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702篇
  免费   1099篇
  国内免费   807篇
林业   360篇
农学   1208篇
基础科学   287篇
  659篇
综合类   4251篇
农作物   813篇
水产渔业   395篇
畜牧兽医   1958篇
园艺   507篇
植物保护   1170篇
  2024年   27篇
  2023年   231篇
  2022年   454篇
  2021年   447篇
  2020年   423篇
  2019年   323篇
  2018年   270篇
  2017年   441篇
  2016年   535篇
  2015年   520篇
  2014年   590篇
  2013年   546篇
  2012年   821篇
  2011年   890篇
  2010年   667篇
  2009年   653篇
  2008年   554篇
  2007年   626篇
  2006年   467篇
  2005年   403篇
  2004年   308篇
  2003年   246篇
  2002年   189篇
  2001年   135篇
  2000年   145篇
  1999年   111篇
  1998年   76篇
  1997年   78篇
  1996年   77篇
  1995年   57篇
  1994年   49篇
  1993年   27篇
  1992年   36篇
  1991年   28篇
  1990年   36篇
  1989年   27篇
  1988年   30篇
  1987年   12篇
  1986年   9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3篇
  1981年   4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2篇
  1977年   1篇
  1976年   2篇
  1963年   4篇
  1962年   2篇
  1956年   8篇
  1955年   10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黄花蒿叶醇提取物除草活性物质的分离及结构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明确黄花蒿除草活性及活性物质的成分,本研究采用室内生测法测定了黄花蒿叶醇提物对4种杂草的活性;采用系统溶剂分离、硅胶柱层析分离及气质联用色谱法对提取物进行了分离和结构鉴定。结果表明:5.0 mg/mL的黄花蒿叶醇提物对供试杂草发芽率、发芽势和发芽指数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抑制作用从大到小的顺序为反枝苋,苘麻,狗尾草,稗,其中对反枝苋、苘麻和狗尾草发芽率的抑制作用较强,均达到85%以上。叶醇提物对杂草发芽势的抑制作用也很强,均达到73%以上。黄花蒿叶醇提物中共鉴定出17种化合物,主要包括青蒿酸、亚油酸和邻苯二甲酸二乙酯等。由此可见,黄花蒿叶醇提物含有大量的除草活性物质,可显著延缓杂草的发芽时间和减少杂草的发芽率。  相似文献   
2.
作物识别是提取作物种植结构的基础,利用遥感技术对作物进行监测识别,对优化生产布局、调整农业生产模式有着重要意义。文中选取河套灌区杭锦后旗为研究区域,基于2019年覆盖生长周期的Sentinel-2号卫星影像数据,构建NDVI时间序列数据集,利用Savitzky-Golay(S-G)滤波对NDVI时间序列数据集进行平滑,分析不同作物不同发育期的光谱曲线特征,计算各主要作物识别关键期的光谱阈值,构建基于决策树分层分类的农作物种植面积提取模型,并用验证样本对分类结果进行精度验证。结果表明:利用整个生育期内的NDVI最大合成影像确定植被地表覆盖,NDVI曲线变化区别林地与耕地,逐层提取地物,简便易行;采用S-G滤波重构高质量的NDVI时间序列曲线,研究证明重构后曲线更加平滑符合作物生长趋势;基于Sentinel-2号遥感数据和整个生育期NDVI时序数据,构建分层分类决策树模型,作物分类总体精度达92.1%,Kapppa系数精度达0.857。本研究采用的方法满足遥感观测应用化需求,也为县级区域农作物分类提供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3.
