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9篇
  免费   16篇
  国内免费   6篇
  1篇
综合类   36篇
水产渔业   34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3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6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采用卷积神经网络构建西北太平洋柔鱼渔场预报模型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对远洋渔场资源和位置进行预报可以为远洋渔业生产及管理提供重要信息。该研究针对西北太平洋柔鱼渔场,利用海洋表面温度遥感信息和中国远洋渔船生产资料,基于深度学习原理,选取卷积神经网络构建西北太平洋柔鱼渔场预报模型。根据不同月份、不同通道构建了多种数据集,用于训练渔场预报模型。训练结果表明,4个通道组合的数据集的训练结果最优,渔汛早期(7-8月)、中期(9月)和后期(10-11月)测试样本的准确率分别为80.5%、81.5%和81.4%。以2015年的真实渔场数据对模型进行验证,模型的平均召回率为82.3%,平均精确率为66.6%,F1得分平均值为73.1%,预测的高产渔区与实际作业的高单位捕捞努力量渔获量区基本匹配。该研究构建的渔场预报模型可以获得较好的准确率,可为其他鱼种的渔场预报模型构建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2.
本文根据1997年6月~7月北太平洋(16°E~170°E)海域柔鱼探捕调查的资料,对渔场形成的海洋环境条件进行了初步分析。160°E~170°E海域的大型柔鱼渔场主要由亲潮策3和第4分支与黑潮的第4和第5分支交汇形成,特别是在深层(100米水层)的暖水域前端形成。其表层水温一般为11~13°,100米水层水温约为9~10℃。其中167°E~170°E海域的渔场较为稳定,可供北太平洋鱿钓船的前期生产。中心渔场形成时常有浮游生物层。浮游生物层越厚实,渔获量越高,但有关浮游生物层的形成原因需作进一步的研究与探讨。  相似文献   
3.
4.
根据1995-2002年西北太平洋柔鱼的产卵场和索饵场表温及其生产统计数据,对其表温的年间变动及其与资源丰度的关系进行探讨。在20°~30°N、140°~170°E产卵场海域,1995-1997年表温相对较低,而1999年偏高,1998年和2000-2002年则处在中间水平。在39°~45°N、150°E以西索饵场海域,2002年表温处在较低水平,1998-2000年偏高,1995-1997和2001年处在中间水平。在39°~45°N、150°~165°E索饵场海域,1995、1997和2002年表温较低,1998-2000年偏高,1996和2001年处在中间水平。灰色关联表明,产卵场和索饵场的表温及距平均值均对柔鱼资源丰度影响较为显著,其关联度均在0.5以上。资源丰度与距表温平均值的多元线性模型为:在150°E以西海域,CPUE=1.0700+1.6840T1+2.7596T2-2.3177T3;在150°~165°E海域,CPUE=2.5311-1.5226T1+0.1519T2+0.6720T3。  相似文献   
5.
基于灰色系统理论的西北太平洋柔鱼CPUE关联聚类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利用灰色关联聚类方法对1998—2017年5—12月柔鱼(Ommastrephes bartramii)的单位捕捞努力量渔获量(CPUE)进行聚类,分析不同强度厄尔尼诺和拉尼娜事件以及环境因子对柔鱼CPUE的影响。结果表明:年纬度向类群比年经度向类群的CPUE差异更明显,月经度向类群比月纬度向类群更具有季节性;强拉尼娜和弱拉尼娜事件集中的类群分类明显,厄尔尼诺、中强度拉尼娜和正常年份分类较模糊,年纬度向类群CPUE越高,海表面温度距平值(SSTA)越高,而叶绿素a质量浓度距平值(CHLA)越低。研究表明,不同强度的异常气候事件对柔鱼CPUE影响不同,强拉尼娜事件会使柔鱼CPUE骤增,弱拉尼娜事件会使柔鱼CPUE略减,而中强度以上的厄尔尼诺事件会使柔鱼CPUE大幅度下降。  相似文献   
6.
根据2018年9—11月中国鱿钓船在北太平洋海域(41°05''N~43°45''N,154°05''E~159°43''E)采集的柔鱼(Ommastrephes bartramii)和北方拟黵乌贼(Gonatopsis borealis)样本,对样本的胴长(mantle length,ML)、体质量(body mass,BM)以及角质颚的12个形态学参数进行了测定,研究角质颚的生长特性。结果显示,两个种类在胴长和体质量上均存在极显著差异。主成分分析认为,上脊突长(UCL)最适合用来表征柔鱼角质颚的生长,UCL和下侧壁长(LLWL)最适合用来表征北方拟黵乌贼角质颚的生长。赤池信息量准则(akaike’s information criterion,AIC)认为:柔鱼的上头盖长(UHL)、下头盖长(LHL)、LLWL、下翼长(LWL)与胴长呈幂函数关系,UCL、上侧壁长(ULWL)、上翼长(UWL)、下脊突长(LCL)与胴长呈对数函数关系;北方拟黵乌贼的UHL、下喙长(LRL)和LLWL与胴长呈幂函数关系,UCL和LCL与胴长呈指数函数关系,上喙长(URL)、ULWL和LHL与胴长呈对数函数关系。逐步判别分析显示,上、下角质颚的判别正确率分别为92.70%和84.50%,并建立判别方程。研究认为,角质颚外部形态可较好地应用于2种头足类的判别。  相似文献   
7.
