之,占30.3%;桡足类仅占0.3%;生物量均值为0.206mg·L-1。轮虫类生物量最高,0.137mg·L-1,占66.5%;桡足类0.045mg·L-1,占21.9%;原生动物仅占11.6%;优势种类为原生动物的沙壳虫Difflugia sp.、侠盗虫StrobiLidium sp.、焰毛虫Askenasia sp.;轮虫类的蒲达臂尾轮虫Brachionus budapestiensis、螺形龟甲轮虫Keratella cochlearis和桡足类的无节幼体nauplius为主。多样性指数H’、J显示逊别拉河自然保护区H’平均值为1.58,J平均值为0.81,表明保护区浮游动物的多样性比较丰富,物种分布均匀度较好,为保护鱼类的生存和繁衍提供了良好的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3.
2005年8月(夏季)的大、小潮期间和2006年3月(春季)的大、小潮期间对长兴岛沿岸进行了4个航次的浮游生物调查,共检出浮游动物47种,其中春季32种,夏季44种。浮游动物的优势类群为桡足类和浮游幼虫。小拟哲水蚤、双毛纺锤水蚤、拟长腹剑水蚤、无节幼虫为春季优势种。小拟哲水蚤、双毛纺锤水蚤、近缘大眼剑水蚤、桡足类幼体、太平洋纺锤水蚤为夏季优势种。春季浮游动物的丰度、生物量及种类数均低于夏季。小潮期间浮游动物的丰度、生物量高于大潮期间。浮游动物的丰度、生物量及优势种受潮周期的影响。北部沿岸和南部沿岸浮游动物丰度、生物量较高。小型桡足类在长兴岛沿岸浮游动物群落结构中扮演重要角色,长兴岛沿岸浮游动物群落结构较为成熟稳定。 相似文献
4.
于2008年4—6月在大连市沙岗子村的海参养殖场进行围隔试验,试验设投放高、低密度的鼠尾藻组和不放藻的对照组。结果表明,围隔中共有藻类8门57属76种,优势种为短楔形藻、新月菱形藻和绿枝藻。其中浮游植物密度以对照组为最多,高、低密度鼠尾藻组的差异不大;浮游动物有6大类34种(属),优势种为中华哲水蚤、瘦尾胸刺水蚤等桡足类及桡足类无节幼体,浮游动物密度亦是以对照组为最多,高、低密度鼠尾藻组的数量差异不大。试验期内,低密度组的藻体长度从22.2 cm生长至39.6 cm,平均增幅为78.3%;高密度组的藻体长度从22.2 cm生长至33.9 cm,平均增幅为52.7%,低密度试验组鼠尾藻的生长要好于高密度组。 相似文献
5.
为探究不同营养类型养殖方式对半封闭海湾浮游生态系统的影响,于2015年在象山港的鱼类网箱养殖、牡蛎筏式养殖和海带筏式养殖3种养殖区内外分别进行大、中型和中、小型浮游动物群落及相关环境因子的四季研究。结果显示,牡蛎养殖区内大、中型浮游动物群落结构变化明显,夏、秋季优势种太平洋纺锤水蚤的优势度下降,冬季优势种腹针胸刺水蚤的优势度上升;网箱养殖区内浮游动物群落变化不明显,变化主要为大、中型浮游动物优势种,春、冬季腹针胸刺水蚤的优势度下降,秋季优势种种类组成变化明显;海带养殖区内浮游动物群落和优势种变化均不明显。此外,3种养殖方式对浮游动物的生物量、丰度和α多样性均未产生明显影响。结合象山港的水文特征和养殖区内外的环境因子,研究表明,牡蛎养殖区浮游动物群落变化是牡蛎滤食行为和铁港水交换能力差的综合结果,而浮游动物优势种变化可能与水体总磷含量较高有关;因目前网箱养殖规模小且西沪港水动力条件较好,网箱区内局部环境和浮游动物的变化较小;海带养殖因面积小且仅春、冬季养殖,不足以对水质和浮游动物产生影响。此外,本研究显示不同环境中,大、中型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的变异较中、小型浮游动物明显,这可能与中、小型浮游动物群落的稳定性较高有关。 相似文献
6.
