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2篇
综合类   7篇
水产渔业   10篇
  2022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An 8‐wk feeding trial was conducted to evaluate the effects of varying dietary protein and lipid levels with different protein‐to‐energy (P/E) ratios on growth, feed utilization, and plasma biochemical parameters of Sinocyclocheilus graham. Nine experimental diets were formulated to contain three protein levels (35, 40, and 45%), and each with three lipid levels (4, 8, and 12%), to produce a range of P/E ratios from 71.31 to 98.64 mg protein/kcal. Each diet was randomly assigned to triplicate groups of 25 fish. Fish grew best when fed the diet containing 45% protein and 12% lipid. However, fish fed the diet with 40% protein and 8% lipid had similar weight gain and specific growth rate as those fed the above diet but showed relatively better feed conversion ratio, protein efficiency ratio, and protein and energy retentions. Additionally, plasma total amino acids and blood urea nitrogen contents and γ‐glutamyltransferase, 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 and alanine aminotransferase activities in fish fed the diet containing 40% protein and 8% lipid were relatively low among the dietary treatments. These results may indicate that a diet containing 40% protein and 8% lipid with P/E ratio of 84.05 mg protein/kcal would be suitable for the optimal growth, feed utilization, and health of S. graham.  相似文献   
2.
用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促黄体素释放激素类似物(LRH-A2)+马来酸地欧酮(DOM)组成的混合催产剂对滇池金线鲃催产获得成功,单独用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或鲤鱼脑垂体(PG)+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的混合催产剂均催产失败。采取2次注射催产效果明显,第1次用2μg/kgLRH-A2催熟,第2次用8μg/kgLRH-A2+3mg/kgDOM+1000IU/kgHCG催产,能获得88.5%的催产率。催产成功后,采取遮光孵化,孵化率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3.
尖头金线鲃人工繁殖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用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促黄体素释放激素类似物(LRH—A2)、马来酸地欧酮(DOM)组合对尖头金线鲃(Sinocyclocheilus oxycephalus)催产获得成功,用鲤脑垂体5mg/kg和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1000IU/kg组合催产失败。采取2次注射(第1次注射LRH—A2 2μg/kg,第2次注射LRH—A2 8μg/kg+DOM3mg/kg+HCG 1000IU/kg)催产效果明显;采取遮光孵化,孵化率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4.
根据传统形态度量学和框架结构形态学法测量了15月龄的杂交F1代(滇池金线鲃Sinocyclocheilus grahami♀×西畴金线鲃S.xichouensis♂)以及滇池金线鲃(S.grahami)和西畴金线鲃(S.xichouensis)的10项传统可量性状数据和24项框架结构数据以及鳍条、侧线鳞和脊椎骨等可数性状数据。并用方差分析和多元统计分析法(聚类分析,判别分析和主成分分析)对三者的传统可量性状和框架结构数据进行分析。结果显示:三者的可数性状差别不大,杂交F1代体表花纹与双亲相比发生一定变化。聚类分析结果表明,杂交F1代的形态与母本滇池金线鲃形态较为相似。采用逐步判别分析方法建立了3种鱼的判别函数,判别准确率较高(90%,90%,100%)。主成分分析结果及主成分散点图显示:三者均有重叠区域不容易从形态上清楚分开,但杂交F1代明显更接近母本滇池金线鲃。结合方差分析和主成份分析发现杂交F1代与双亲不同的性状主要集中在头部和尾部。  相似文献   
5.
我国喀斯特洞穴鱼类物种多样性极为丰富,到目前为止,我国已发现喀斯特典型洞穴鱼类48种。喀斯特洞穴鱼类研究是喀斯特洞穴生物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阐述了我国喀斯特洞穴鱼类的生态类型,其中以赵亚辉、张春光为代表的生态类型划分较为成熟,将喀斯特洞穴鱼类分为典型洞穴鱼类、非典型洞穴鱼类和偶入洞穴鱼类3种类型。总结了我国喀斯特洞穴鱼类具有种类多、类群集中、分布区域狭窄和种群数量少等特点;分析了我国喀斯特洞穴鱼类适应特殊的洞穴环境而演变形成的适应性特征,这些特征主要表现在视觉器官、侧线器官、头部结构、体表鳞片、鳍和体色等方面。最后,对我国喀斯特洞穴鱼类进行了科学价值和社会价值两方面的评价,并提出了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的建议。  相似文献   
6.
