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90篇
  免费   49篇
  国内免费   85篇
林业   59篇
农学   61篇
基础科学   122篇
  140篇
综合类   268篇
农作物   29篇
水产渔业   52篇
畜牧兽医   66篇
园艺   5篇
植物保护   2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2篇
  2022年   12篇
  2021年   17篇
  2020年   17篇
  2019年   20篇
  2018年   19篇
  2017年   37篇
  2016年   33篇
  2015年   45篇
  2014年   47篇
  2013年   44篇
  2012年   58篇
  2011年   60篇
  2010年   46篇
  2009年   44篇
  2008年   30篇
  2007年   41篇
  2006年   44篇
  2005年   22篇
  2004年   24篇
  2003年   25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14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17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9篇
  1995年   10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10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8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6篇
  1987年   2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2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Increasing soil carbon (C) in arable soils is an important strategy to achieve sustainable yields and mitigate climate change. We investigated changes in soil organic and inorganic carbon (SOC and SIC) under conservation agriculture (CA) in a calcareous soil of the eastern Indo-Gangetic Plains of India. The treatments were as follows: conventional-till rice and wheat (CT-CT), CT rice and zero-till wheat (CT-ZT), ZT direct seeded rice (DSR) and CT wheat (ZT-CT), ZTDSR and ZT wheat without crop residue retention (ZT-ZT), ZT-ZT with residue (ZT-ZT+R), and DSR and wheat both on permanent beds with residue (PB-PB+R). The ZT-ZT+R had the highest total SOC in both 0–15 and 15–30 cm soil layers (20% and 40% higher (p < .05) than CT-CT, respectively), whereas total SIC decreased by 11% and 15% in the respective layers under ZT-ZT+R compared with CT-CT. Non-labile SOC was the largest pool, followed by very labile, labile and less labile SOC. The benefits of ZT and residue retention were greatest for very labile SOC, which showed a significant (p < .05) increase (~50%) under ZT-ZT+R compared with CT-CT. The ZT-ZT+R sequestered ~2 Mg ha−1 total SOC in the 0–15 cm soil layer in 6 years, where CT registered significant losses. Thus, the adoption of CA should be recommended in calcareous soils, for C sequestration, and also as a reclamation technique.  相似文献   
2.
为研究不同发芽床和清水浸种时间对柴胡种子萌发的影响,以种子萌发启动日、发芽率、发芽势、发芽指标、霉烂率为测量指标,20℃恒温自然光照培养箱中开展了柴胡种子发芽试验。结果表明,不同发芽床基质处理对柴胡种子萌发的影响有显著性差异,其中以纱布处理柴胡种子的各项测量指标均显著高于其他处理;清水浸种不仅能够促使柴胡种子提早萌发,而且能够提高柴胡种子发芽率,浸种12 h柴胡种子的发芽率及发芽势最高,分别可达67.67%±3.21%和56.00%±9.54%,与未浸泡对照相比提高了约35、34个百分点。说明柴胡种子用清水浸种预处理12 h,以纱布为发芽床,在20℃恒温条件下培养,可有效提高柴胡种子萌发率,促进种子提早萌发,实际生产中可以用清水浸种后再进行播种。  相似文献   
3.
4.
本试验旨在研究发酵床饲养模式下日粮中添加地衣芽孢杆菌对仔猪生长性能、胰腺和小肠黏膜消化酶活性及肠道主要菌群数量的影响。选用108头体重13kg左右的35日龄健康苏钟猪,随机分为3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12头,分别饲喂基础日粮(对照组)、基础日粮+40mg/kg杆菌肽锌+20mg/kg硫酸黏杆菌素(抗生素组)、基础日粮+300mg/kg地衣芽孢杆菌(益生菌组)的试验日粮。预试期7d,正试期52d。结果表明:1与对照组相比,日粮中添加地衣芽孢杆菌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仔猪平均日增重、平均日采食量,降低料重比,但各组间差异均不显著(P0.05)。2与对照组相比,日粮中添加地衣芽孢杆菌能够极显著提高仔猪胰腺中淀粉酶活性、十二指肠黏膜中麦芽糖酶活性和空肠黏膜中乳糖酶活性(P0.01),十二指肠黏膜和空肠黏膜中蔗糖酶活性显著提高(P0.05)。3与对照组相比,日粮中添加地衣芽孢杆菌能够显著提高仔猪盲肠芽孢杆菌数量(P0.05);乳酸杆菌数量较对照组提高4.09%,大肠杆菌数量较对照组降低4.86%,但均未达到显著水平(P0.05)。综上所述,在本试验条件下,日粮中添加300mg/kg地衣芽孢杆菌能够提高发酵床饲养仔猪胰腺、小肠黏膜消化酶活性及盲肠芽孢杆菌数量,同时仔猪生长性能也在一定程度上有所改善。  相似文献   
5.