为了探讨泗礁沙滩碎波带浮游动物的种类组成及其季节变化,2010年8月至2011年8月每月大潮期间,在泗礁沙滩碎波带设置8个站点,以浮游Ⅰ型生物网共采集到浮游动物67种,浮游幼虫10类,共计77个种类。浮游动物中甲壳动物最多,共56种,占总种数的72.73%,其中枝角类3种,桡足类43种,其他甲壳动物10种。此外,毛颚动物4种,水母类7种。优势种为小拟哲水蚤(Paracalanus parvus)、强额拟哲水蚤(Paracalanus crassirostris)、背针胸刺水蚤(Centropages dorsispinatus)等13种,其中四季皆为优势种的仅小拟哲水蚤和强额拟哲水蚤2种。泗礁沙滩碎波带浮游动物大致可分为4个生态类群,分别为河口半咸水生态类群(2种),近海暖温生态类群(2种),近海暖水生态类群(52种)和大洋广布生态类群(5种)。结果表明,泗礁沙滩碎波带浮游动物受盐度、温度、潮汐和外海水团等环境因素影响,海洋性浮游动物最多,季节变化显著,夏季优势种最多(10种),冬季最少(4种),平均密度春季最高(1 557.021个/网),冬季最低(87.875个/网)。 相似文献
7.
抚河干流浮游动物生物多样性调查及水质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2010年12月与2011年7月抚河干流各监测断面中浮游动物类群的结构组成、优势类群进行了调查,并对抚河干流的水质进行了综合评价,旨在为抚河流域水质保护以及今后开展相关监测研究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抚河干流浮游动物共检出4类41种,其中轮虫类最多,共计7科15属23种,占总数的56.10%;枝角类5科6属7种,占17.07%;桡足类与原生动物占26.83%。时间分布上,浮游动物丰度表现为丰水期大于枯水期,其中丰水期轮虫、枝角类、桡足类与原生动物密度分别为256、26、66、16ind/L,枯水期分别为131、8、24、10ind/L。空间分布上呈现中间小、两端大的特点,最大值出现在ST1监测站点李渡镇,最小值出现在ST3监测站点高坪。抚河干流浮游动物数量结构主要由轮虫类组成,生物量结构则主要由桡足类组成。抚河干流水质处于中富营养至富营养状况,为轻度至中度污染,污染最重的是ST3监测点高坪,最轻的是ST7监测站点南丰。 相似文献
8.
2013年8月1日19∶00至2日18∶00,通过间隔1 h的定量采样,研究南昌市典型城市湖泊月亮湖中浮游动物(轮虫、枝角类和桡足类)的昼夜垂直分布规律。结果表明,月亮湖共发现浮游动物20种,其中轮虫16种,枝角类1种,桡足类3种;剪形臂尾轮虫(Brachionus forficula)、桡足类无节幼体(Copepoda Nauplii)和迈氏三肢轮虫(Filinia maior)为优势物种,分别占总捕获数量的48.27%、15.75%和11.11%。浮游动物主要类群和优势物种的Morisita指数均大于1,说明月亮湖中的浮游动物群落呈聚集分布。密度垂直分布和平均滞留深度分析结果显示,浮游动物垂直分布昼夜差异明显,夜间(19∶00-05∶00),浮游动物先聚集于月亮湖中层,01∶00后逐渐迁移到表层;白天(06∶00-18∶00),浮游动物逐渐从表层向中层和底层迁移;主要类群中轮虫、枝角类和桡足类的迁移均表现为夜间上升、白天下降、傍晚再上升,轮虫和桡足类的迁移幅度小于枝角类。优势种剪形臂尾轮虫和无节幼体的昼夜垂直迁移表现为夜升昼降,至傍晚再上升;迈氏三肢轮虫昼夜垂直分布差异显著(P0.05),但昼夜垂直迁移活动不明显。相关分析表明,水温、p H值和溶解氧对月亮湖浮游动物的垂直分布和迁移活动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9.
根据2005年7—10月在北太平洋E 150°~158°56′、N 42°34′~46°25′进行秋刀鱼资源探捕所获得的15个站点浮游动物样本资料,测得甲壳纲的桡足类、端足类、糠虾类、磷虾类,毛颚类、腔肠动物以及被囊动物等的代表种。其中桡足类占绝对优势,隶属于1目4科5属8种。浮游动物生物量4~699 mg/m3,均值168.6 mg/m3。根据浮游动物的种类、分布状况及优势种类的强弱,判断和分析黑潮暖流的强弱趋势,对确定秋刀鱼渔场的南北位置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0.
夏季西北太平洋公海秋刀鱼渔场浮游动物数量分布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2005年7月-10月在北太平洋150°E-158°56'E、42°34'N-46°25'N进行秋刀鱼资源探捕所获得的浮游动物样本资料的分析、鉴定,在15个站点的海洋浮游动物样本中,测得甲壳纲的桡足类、端足类、糠虾类、磷虾类,毛颚类、腔肠动物以及被囊动物等的代表种.其中桡足类占绝对优势,隶属于1目4科5属8种.总浮游生物量分布范围为136~1 848 mg/m3,均值为865.6 mg/m3.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