西北太平洋柔鱼渔情速报系统的开发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崔雪森 《水产学报》2003,27(6):600-605
The neon flying squid, Ommastrephes bartrami,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jig fisheries in the northwest Pacific Ocean. In order to understand the movement of O. bartrami fishing-ground better and supply O. bartrami fishing-ground information for Chinese fishing boats in the northwest Pacific ocean, the fishing condition analysis and forecasting system of O. bartrami was developed successfully. The system was based on established comprehensive database, which included the catch data of O. bartrami (total yields, count of total fishing boats, fishing position etc. ) and oceanic environmental information (SST, SST gradient etc. ). Artificial intelligent technology about case-based reasoning was also combined with GIS component technology successfully in the system. The process and function of system establishment are composed of four parts: setting up of case database for central fishing-ground and its environmental factors, knowledge reasoning of fishery information, GIS visualization analyzing as well as trend forecasting of central fishing-ground and information production mapping. At last as an example of the results, an experimental central fishing-ground forecasting of O. bartrami from 9 to 15 in July 2002 in the northwest Pacific Ocean was given in the paper.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rough three class similar searching forecasting central fishing-ground would move west, and indicating that forecasting of the system for O. bartrami central fishing-ground was correct by comparing to real fishing-ground from 16 to 22 in July 2002. Consequently, artificial intelligent expert system technology about case-based reasoning is a useful method for fishing condition and fishing-ground forecasting.  相似文献   
8.
月相对北太平洋海域柔鱼钓获率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月相是影响光诱鱿钓作业效率的重要因素之一。通过对1995~2000年北太平洋8~10月150°E~165°E柔鱼盛渔期的生产统计分析,各月月相在朔期间的产量分别为望期间产量的1.16、1.53和1.20倍,平均日产量分别增加0.38 t/d、0.9 t/d和0.21 t/d。经过GAM模型分析,月相对日产量的影响是显著的,其PC f值均在0.14以下,模型分析结果满意。  相似文献   
9.
王岩  陈新军  方舟 《水产学报》2022,46(4):569-582
海洋环境变化会对海洋生物个体大小及其生长产生影响,特别是短生命周期的种类。为此根据2009—2012、2015—2016年8—10月采集的6 091尾北太平洋柔鱼样本,对其渔业生物学特征进行了研究,并分析海洋环境因子对其个体生长的影响。结果显示,雌雄个体生物学特征在不同海洋环境年均存在显著差异。柔鱼胴长与太平洋年代际涛动指数(Pacific decadal oscillation index,PDOI)呈滞后1年的正相关。PDO冷期厄尔尼诺年(2009年)柔鱼个体较同期拉尼娜年(2010和2011年)柔鱼个体大,但超强厄尔尼诺年(2015年)柔鱼个体明显偏小。同时,超强厄尔尼诺年(2015年)出现低SST和Chl. a浓度的现象,不利于柔鱼生长,并抑制性腺发育。而较高SST和Chl. a浓度为柔鱼提供良好的生存环境,有利于性腺发育,柔鱼个体相对较大。研究表明,不同海洋环境年柔鱼生物学特征存在一定的差异,同时PDO、厄尔尼诺/拉尼娜事件、SST和Chl. a浓度的综合作用是影响个体大小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0.
北太平洋(160°E~170°E)大型柔鱼渔场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0,自引:6,他引:14  
本文根据1997年6月~7月北太平洋(16°E~170°E)海域柔鱼探捕调查的资料,对渔场形成的海洋环境条件进行了初步分析。160°E~170°E海域的大型柔鱼渔场主要由亲潮策3和第4分支与黑潮的第4和第5分支交汇形成,特别是在深层(100米水层)的暖水域前端形成。其表层水温一般为11~13°,100米水层水温约为9~10℃。其中167°E~170°E海域的渔场较为稳定,可供北太平洋鱿钓船的前期生产。中心渔场形成时常有浮游生物层。浮游生物层越厚实,渔获量越高,但有关浮游生物层的形成原因需作进一步的研究与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