云南金线鲃属SINOCYCLOCHEILUS鱼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是作者在历年工作基础上又经过三年多的专题研究总结,查明云南现有金线17种(其中金线属16种、近金线属1种),分布于东径102°10'-104°30'。北纬23°15'-26°30'间的7地州20余市县,包括金沙江、南盘江、红河三条水系,以南盘江水系最多共16种(金线 属15种,近金线 属1种),文中对云南金线 的伴生鱼类,地理分布,物种分化和起源以及金线 对环境的适应等作了初步探讨。本项目研究中发现金线 新种5个,已先期发表3个,审定待刊1个。发现伴生鱼类云南鳅新种3个,分写成两篇论文已审定待刊。  相似文献   
7.
我国喀斯特洞穴鱼类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我国喀斯特洞穴鱼类物种多样性极为丰富,到目前为止,我国已发现喀斯特典型洞穴鱼类48种。喀斯特洞穴鱼类研究是喀斯特洞穴生物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阐述了我国喀斯特洞穴鱼类的生态类型,其中以赵亚辉、张春光为代表的生态类型划分较为成熟,将喀斯特洞穴鱼类分为典型洞穴鱼类、非典型洞穴鱼类和偶入洞穴鱼类3种类型。总结了我国喀斯特洞穴鱼类具有种类多、类群集中、分布区域狭窄和种群数量少等特点;分析了我国喀斯特洞穴鱼类适应特殊的洞穴环境而演变形成的适应性特征,这些特征主要表现在视觉器官、侧线器官、头部结构、体表鳞片、鳍和体色等方面。最后,对我国喀斯特洞穴鱼类进行了科学价值和社会价值两方面的评价,并提出了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的建议。  相似文献   
8.
描记采于云南东部邱北县旧城龙潭金线属鱼类二新种 ,以采集地名和县名命名邱北金线 (SinocyclocheilusqiubeinsisLi,sp .nov)和旧城金线 (SioncyclocheilusjuichengensisLi,sp .nov) .前者外形与软鳍金线 [S .malacopterusChuetCui(1985 ) ]相近 ,但体较窄长 ,背鳍具硬剌 ,口端位 ,体鳞排列不规则 ,体背大部裸露可明显区别 ;后者外形与紫色金线 [S .pruprueusLi(1985 ) ]相似 ,但体被规则密集细鳞 ,口亚下位 ,口须长等可明显区别。  相似文献   
9.
用小瓜虫(Ichthyophthirius multifiliis)和车轮虫(Trichodina spp.)对滇池金线鲃(Sinocyclocheilus grahami)和西畴金线鲃(S.xichouensis)及其杂交F1代分别进行了两次人工感染实验。18月龄的杂交F1代、滇池金线鲃(Sinocyclocheilus grahami)和西畴金线鲃(S.xichouensis)感染小瓜虫后平均死亡率分别为(50.00±11)%、(56.70±23)%、(80.0±18)%。经方差检验杂交F1代死亡率显著低于父本西畴金线鲃。6月龄杂交F1代、滇池金线鲃、西畴金线鲃感染车轮虫后的平均死亡率分别为(40.56±13)%、(56.11±5)%、(42.78±13)%。经方差检验杂交F1代死亡率显著低于母本滇池金线鲃。在感染小瓜虫和车轮虫后,三种鱼的死亡量均呈现激增后又显著回落的趋势,死亡高峰在第4天至第7天。本次感染实验的小瓜虫和车轮虫主要分布于病鱼体表:躯干分布最多57%~79%,其次为鳍12%~28%,头部分布较少4%~15%。与本研究中车轮虫几乎于鳃丝无分布(0%~3%)不同,有大约10%~20%的小瓜虫分布于鳃丝上。  相似文献   
10.
滇池金线鲃(Sinocyclocheilus grahami)为云南滇池特有鱼类,选用滇池金线鲃作为椭圆背角无齿蚌(Anodonta woodiana elliptica)的寄生鱼,并对第1次和第2次寄生效果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钩介幼虫主要寄生在鳍条(背鳍、胸鳍、腹鳍和尾鳍)以及鳃丝上,也有少量个体寄生在颌须、鼻瓣膜、鳃盖及体侧。每1尾滇池金线鲃的鳃内大约可寄生140个钩介幼虫。在整个鱼体上的平均寄生量为194个/尾,单位体长的寄生数量为28.6个/cm。二次寄生时,在寄生部位上没有变化,但在寄生数量上,除鳃丝上的寄生数量没有减少外,其它部位上的寄生数量均有显著的减少。本研究选用土著鱼类作为贝类的寄生性鱼类,为研究土著鱼类在贝类繁殖过程中所起到的作用及珍稀物种的保育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