2012年,北美地区发生了一种由山毛榉李氏垫刃线虫麦肯恩亚种(Litylenchus crenatae mccannii)引起的森林新病害——山毛榉叶线虫病,病情蔓延迅速,已扩散至美国和加拿大30个县。病原为害山毛榉属植物,可造成病树成片死亡。由于山毛榉是北美温带阔叶林的主要构成树种和重要用材树种,新病害已引起美国农业部的高度重视并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我国分布5种山毛榉属植物(均为特有种),是我国南方森林的主要组成树种。鉴于我国每年从北美进口大量山毛榉木材,病原线虫存在随进境木材传入国内的巨大风险。因此,检疫部门应开展风险评估,口岸应针对性开展山毛榉叶线虫病的检测。本文主要介绍了山毛榉叶线虫病的发生历史、分布范围、为害症状、病原线虫形态学特征、生活史、传播途径、分子检测方法等方面的信息,以期为口岸检疫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河北省大豆主要病原真菌鉴定及防治药剂筛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明确引起河北省大豆植株主要病害的病原真菌种类,筛选能有效抑制所鉴定病原菌的杀菌剂,为河北省大豆病害化学防治提供依据。【方法】对采自河北省的大豆主要病原真菌根据病症采用组织分离法纯化培养,初步利用超景深和正置光学显微镜分别进行菌落、菌丝和孢子形态学的观察鉴定,然后利用通用引物ITS1-ITS4对5种不同病症的致病菌株rDNA-ITS区进行PCR扩增、测序分析,采用MEGA 7.0中邻接法(neighbor-joining,NJ)构建系统发育树,分析病原菌种之间的亲缘关系,对具有特异性引物序列的病原菌进行分子鉴定,通过病害和病原菌宏观形态、显微特征与分子生物学技术相结合从而明确引起河北省大豆植株主要真菌病害的病原菌种类;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和不同种类杀菌剂在离体叶片或幼茎上对大豆主要病害的防治效果筛选防治药剂。【结果】通过病原菌的宏观形态、显微结构和分子序列综合分析,确定分离自河北省大豆主产区的病原菌分别为木贼镰孢(Fusarium equiseti)、大豆炭疽菌(Colletotrichum chlorophyti)、茎点霉菌(Phoma herbarum)、链格孢(Alternaria alternata)、嘴突凸脐蠕孢(Exserohilum rostratum),对应病害分别为大豆根腐病、炭疽病、茎点霉叶斑病、大豆黑斑病、凸脐蠕孢叶斑病。毒力测定结果显示,5种病原菌对三唑类杀菌剂苯醚甲环唑、氟菌唑、叶菌唑和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吡唑醚菌酯均敏感,木贼镰孢对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肟菌酯敏感,除木贼镰孢外的病原菌对酰胺类杀菌剂氟吡菌酰胺敏感,大豆炭疽菌和嘴突凸脐蠕孢对烷基多胺类杀菌剂辛菌胺敏感,大豆炭疽菌对有机硫类仿生杀菌剂乙蒜素敏感,EC50值均低于10 μg·mL-1;杀菌剂对大豆主要病害的防治效果结果显示,苯醚甲环唑、氟菌唑、叶菌唑、吡唑醚菌酯和肟菌酯对上述大豆主要病害防治效果均显著,氟吡菌酰胺对除大豆根腐病外的病害防治效果显著,辛菌胺、乙蒜素对大豆炭疽病和凸脐蠕孢叶斑病防治效果显著,防治效果分别达到90%以上。【结论】共鉴定出河北省大豆病原真菌及其对应病症病害5种;推荐三唑类甾醇抑制剂苯醚甲环唑、氟菌唑、叶菌唑和甲氧基丙烯酸酯类呼吸抑制剂吡唑醚菌酯作为河北省大豆主要真菌病害的优选兼治药剂。  相似文献   
5.
稻瘟病是对水稻生产威胁最大的真菌病害,选育抗病水稻品种是防控该病最经济有效的途径。研究表明,聚合多个抗病基因可提高品种的抗性、拓宽抗谱。本研究以携带抗稻瘟病基因Pib的‘辽粳9234’和携带抗稻瘟病基因Pita的‘铁粳7号’为亲本,利用常规育种技术与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技术相结合从后代中鉴定到聚合抗稻瘟病基因Pita和Pib的后代。通过连续3年生产试验和米质分析,鉴定到1个同时具有抗稻瘟病基因Pita和Pib的稳定株系A-3,通过辽宁省水稻品种审定,命名为‘铁粳16’。人工接种结果表明‘铁粳16’较其亲本抗谱宽、抗性强。研究结果证实聚合Pita和Pib可提高水稻品种对稻瘟病的抗性,可为抗病基因聚合育种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选择适当早花早熟的油菜资源是解决多熟制生产中冬季作物油菜与其它夏季作物接茬矛盾的关键;早花是早熟的基础,对油菜早花材料的早花形成原因开展研究,有利于通过分子育种加速选育适合生产需要的新品种。本研究选取稳定的早花早熟品系GZ522作为研究对象,以甘蓝型油菜XY15为对照,采用生物统计学和分子生物学方法对其农艺性状和早花形成的原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甘蓝型油菜GZ522播种后,50 d开始现蕾,60 d开始开花,比XY15要早75 d左右;在营养生长阶段,春化途径上的关键基因BnaFLC2的表达在GZ522中被抑制,在XY15中高表达;受BnaFLC2抑制的下游基因BnaFT和BnaSOC1在GZ522中表达显著上调。另外,在XY15与GZ522中,在BnaFLC2上游促进BnaFLC2表达的两个组蛋白甲基化基因BnaSDG8.A/C都是高表达的。根据BnaFLC2上下游基因的表达规律与开花早晚之间的关系,可以推断引起GZ522早花的原因是BnaFLC2基因表达沉默,因此GZ522是一个BnaFLC2突变的早花类型。  相似文献   
7.