选择1日龄健康樱桃谷SM3系商品代肉鸭18 490羽,随机分为网上(N组)和发酵床上(B组)2组进行饲养,监测冬季一个完全生长周期内(42d)鸭舍温度(T)、相对湿度(RH)及温湿指数(THI)变化,探讨不同养殖模式对商品肉鸭舍温湿指数的影响。结果表明:N组和B组舍内平均温度均明显高于平均气温;N组舍内温度全部高于B组,N组平均温度比B组高8.32℃,差异显著(P0.05)。N组和B组舍内相对湿度均明显高于室外;N组舍内平均相对湿度比B组高2.47%,无显著性差异(P0.05)。试验期N组有16d处于热应激状态,B组有6d处于冷应激状态。结果提示,在北方寒冷气候下网上供暖养殖模式能为商品肉鸭提供更舒适的温湿度条件。  相似文献   
6.
为研究发酵床饲养模式下饲粮中添加抗菌肽对仔猪生长性能、抗氧化指标、免疫指标及盲肠主要菌群数量的影响,选用108头35日龄,体重13kg左右的健康苏钟猪,随机分为3组,每组3重复,每重复12头猪,分别饲喂基础饲粮(对照组)、基础饲粮+40mg/kg杆菌肽锌+20mg/kg硫酸抗敌素(抗生素组)和基础饲粮+300 mg/kg抗菌肽(抗菌肽组),试验期49d。结果表明:(1)与对照组相比,饲粮中添加抗菌肽能够显著提高仔猪血清和肝脏中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活性(P0.05),极显著降低肝脏丙二醛含量(P0.01);抗菌肽组肝脏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活性比抗生素组极显著提高(P0.01)。(2)与对照组相比,饲粮中添加抗菌肽能够极显著提高仔猪十二指肠上皮内淋巴细胞数量(P0.01);抗菌肽组仔猪血清IgA含量分别比对照组和抗生素组提高4.03%、2.27%,抗菌肽组空肠上皮内淋巴细胞数量比对照组提高10.70%,但差异均不显著(P0.05)。(3)与对照组相比,饲粮中添加抗菌肽能够显著降低仔猪盲肠中大肠杆菌数量(P0.05);细菌总数降低5.98%,但差异不显著(P0.05)。综上所述,本试验条件下,饲粮中添加300mg/kg的抗菌肽能够提高仔猪抗氧化和免疫功能;减少仔猪盲肠中大肠杆菌数量,而对盲肠有益菌群无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7.
李扬  陈臻 《林产工业》2016,(8):37-39
将棕绷结构与弹簧结合,组成棕纤维床垫的中心缓冲层,再用不同的结构和材料形成多种类型的棕床垫。将这一创新设计应用于实践,生产出的产品得到市场的认可和欢迎,但受到规模量产的限制。  相似文献   
8.
为研究塑料与稻壳共燃的氮氧化物生成规律,在自行设计的循环流化床装置上进行了二者的共燃实验。研究了温度、塑料粉和稻壳的混合比例及过量空气系数对NO生成量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随温度升高,NO生成量升高;随塑料粉与稻壳混合比例增加,NO生成量呈降低趋势,且NO的生成量低于二者单独焚烧时生成量的线性叠加;随着过量空气系数增加,NO生成量降低。为寻找二者共燃NO生成的一般性规律,采用径向基神经网络建立了NO生成的预测模型,预测结果显示该模型具有很高的精度。  相似文献   
9.
制动系统是汽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汽车行驶安全起着重要的作用。对检测站合理选购制动试验台、注意保养制动试验台和加强检测员的职业道德教育等问题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10.
基于图像采集与处理方法对液-液循环流化床液滴形成特性进行了实验研究,提出了形成液滴的3种液-液雾化方式,考察了液-液雾化方式与射流长度脉动、液滴粒径分布的相关性,获得了液-液雾化方式的转变规律以及雾化强度、射流长度脉动和液滴粒径分布基于相对雷诺数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雾化过程与相对雷诺数密切相关,随着相对雷诺数的增加,雾化强度持续增强,液-液雾化方式由滴流型向层流射流型转变,最后发展为湍流射流型;在整个相对雷诺数实验范围内,射流长度的脉动表现出随机和非周期的特点,其标准方差与平均值的变化规律基本一致,在相对雷诺数为1.3×104时达到最大值;液滴的粒径分布参数一直增大到湍流射流型雾化阶段,在相对雷诺数为2.5 ×104时,液滴的粒径均匀性最好,而液滴平均粒径总体上随相对雷诺数的增大不断减小,形成液滴的最小平均粒径发生在湍流射流型雾化阶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