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1篇
  免费   24篇
  国内免费   19篇
农学   2篇
  6篇
综合类   26篇
水产渔业   90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13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14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10年进行了虾夷扇贝吊耳养殖试验研究。吊耳养殖分为一针四贝及一针二贝2种模式,经过6个月的对比试验,结果显示,与笼养方式相比,吊耳养殖扇贝的壳高增长率、单贝质量、贝柱质量、台产量、台产值等指标具有较大优势,存活率、肥满度、出丁率等指标互有优劣。在吊耳养殖模式下,虾夷扇贝壳高的生长优势明显,其中一针四贝模式的生长优势最大。本试验中吊耳养殖扇贝的总体生长情况优于传统的笼养方式;综合对比2种吊耳养殖模式,一针四贝模式的养殖效果好于一针二贝模式。  相似文献   
2.
饥饿胁迫对虾夷扇贝几种免疫因子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17±1)℃条件下,研究了壳长(8.83±0.52)cm的虾夷扇贝在不同饥饿时间(5、10、15、20、30 d)处理后,血液中血细胞总数、血细胞吞噬水平、酸性磷酸酶、过氧化物歧化酶的变化。结果表明,扇贝的血细胞总数随着饥饿时间的延长逐渐降低,饥饿20 d以上的扇贝血细胞数明显降低,与投喂组差异极显著(P<0.01),扇贝血细胞吞噬率和酸性磷酸酶活性呈现出先小幅上升后下降的趋势,饥饿253、0 d与投喂组差异显著(P<0.05),饥饿253、0 d的扇贝过氧化物歧化酶的活性有所升高,饥饿30d,与投喂组差异显著(P<0.05)。试验表明,饥饿超过20 d,扇贝的免疫系统受到较为严重的破坏。  相似文献   
3.
栉孔扇贝、虾夷扇贝及其杂交子代的MSAP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于涛  杨爱国  吴彪  周丽青 《水产学报》2010,34(9):1335-1342
运用甲基化敏感扩增多态性(methylation-sensitive amplification polymorphism,MSAP)技术对栉孔扇贝(♀)、虾夷扇贝(♂)及其杂交子一代、子二代基因组DNA胞嘧啶甲基化水平进行了研究,并分析了DNA甲基化与各性状的相关性及其与杂种优势的关系。结果表明,(1)DNA甲基化率与壳宽、总重等表型值呈正相关的关系,而与壳长、壳高、软体重和闭壳肌重4个性状表型值呈负相关的关系,其中闭壳肌重与甲基化率的相关性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2)虾夷扇贝、栉孔扇贝、F1代、F2代的总甲基化率分别为32.79%、24.13%、19.98%、20.18%,杂交种F1代的甲基化水平低于双亲,是两种扇贝杂交的结果;F1代的甲基化模式经过了重新调整,其变化相对其亲本主要有4种类型:甲基化水平相同、去甲基化、超甲基化、次甲基化,且去甲基化位点多于超甲基化位点。结果证实杂种优势的产生与杂交种F1代基因组DNA甲基化模式的改变和重新调整有关,丰富了杂种优势机理研究内容。  相似文献   
4.
试验结果表明,虾夷扇贝精子的最适盐度为23.2~32,最适pH 7.0~8.5.4℃,未稀释精液样品保存5 d后,精子仍有(26±4)%的活力,而经海水稀释后的精液保存70 h后,最高活力仅为(11±1.41)%,用抗冻液稀释的精液,4℃保存5 h后,得到最高的精子活力仅为(24.7±4.16)%.添加抗冻剂后,-18℃的保存效果明显低于4℃保存的未稀释样品.用4℃保存的未稀释精液与栉孔扇贝卵子进行杂交试验,保存3 d内的精子获得的授精率与对照组差异不显著(P0.05).杂交组的幼虫可以正常发育至D形幼虫,与自交组无区别.  相似文献   
5.
两种壳色虾夷扇贝的RAPD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RAPD技术对两种壳色虾夷扇贝Patinopecten yessoensis的遗传多样性和遗传结构及其分化进行研究。用筛选出的22个随机引物对白色贝和褐色贝各40个个体进行RAPD扩增,进行群体内及群体间的遗传学分析。白色贝共检测出128个多态位点,多态位点的比例为79.5%,Shannon遗传多样性指数为0.424;褐色贝共检测出127个多态位点,多态位点的比例为78.9%,Shannon遗传多样性指数为0.423。白色贝和褐色贝之间的遗传相似性指数和遗传距离为0.961和0.039,二者之间的遗传分化指数Gst为0.052,遗传分化的程度较低。结果表明,白色贝和褐色贝之间的等位基因频率、多态位点的比例和遗传多样性等的差别不明显,遗传变异主要来自于群体内。S285—1在褐色贝大部分个体中都能获得扩增片段,但在白色贝所有个体中均未见这个位点的扩增片段,推断S285—1为白色贝的特异阴性片段。  相似文献   
6.
