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8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长江口渔场鱼类组成和多样性 总被引:19,自引:5,他引:14
利用2000年在长江口渔场4个季节的调查资料,对该渔场的鱼类组成和多样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共捕获鱼类73种,隶属于11目,40科,62属。季度出现频数F=1~4的鱼类种数分别为38、9、12、14种。所有出现种类的适温性以暖温性和暖水性基本相当,在所出现的海洋性种类、河口性(低盐性)种类、河海洄游性种类三种生态类型中,以海洋性种类占绝对优势,河海洄游性种类相对较少。根据优势度曲线可以看出夏季优势种最突出,秋季优势种最不明显。通过相似性指数的分析表明,季节间的相似性以春季和冬季较为相似,夏季和秋季差异较大。各个季节的多样性指数D、H'、J以春季和冬季较接近,夏季和秋季相差较大,并且四个季节中以秋季较高。在4个季节的调查中,各站鱼类多样性指数相差较大,可能是因为出现频率小且数量少的偶见种相对较多 相似文献
2.
凡纳滨对虾低盐度养殖池浮游藻类群落研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在44口凡纳滨对虾低盐度养殖池中共鉴定藻类7门62属113种,蓝藻26种,绿藻54种,硅藻14种,裸藻11种,隐藻3种,甲藻4种,金藻1种。绿藻门种类最多,占藻类种类数的47·8%,其次为蓝藻门占23·0%,硅藻占12·4%,裸藻占9·7%。优势种主要为蓝藻,典型优势种有螺旋藻(Spirulinasp.),假鱼腥藻(Pseudoanabaenasp.),弯形尖头藻(Raphidiopsis curvata),针状蓝纤维藻(Dactylococcopsis acicularis)等,其中螺旋藻的优势度平均达到50%,为主要优势种。常见的绿藻有栅藻(Scenedesmusp.),衣藻(Chlamydomonassp.),小球藻(Chlorella vulgaris)等;常见的硅藻为梅尼小环藻(Cyclotella meneghinian),卵形隐藻(Cryptomonas ovata)、啮蚀隐藻(C.erosa)和绿裸藻(Euglenavirdis)在虾池中比较常见。养殖池中浮游藻类的种类数平均为43±9种,多样性指数平均为2·19±0·56,个体数量平均为1·45±0·87×108个/L;藻类的种类、数量及生物量表现为养殖前期低后期高的特征,而多样性表现相反,藻类的组成直接影响对虾的生长。 相似文献
3.
大亚湾杨梅坑人工鱼礁区渔业资源变动初步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杨梅坑人工鱼礁区位于大亚湾西北部,2007年12月25日完成投礁9.51×10^4m^3,礁区面积2.75km^2。分别于2007年、2008年和2009年春季,采用拖网和刺网相结合的方法,进行了1次建礁前的本底调查和2次建礁后的跟踪调查。结果表明,礁区2次拖网跟踪调查的游泳生物平均渔获种数分别为建礁前调查的2.13倍和2.50倍,平均资源密度分别为建礁前调查的3.38倍和8.19倍,平均尾数资源密度分别为建礁前调查的11.57倍和23.39倍。礁区2次刺网跟踪调查礁区游泳生物平均渔获种数分别为建礁前的2.29倍和3.14倍,平均渔获率分别为建礁前的5.51倍和9.49倍,平均尾数渔获率分别为建礁前的11.33倍和10.06倍。渔业资源生物多样性指数呈上升趋势。 相似文献
4.
为了考察春夏季闽江口和兴化湾鱼类数量特征,利用2008年4月(春季)和9月(夏季)这两个海域渔业资源调查资料,研究这两个不同生态类型海域鱼类密度的时空分布,分析优势种特征、以及地形地貌、海流和水文等因素对鱼类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春季闽江口鱼类重量密度(165.31kg/km2)和尾数密度(15.89×103ind/km2)都低于兴化湾重量密度(638.4kg/km2)和尾数密度(19.73×103ind/km2),夏季相反,闽江口鱼类重量密度(1728.83kg/km2)和尾数密度(158.81×103ind/km2)远远大于兴化湾重量密度(1378.20kg/km2)和尾数密度(58.15×103ind/km2)。这些与闽江口和兴化湾鱼类资源生态特征有一定的关系:依据优势性分析,在兴化湾,优势种以地方种为主,除了六指马鲅,其它主要优势种优势性不明显,对总密度变化的贡献不大。而闽江口,优势种大多是洄游性经济鱼类,其中凤鲚重量密度和尾数密度明显高于其它优势种。春季洄游性鱼类尚未游到闽江口海域产卵,这是闽江口鱼类资源重量密度远远小于兴化湾的原因。夏季有较多鱼类洄游到闽江口,是这一海域鱼类数量激增的主要原因。春季... 相似文献
5.
低盐度养殖池塘常见浮游微藻的种类组成、数量及优势种群变动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于2007年9月至2008年1月在广东珠海地区对低盐度养殖虾池水体的浮游微藻进行全程周期性调查分析.结果共检出常见浮游微藻5门31属49种,其中绿藻13属22种,蓝藻9属16种,硅藻6属8种,裸藻2属2种,隐藻1属1种.优势种有13种,主要是蓝藻,有铜绿微囊藻( Microcystis aeruginosa )、圆胞束球藻( Coelosphaerium naegelianum )、卷曲螺旋藻( Spirulina spirulinoides )、假鱼腥藻( Pseudoanabaena sp . )、绿色颤藻( Oscillatoria chlorine )、拟短形颤藻( Oscillatoria subbrevis )、粘连色球藻( Chroococcus cohaerens )、点状平裂藻( Merismopedia punctata )和针状蓝纤维藻( Dactylococcopsis aciculari ).其次是绿藻和硅藻,有蛋白核小球藻( Chlorella pyrenoidosa )、多粒衣藻( Chlamydomonas.multgranulis )、角毛藻( Chaetoceros sp . )和新月菱形藻( Nitzschia closterium ).低盐度虾池养殖周期浮游微藻细胞数量为0.1×10 7~209.2×10 7 ind·L -1,多样性指数平均为2.5~3.2.浮游藻类的种类数、数量及多样性指数总体表现为养殖前期低后期高的特征. 相似文献
6.
