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3117篇 |
国内免费 | 173篇 |
完全免费 | 1110篇 |
专业分类
水产渔业 | 4400篇 |
出版年
2020年 | 196篇 |
2019年 | 275篇 |
2018年 | 221篇 |
2017年 | 300篇 |
2016年 | 247篇 |
2015年 | 170篇 |
2014年 | 210篇 |
2013年 | 168篇 |
2012年 | 209篇 |
2011年 | 232篇 |
2010年 | 185篇 |
2009年 | 204篇 |
2008年 | 226篇 |
2007年 | 184篇 |
2006年 | 205篇 |
2005年 | 123篇 |
2004年 | 132篇 |
2003年 | 102篇 |
2002年 | 81篇 |
2001年 | 93篇 |
2000年 | 71篇 |
1999年 | 56篇 |
1998年 | 25篇 |
1997年 | 82篇 |
1996年 | 83篇 |
1995年 | 63篇 |
1994年 | 60篇 |
1993年 | 44篇 |
1992年 | 35篇 |
1991年 | 21篇 |
1990年 | 23篇 |
1989年 | 28篇 |
1988年 | 12篇 |
1987年 | 15篇 |
1986年 | 19篇 |
排序方式: 共有44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在分析和归纳大量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对中国鱼类远缘杂交研究的概况及其有关问题进行全面的介绍和评述:(1)鱼类远缘杂交的等级,包括目间、科间、亚科间、属间和种间杂交;(2)鱼类远缘杂交的相容性,涉及鱼类远缘杂交的可交配性、鱼类远缘杂种的可育性以及鱼类远缘杂交不相容的原因分析等;(3)鱼类远缘杂交在水产养殖上的各方面应用,如杂种优势利用,鱼类性别控制以及诱导多倍体、雌核发育和雄核发育等。本文旨在为对今后进一步开展鱼类远缘杂交研究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2.
长江口渔场鱼类组成和多样性 总被引:19,自引:5,他引:14
利用2000年在长江口渔场4个季节的调查资料,对该渔场的鱼类组成和多样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共捕获鱼类73种,隶属于11目,40科,62属。季度出现频数F=1~4的鱼类种数分别为38、9、12、14种。所有出现种类的适温性以暖温性和暖水性基本相当,在所出现的海洋性种类、河口性(低盐性)种类、河海洄游性种类三种生态类型中,以海洋性种类占绝对优势,河海洄游性种类相对较少。根据优势度曲线可以看出夏季优势种最突出,秋季优势种最不明显。通过相似性指数的分析表明,季节间的相似性以春季和冬季较为相似,夏季和秋季差异较大。各个季节的多样性指数D、H'、J以春季和冬季较接近,夏季和秋季相差较大,并且四个季节中以秋季较高。在4个季节的调查中,各站鱼类多样性指数相差较大,可能是因为出现频率小且数量少的偶见种相对较多 相似文献
3.
以1960年和2004年各3个季节长江口近海的渔业资源调查资料为基础,通过网具标准化之后对该水域的鱼类优势种组成和多样性的长周期年际变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该水域2004年的鱼类种类数和资源密度指数与1960年相比均出现了较大幅度的下降;虽然仍以底层鱼类的生物量占绝对的优势,但鱼类群落中的优势种的种类组成却发生了较大的更替,由1960年以底层优质鱼类为主变为2004年以中上层种类和小型低值杂鱼为主,群落的多样性趋于简单化,稳定性更加脆弱。高强度的捕捞和近海环境污染是引起鱼类多样性降低的主要原因,因此,从提高长江口近海鱼类群落结构的多样性和恢复海洋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方面考虑,当前最主要的措施应该是降低该水域的捕捞强度以减小对鱼类的捕捞压力,同时还需要减少近海的水环境污染。 相似文献
4.
对斜带石斑鱼(Epinephelus coioides)的胚胎及仔稚幼鱼形态发育进行了观察与研究,详细描述从受精卵到初孵仔鱼的28个具体发育时期的形态特征和发育时间。根据研究观察结果,将斜带石斑鱼胚胎发育划分为卵裂期、囊胚期、原肠胚期、神经胚期和器官形成期。在水温(25±0.5)℃、盐度31.0p、H 7.8的海水中,斜带石斑鱼胚胎历时28 h 30 min完成整个胚胎发育孵化出膜。胚后发育主要根据卵黄囊、腹鳍棘及第二背鳍棘、鳞片、体色的变化分为仔鱼期、稚鱼期、幼鱼期。仔鱼期根据卵黄囊的有无又分为早期仔鱼和晚期仔鱼。在水温24.5~29.2℃,盐度28.8~33.5,pH 7.5~8.5的海水中,培育至36 d,发育最快的斜带石斑鱼结束仔鱼期进入稚鱼期;培育至42 d,发育最快的稚鱼完成变态,成为幼鱼。斜带石斑鱼胚后发育过程中最明显的变化是腹鳍棘与第二背鳍棘以及鳍棘上小刺的长出与收回。 相似文献
5.