利用虾夷扇贝表型性状资料,分析性状间的相关关系及其相关程度,建立相应的回归方程,为扇贝的选择育种奠定基础。试验随机抽取126只体形规则的3龄大连獐子岛海区底播增殖的虾夷扇贝,其中雌雄各63只,测定其壳长(X1)、壳高(X2)、壳宽(X3)、活体重(Y)、软体重(Z)和闭壳肌重(W),分别计算相关系数,采用通径分析方法计算了以体形性状为自变量对软体重和闭壳肌重作依变量的通径系数、决定系数及相关指数,定量的分析了体形性状对虾夷扇贝解剖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虾夷扇贝壳长、壳宽、壳高与活体重、软体重和闭壳肌重的相关系数均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壳高、壳宽是影响雌性软体重的主要因素,壳长、壳宽是影响雄性软体重的主要因素,而混合组受3个壳尺性状的共同影响;影响虾夷扇贝闭壳肌重的主要因素是壳宽,壳长、壳高的作用不显著;决定系数分析结果与通径分析结果有一致的变化趋势;多元回归分析,剔除不显著因子,建立了壳长、壳高、壳宽对软体重、闭壳肌重的回归方程:1). 雌性 Z= -128.573 +1.355X2 +1.407 X3;W= -8.216 +0.869X3;2). 雄性 Z =138.493+1.082 X1+2.524 X3;W= -11.855 + 0.955 X3;3). 混合 Z = -133.939 +0.606 X1+0.679X2 + 1.709X3;W= -9.525+ 0.896 X3。通过性状间的相关分析对两性状间的关系进行明确的定量,有利于制定合理的多性状选择方案,为虾夷扇贝选育提供理想的测度指标。  相似文献   
7.
虾夷扇贝同工酶的生化遗传分析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用聚丙烯酰胺凝胶不连续电泳,对虾夷扇贝Patinopecten yessoensis的闭壳肌、外套膜、消化盲囊、鳃和性腺5种组织中CAT、MDH、SOD、ME、EST、α~AMY、ADH、ACP和ALP9种同工酶的表达情况进行了分析,记录了20个基因座位,其中8个为多态。并分析了SOD酶谱带特征及虾夷扇贝遗传变异情况。  相似文献   
8.
报道了采用细胞松弛素B (CB)处理虾夷扇贝 (Patinopectenyessoensis)受精卵抑制第一极体 (PB1 )释放的处理组与对照组的细胞染色体分离状况。结果表明 ,对照组中的受精卵具有 1 9条四分体染色体 ,经过减数分裂Ⅰ期和减数分裂Ⅱ期 ,放出PB1和PB2 ,受精卵的发育具有不同步性。处理组受精卵在第二次减数分裂中出现了特殊的分离类型 ,即“三级分离”、“联合二级分离”和“独立二级分离”。初步分析了细胞松弛素B抑制第一极体放出的机理  相似文献   
9.
采用组织化学方法对虾夷扇贝胚胎及早期幼虫内的酸性磷酸酶(ACP)和碱性磷酸酶(AKP)进行了定位研究。结果显示:从卵细胞到D型面盘幼虫各个时期ACP和AKP都呈阳性;卵细胞中ACP阳性颗粒比较均匀地分散在细胞内,受精卵中央着色较浅;卵裂期个体较大的分裂球内阳性颗粒较多,16细胞期到囊胚期的细胞近核区域着色深;面盘幼虫可见ACP集中在内脏团和外套膜区域。卵细胞中AKP阳性颗粒主要存在于细胞中央及细胞膜附近,卵裂期、囊胚、原肠胚和担轮幼虫各个发育时期都可观察到细胞膜附近着色较深,面盘幼虫AKP活性集中在外套膜边缘和内脏团。  相似文献   
10.
虾夷扇贝内脏多糖的提取及清除羟基自由基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正交试验确定最佳提取条件为:温度50℃,pH 8.0,加酶量0.25%,料液比1∶45,提取时间2.5 h;最佳条件下提取的虾夷扇贝内脏多糖具有清除羟基自由基的能力。试验结果表明,6.5 mg/m l虾夷扇贝内脏多糖对羟基自由基的清除率可达84.7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