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17篇 |
国内免费 | 8篇 |
完全免费 | 59篇 |
专业分类
水产渔业 | 184篇 |
出版年
2022年 | 3篇 |
2021年 | 5篇 |
2020年 | 10篇 |
2019年 | 2篇 |
2018年 | 3篇 |
2017年 | 20篇 |
2016年 | 13篇 |
2015年 | 4篇 |
2014年 | 5篇 |
2013年 | 8篇 |
2012年 | 14篇 |
2011年 | 15篇 |
2010年 | 11篇 |
2009年 | 12篇 |
2008年 | 10篇 |
2007年 | 9篇 |
2006年 | 8篇 |
2005年 | 10篇 |
2004年 | 5篇 |
2003年 | 2篇 |
2002年 | 1篇 |
2001年 | 1篇 |
2000年 | 1篇 |
1999年 | 1篇 |
1997年 | 2篇 |
1996年 | 2篇 |
1995年 | 1篇 |
1994年 | 1篇 |
1993年 | 1篇 |
1992年 | 1篇 |
1991年 | 1篇 |
1988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8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2 毫秒
1.
根据2003年对乳山湾东湾表层沉积物中重金属调查结果,对重金属含量分布及富集特征进行分析,并采用瑞典科学家Hakanson提出的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对其生态危害程度进行评价。结果表明,乳山湾沉积物中的重金属含量,除5月的Hg、As平均含量略低于8月外,其他重金属(Cu、Zn、Pb、Cd)平均含量5月高于8月。在表层沉积物中Cd的富集程度最大,除5月1号测站外,污染指数超过1.0。水平分布除Cd为湾口处含量较低外,其他重金属基本呈湾口和湾底含量较高的分布趋势。单个重金属潜在危害系数表明,Cd的E值大于其他重金属的E;值,其他重金属的E值均小于Hakanson所提出的沉积物重金属生态危害程度的轻微危害程度的划分标准,表明重金属对乳山湾生态环境具有潜在影响的元素主要是Cd,污染程度由高到低依次为Cd、Hg、As、Pb、Cu、Zn。与历史同期调查相比,表层沉积物中Cd含量升高幅度最大。从多个重金属的潜在生态危害指数看,两次RI调查均值小于150,属于轻微的生态危害。 相似文献
2.
金属硫蛋白(metallothionein,MT)是一类小分子的蛋白质,能螯合金属离子,调节微量元素(主要为Cu、Zn)贮存、运输和代谢及具有对重金属中毒解毒作用和清除氧自由基的功能。目前,关于重金属胁迫对甲壳动物MT含量的影响国外已有一些研究报道;国内这方面尚未见报道。 相似文献
3.
根据2002年5月和8月珠江口生态环境调查的数据,对水体和沉积物中重金属元素Cu、Pb、Zn、Cd的含量与变化特征进行分析讨论,并对研究海域的生态环境进行质量评价和生态危害性评价。结果表明,珠江口水体和表层沉积物中-6、48.9×10-6、153.3×Cu、Pb、Zn、Cd的平均含量分别是6.53μg/L、2.22μg/L、48.3μg/L、0.16μg/L和43.8×1010-6、0.82×10-6;沉积物对Cu、Pb、Zn、Cd的富集倍数平均在1.5~3.3。水体中Cu、Pb、Cd的含量在河口不同区段(上、下游)季节变化特征不同,这种变化与水体中Cu、Pb、Cd的存在形态、迁移转化过程有关;受水动力条件及冲淤特性的影响,表层沉积物中8月份Cu、Pb、Zn、Cd的含量高于5月份的含量。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的结果表明,5月份珠江口水体处于中污染状况、沉积物属轻污染状况,8月份水体和沉积物分别为较清洁和中污染;对沉积物的生态危害评价显示,8月份沉积物重金属的潜在生态危害性高于5月份,Cd的潜在危害性高于Cu、Pb、Zn。 相似文献
4.
4种海藻膳食纤维对Cd2+、Pb2+、Hg2+的吸附作用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采用模拟胃和小肠环境进行体外实验,同时对大白鼠进行体内实验,研究了4种海藻膳食纤维对Cd2 、Pb2 、Hg2 的体内、体外清除效果,并与麦麸(Wheat bran)膳食纤维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1)在体外模拟实验中,4种海藻和麦麸膳食纤维对Cd2 、Pb2 、Hg2 的吸附效果与pH、纤维种类有关。在小肠环境下较胃环境吸附强烈,海带(Lamiraria japonica)吸附最强,其次为麒麟菜(Eucheuma)、麦麸和江蓠(Gracilaria),马尾藻(Sargassum)最差。各种膳食纤维对Pb2 吸附最强,对Hg2 最弱。(2)在动物体内实验中,各膳食纤维对大鼠体内重金属排出量(率)均显著大于空白对照组(P<0.05),各膳食纤维对重金属的排出能力由大到小依次为:麒麟菜、海带、麦麸、江蓠、马尾藻。结论认为,海藻膳食纤维具有清除重金属的效果,因此在降低重金属对人体蓄积毒性方面具有应用价值。[中国水产科学,2007,14(1):132-138] 相似文献
5.