致病性嗜水气单胞菌及其所致鱼病综述 总被引:14,自引:14,他引:171
尽管早在1891年就有因嗜水气单胞菌(Aeromonas hydrophila)感染引致蛙“红腿病”的报道,但由于该菌在自然界尤其是水中广泛分布,一般为正常共栖菌,因此长期以来对其致病性并未重视。近年来在我国南方各省淡水养殖鱼类流行暴发性传染病,有报道系为该菌所致败血症。此外在其它水生经济动物、哺乳动物亦有类似发现。人类因之而发生胃肠炎及伤口感染的病例也日渐增多。嗜水气 相似文献
6.
鱼类是湖泊生态系统中较高级的消费者,通过上行效应和下行效应与环境间存在着紧密的相互作用关系。湖泊环境等理化因子的变化通过上行效应改变鱼类群落结构和数量,而鱼类群落结构的变化通过营养级联和下行效应对水体的理化特征以及其它生物的组成、分布、丰度、生物量等水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的许多方面产生影响。[第一段] 相似文献
7.
研究了在22.5~31.9 ℃条件下,千年笛鲷幼鱼在不同饥饿时间(0、2、4、6、9、11 d)处理后再投喂的补偿生长。千年笛鲷幼鱼的体重在短时间(2~6 d)的饥饿后下降不大,9 d以上的饥饿可导致幼鱼的体重明显下降。经过饥饿11 d后,鱼体蛋白质含量明显下降,脂肪含量略有下降,灰分含量有所上升,水分含量明显上升,表明千年笛鲷幼鱼在饥饿过程中主要依靠消耗蛋白质作为能量来源。恢复投喂后,各组的鱼体生化组成均恢复到对照组水平。饥饿11 d组鱼在恢复投喂后全部死亡,半致死时间为10~11 d。结果表明:饥饿2 d组的千年笛鲷幼鱼在恢复生长过程中具有超补偿生长能力,该补偿现象通过提高食物转化率达到;饥饿4 d组幼鱼具有完全补偿生长能力;饥饿6 d组幼鱼仅有部分补偿生长能力;饥饿9 d组幼鱼不具有补偿生长能力;饥饿11 d组幼鱼为饥饿致死。图5表1参13 相似文献
8.
我国海水鱼类养殖大产业架构与前景展望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1
我国的海水鱼类养殖,自新中国成立至今,经历了几代人半个世纪的奋力开拓,取得了由传统养殖向工业化养殖方向的转变。20世纪90年代兴起的第4次海水养殖产业浪潮,向世人昭示中国人已经扭转了海水鱼类养殖长期滞后(与藻、贝、虾类相比)的局面,形成了北方以工厂化为主,南方以网箱为主的养殖热潮,成功开辟了海水鱼类养殖主流产业,产生了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为使我国的海水鱼类养殖产业持续、健康发展,当前最重要的是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根据各海区和岸带的特点和发挥各自的资源优势,去构筑符合国情的海水鱼类养殖大产业。 相似文献
9.
渤海半滑舌鳎人工育苗工艺技术的研究 总被引:12,自引:12,他引:19
对渤海半滑舌鳎人工育苗的水温、盐度、饵料等培育条件与种苗发育、生长及成活率的关系进行了试验,建立了人工育苗工艺流程。结果表明半滑舌鳎受精卵在不同水温范围内的孵化率有明显差别。种苗培育分前期、后期和幼鱼期3个阶段。前期鱼苗成活率为12.9%;后期为66.0%;幼鱼期为100%。饵料种类为轮虫、挠足类和卤虫,开口饵料为轮虫。1987年2次分别育出仔鱼4.8万尾和0.6万尾;1989年育出仔鱼3.13万尾,45天内培育出完全变态的鱼苗3080尾。种苗培育80天,体长达30.0mm,外形与成鱼完全相同,达到放流规格。 相似文献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