高产鱼池中异养细菌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4,自引:4,他引:16
对无锡市效区“河埒渔业一队”典型高产鱼池中异养细菌种类、数量及群落组成的分析测定,它表明在1984年3月至10月试验期间,试验鱼池水体中总细菌数和异养细菌数分别在1.30×10~5~15.90×10~5个/ml和1.56×10~4~14.50×10~4个/ml。鱼池淤泥中总细菌数和异常细菌数分别在1.20×10~6~68.0×10~5个/克和1.94×10~5~19.90×10~5个/克。同时经分析得知,试验鱼池中细菌数量的波动与鱼池水温等理化因子各有不同的相关关系。试验鱼池水体中共分离出11个属的异养细菌,其中优势菌为氮单胞菌属(Azomonas)等具固氮能力的菌属;淤泥中共分离出8个属的异养细菌,其中优势菌为芽孢杆菌属(Bacillus)等革兰氏阳性菌属。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的细菌普遍存在于鱼池的水体及淤泥中。试验表明,高产鱼池中的细菌数量变化有一定规律性,细菌数量及异养细菌的群落组成与鱼池的鱼产量有一定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本文利用2007年6月和9月瓯江口海域渔业资源调查资料,分析瓯江口蟹类资源密度的分布,及蟹类优势种、水团、水深和水文因子对蟹类数量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6月和9月蟹类重量密度分别为112.99 kg/km2和73.48kg/km2,尾数密度为16.84×103ind/ km2和3.80×103ind/ km2,资源总量为50845.5 kg和33066.0 kg。蟹类密度分布,在6月调查海域东部高于西部,南部高于北部,高密度区出现在瓯江口洞头群岛外侧,尤其是受台湾暖流影响明显的海域;在9月仅是南部明显高于北部,其他海域分布比较均匀。瓯江径流从瓯江北口下泄,在口外形成冲淡水水团,使瓯江口北侧蟹类密度较低。瓯江口温、盐度环境因子与蟹类重量密度负相关关系显著,与尾数密度不显著。水深与蟹类密度呈错综复杂的关系,并非线性相关关系。日本蟳(Charybdis japonica)是瓯江口蟹类最重要的优势种,三疣梭子蟹(Portunus trituberculatus)是最重要的经济品种。 相似文献
8.
长江口渔场渔业生物群落结构的季节变化 总被引:3,自引:3,他引:17
利用2000~2002年在长江口渔场的底拖网调查资料,运用多样性指数和相似性指数,对该水域的渔业生物群落结构季节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该域的渔业生物群落以鱼类为主要生物类群,占有绝对优势;甲壳类和头足类为其次要组成部分,处于生态劣势。群落生物量以秋季最大,春季最小。渔业生物群落的丰度、多样性以及均匀度以春冬季较高,夏秋季较低,造成这种趋势的原因可能是与带鱼(Trichiurusjaponicus)和小黄鱼(Larimichthyspolyactis)的洄游有关。渔获物组成春冬季之间、夏秋季之间的相似性指数较高。 相似文献
9.
根据2010年春季(5月)、夏季(8月)、秋季(11月)与2011年冬季(2月)对岱衢洋进行的共4个航次的底拖网渔业资源调查资料, 对该海域的鱼类资源状况及其多样性进行了分析, 结果表明: 所捕获的38种鱼分别隶属于1门2纲8目21科31属; 暖温性鱼类无论在种类数量还是生物量与尾数密度方面均居主导地位; 凤鲚四季均为该海域的优势种; 在时间分布上, 生物量与资源尾数密度均以夏季为最高, 而冬季则恰好相反, 且该两季的生物量与资源尾数密度间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 另外, 在空间分布上, 生物量与尾数密度四季总体上均呈北高南低、东高西低的趋势; 生物量与平均底层温度呈二次曲线相关(P<0.01); 春、秋两季的Margalef丰富度指数( D )、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 H' )和Pielou均匀度指数( J' )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 与东海近、外海海域鱼类群落的多样性比较, 岱衢洋的Shannon- Wiener多样性指数( H' )较低。 相似文献
10.
根据2004年春、夏、秋和冬季在东、黄海底拖网渔业资源监测调查资料,分析了东、黄海甲壳动物种类组成的季节变化。四季共捕获虾类33种、蟹类12种和虾蛄3种。东、黄海的优势种有:大管鞭虾、假长缝拟对虾、鹰爪虾、长角赤虾、凹管鞭虾、脊腹褐虾、东海红虾、高脊管鞭虾、双斑蟳、三疣梭子蟹和口虾蛄,其中,大管鞭虾、假长缝拟对虾和鹰爪虾为调查海域的主要优势种。多样性指数中的丰富度指数(D)与多样度指数(H’)的四季变化趋势一致。在春季,由北到南呈下降趋势;夏、秋两季由北到南呈上升趋势;冬季则处于东海北部较高、黄海南部和东海中部较低的趋势。均匀度指数(J’)在3个区域各个季节之间相差不大。相似性指数结果表明,东海中部的群落相对稳定,而东海北部具有黄海南部和东海中部的群落特征。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