铜、锌、镉 3种重金属离子对中华绒螯蟹 (Eriocheirsinensis)鳃丝Na -K -ATPase活力具有影响。实验结果表明 :3种重金属离子各处理组中华绒螯蟹鳃丝Na -K -ATPase活力随取样时间的变化显著 (P <0 .0 5 ) ,其影响程度与重金属离子的浓度呈正相关 ,且一直呈现被抑制状态 ,而对照组的变化不显著 (P >0 .0 5 ) ,表现出明显的剂量、时间效应关系。同时在重金属离子作用下 ,鳃丝Na -K -ATPase活力在 2 4h时下降幅度较大 ,2 4h后Na -K -ATPase活力下降缓慢 ,而且在同一取样时间各处理组鳃丝Na -K -ATPase活力差异显著 (P <0 .0 5 )。 3种重金属离子对鳃丝Na -K -ATPase活性的毒性大小依次为 :Cd2 >Cu2 >Zn2 。 相似文献
6.
海洋沉积物中重金属含量测定样品前处理方法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采用正交设计试验法对测定海洋沉积物中重金属含量的样品前处理方法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在王水、氢氟酸、高氯酸消解体系下,采用微波消解一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测定重金属含量,省时,试剂用量少,结果准确,重现性好。 相似文献
7.
广东沿海贝类4种重金属含量分析和评价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根据2007年6~9月对广东沿海4种贝类养殖区90个样品的检测结果,研究了贝类体内重金属的含量和累积,对贝类的质量安全进行评价。结果表明:(1)菲律宾蛤仔Ruditapes philippinarum体内含量大小顺序为铜(Cu)〉镉(Cd)〉铬(Cr)〉铅(Pb),太平洋牡蛎Crassostreagigas和近江牡蛎C.rivularis的大小顺序都是Cu〉Cd〉Pb〉Cr,而翡翠贻贝Pernaviridis的大小顺序则是Cu〉Pb〉Cd〉Cr;(2)菲律宾蛤仔、太平洋牡蛎和翡翠贻贝未受重金属污染,但部分近江牡蛎体中Cd和Cu含量已超过中国农业行业标准“无公害食品:水产品有毒有害物质限量”标准,应该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8.
象山港重点增养殖区重金属残留量分布及污染源分析 总被引:8,自引:4,他引:4
根据2002年6月对象山港重点增养殖区水体中重金属含量的调查,研究象山港水体中重金属残留量、分布及其来源。研究结果表明,象山港水体中重金属铜、铅、锌、镉、总汞、砷、总铬的含量均符合二类海水水质标准,其中铜、镉、砷、总铬的含量很低,符合一类海水水质标准,铅、锌、总汞的含量在一类和二类标准之间。重金属铜、铅、锌、镉在支港黄墩港含量较高,4区(主港)或3区(西沪港)最低,其中锌以港口及其延伸的主港区含量最高;汞、砷、铬则在4区及其邻近分区含量较高。象山港水体中的重金属含量在东海10个重点河口港湾中)属于偏高,近5年来水体中铜、汞和砷含量波动大,其它重金属含量稳中有升。象山港水体中的重金属来源于自然和人为活动两部分,前者主要来源于象山港汇水区土壤和矿物中的重金属,后者为周边各汇水区电镀、化工等乡镇企业的污水汇入。 相似文献
9.
于2008-2009年在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范围内采集了10种鱼样,分别使用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测定鱼体肌肉内Cu、Zn、Pb、Cd的含量,原子荧光分光光度法测定Hg、As的含量,用以评价保护区内鱼体肌肉重金属的污染状况和食品安全.6种重金属元素在不同鱼类肌肉中残留范围分别为0.39~1.17 mg/kg、29.83~38.68mg/kg、0.03~0.64 mg/kg、0.015~0.042 mg/kg、0.015~0.074 mg/kg和0.031~0.077 mg/kg(湿重).除了大眼鳜(Siniperca kneri)肌肉内Pb含量超出国家食品中重金属限量卫生标准外,其他鱼类肌肉中的重金属元素均低于限量标准.但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提供的标准,有6种鱼体肌肉内的Pb含量超标.研究结果显示,肉食性鱼类肌肉中的重金属含量高于杂食性鱼类,各种鱼类肌肉重金属综合污染指数均低于0.5,属于微污染和轻污染程度,保护区范围内的鱼类没有受到明显的重金属污染.本研究结果反映了保护区内鱼类重金属的污染状况,对于该区域的生态环境管理与鱼类资源保护措施的制定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0.
为探讨鱼体抗氧化系统以及神经系统对水体中汞胁迫的响应机制,在实验条件下研究了汞离子对红鳍笛鲷幼鱼[体长为(4.95±0.79)cm,体重为(4.57±2.02)g]的急性毒性及对鱼体肝脏、鳃组织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及脑组织乙酰胆碱酯酶(AChE)活力的影响。结果表明:半静水实验条件下,汞离子对红鳍笛鲷幼鱼的安全浓度为0.040mg/L。汞离子暴露6h时,各浓度组的肝脏SOD酶活均比对照组有显著升高(P<0.05)。随暴露时间的增加,低浓度组SOD的活性变化较小,而高浓度组鱼体肝脏SOD的活性出现被诱导或被抑制的现象,表明鱼体在高浓度汞胁迫下抗氧化系统出现一定程度的紊乱。鳃的SOD活力在暴露6h亦显著升高,随时间的延长,各浓度组SOD的活性具不同程度的下降趋势。MDA含量的变化表明,鳃组织在暴露6h时已开始受到显著损伤(P<0.05),而肝在6h时无显著变化,在12h时开始受损伤。脑组织AChE活性在暴露6h时略受抑制(P>0.05);暴露12h时高浓度组显著增加(P<0.05),诱导率平均为36%;汞离子暴露24h时,鱼脑AChE的抑制率分别为28%~38%;暴露48h、96h时抑制率...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