紫苏(Perilla frutescens(L.))是一种药食兼用型的植物,具有丰富的营养价值和药用价值,本研究利用特异性位点扩增片段测序技术(specific-locus amplified fragment sequencing,SLAF-seq)对30份紫苏种质资源进行了分子标记开发,以‘日本晴’(水稻)为对照,测序获得紫苏全基因组范围内的SNP分子标记。通过测序共获得106.92 Mb Reads数据,各样本Reads数据在1742153~9815872之间,样本平均测序质量值Q30为95.91%;平均GC含量为39.16%。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本研究获得406599个SLAF标签,样本的平均测序深度为19.13倍,其中多态性的SLAF标签共有140387个,共得到419223个群体SNP标记。利用开发的SNP分子标记将30份紫苏种质资源分为2组,紫苏SNP分子标记的研究可为紫苏的遗传图谱构建、种质资源鉴定以及农艺性状的关联分析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小麦叶锈病发生有加重趋势,培育抗病品种是减轻小麦叶锈病危害的环保有效途径。用12个小麦品种及35个含已知抗叶锈病基因的载体品系在苗期接种19个不同毒性的叶锈菌生理小种,通过基因推导和系谱分析发掘待测品种中的抗叶锈病基因,并通过分子标记检测进一步验证;在田间接种强毒性混合生理小种,进行成株期病情严重度与普遍率调查,筛选慢锈性品种。结果表明,在石新828、百农3217、济南2号、泰山1号、石特14、晋麦2148、烟农15、小偃6号、温麦6号共9个品种中检测到Lr1Lr26Lr34Lr37Lr46共5个抗叶锈病基因,其中部分品种中发现多个抗性基因。成株期筛选出百农3217、平阳27、济南2号、泰山1号、石特14、晋麦2148、碧蚂4号、烟农15、小偃6号、温麦6号共10个慢叶锈性品种,其中碧蚂4号和小偃6号等品种是我国小麦育种的骨干亲本,探究这些品种中的抗病基因对培育小麦抗叶锈病品种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作物物候期识别是农情遥感监测的重要内容,及时准确识别作物物候期,对有效评估作物生长趋势、提高农情信息化管理水平有重要意义。提出了基于时间序列全极化合成孔径雷达(polarimetric synthetic aperture radar, PolSAR)数据结合决策树模型的油菜物候期识别方法。首先,采用3种极化分解方法提取PolSAR极化参数,并分析各极化参数对油菜物候期的动态响应规律;其次,基于各极化分解方法提取的参数建立决策树模型,并对油菜物候期进行分类识别;最后,采用基于混淆矩阵的方法对油菜物候期识别结果进行精度评价。采用5期Radarsat-2 PolSAR数据和地面物候观测数据进行实验验证。结果表明:提取的PolSAR参数中对物候期变化较为敏感的参数有H/A/alpha分解中的散射角(Alpha)、特征值(L2、L3)、伪熵(P2)、目标方位角(Beta1)参数,Freeman-Durden分解中的地面散射(Ground)和奇次散射(Odd)参数,Yamaguchi分解中的奇次散射(Odd_Y)和螺旋体散射(Helix)参数;决策树模型对油菜物候期识别结果较为准确,识别结果中组合3种极化分解方法提取参数建立的原始决策树模型分类总体精度最高,达94%。总体上,PolSAR极化分解参数对油菜物候期变化比较敏感,决策树模型能有效识别油菜物候期。  相似文献   
10.
扦插作为一种无性繁殖的重要技术被广泛应用于生产实践中,然而目前一些优良植物的扦插生根率低,制约着其扦插繁殖技术的长足发展,而探明植物的扦插生根调控机理是提高植物扦插生根率的关键。本文从插穗不定根发生的形态解剖学、生理学及分子学研究三方面对植物扦插生根机理的研究进行综述。结合国内外研究现状,从解剖学角度对不定根形成的进程和机理进行说明,分析了插穗内含物质与生根之间的关系,阐明了不定根形成和发育的关键分子调控机理。目前植物的扦插生根机理研究已从解剖学、生理学深入到分子学水平,基于分子生物学的发展趋势,提出利用基因工程手段提升植物扦插繁殖技术,以实现植物扦插繁殖的技术创新,提高繁殖数量和质量,适应发展需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