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篇
  免费   9篇
  国内免费   7篇
农学   1篇
综合类   8篇
水产渔业   28篇
  2024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4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1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对圆口铜鱼(Coreius guichenoti)精浆离子和氨基酸成分及精液生理特性进行了检测分析。结果显示,圆口铜鱼精液pH值为7.3,呈弱碱性;精液浓度为39.7%,精子密度为5.3×10~9个/mL;精浆离子以Na~+含量88.7 mmol/L最高,其次是K~+,之后为Ca~(2+)、Mg~(2+)、Zn~(2+)、Cu~(2+);精浆水解氨基酸总量为2 872.69μmol/100mL,其中以脯氨酸含量最高,蛋氨酸、酪氨酸和组氨酸含量最低。该结果填补了圆口铜鱼繁殖生物学的相关数据,为圆口铜鱼规模化人工繁育提供了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2.
试验测定了似刺鳊鮈(Paracanthobrama guichenoti)的耗氧率和窒息点,并对耗氧率的昼夜变化规律以及体重对其窒息点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似刺鳊鮈的耗氧率与温度和体重之间有极显著复相关关系。在试验温度(15~30℃)条件下,似刺鳊鮈的耗氧率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随体重的增加而降低;耗氧率(R0)与温度(T)和体重(W)的二元线形回归方程是:R0=0.0160T+0.0002W-0.1600,复相关系数为0.9460;似刺鳊鮈的耗氧率具有昼夜节律性,耗氧高峰出现在7∶00,低谷在21∶00;似刺鳊鮈的窒息点与体重显著相关,窒息点A(mg/L)与体重W(g)的关系为:A=0.3463W0.2835,r=0.9050。研究结果可为似刺鳊鮈养殖生产中制定合理的放养密度和养殖工艺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3.
温度、盐度对似刺鳊鮈胚胎发育过程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设置10℃、15℃、20℃、24℃、27℃、30℃6个温度组和0‰、2.5‰、5‰、10‰、15‰、太湖湖水组6个盐度组,探讨了温度和盐度对似刺鳊鮈(Paracanthobrama guichenoti)胚胎发育的影响。温度实验结果表明:似刺鳊鮈胚胎发育的起始温度(生物学零度)为9.5℃,适宜的发育水温为20~24℃。水温10℃时胚胎卵裂异常,未能进入原肠期;水温升至30℃时胚胎在发育至原肠期前后死亡。水温度为24℃时孵化时间仅为73.5 h,孵化率高达80%,畸形率为0,为最适孵化水温;水温对胚胎发育速率的影响后期较前期大。盐度实验表明:似刺鳊鮈胚胎对盐度有一定的耐受力,各盐度梯度下的胚胎发育速率差异不大,但孵化率的差异极显著。在水温18℃、盐度为2.5‰的水体中胚胎的孵化率为81.67%,高于太湖湖水组的孵化率,此盐度应为似刺鳊鮈胚胎发育较适盐度。  相似文献   
4.
长江下游铜鱼遗传多样性的随机扩增多态DNA(RAPD)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用随机扩增多态DNA(RAPD)技术对长江下游铜鱼(Coreius heterodon)20个个体的遗传多样性进行了检测,从4O个随机引物中筛选出19个对每个铜鱼的DNA进行扩增。结果表明,19个引物共检测到95条清晰且重复性好的条带,分子量在100~1500 bp之间,其中多态位点为30个,占31.58%;群体的Shannon多样性值为0.1940;个体间最大遗传距离为0.0976,最小遗传距离为0.0003。通过与其他鱼类的遗传多样性的研究结果比较可初步判断,长江下游铜鱼群体的遗传多样性较低。由于没有以前的遗传多样性分析资料,因此不能评判过度捕捞和自然环境的破坏等因素对铜鱼遗传多样性的影响程度。  相似文献   
5.
长江中上游圆口铜鱼的种群死亡特征及其物种保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葛洲坝(1998~2007年)、重庆(2006~2007年)和合江江段(1998~2005年)的渔业资源调查资料,对圆口铜鱼的种群死亡特征进行了评估,并利用Beverton-Holt模型的单位补充量渔获量方程,分析和探讨了长江中上游圆口铜鱼资源的合理利用.结果表明:1)3个江段各年间的圆口铜鱼开发率和捕捞死亡系数均远远大于相应年份最大允许的开发率和捕捞标准的基准尺度F0.1,3个江段的圆口铜鱼资源均处于严重过度捕捞状况;2)葛洲坝江段圆口铜鱼的最适开捕年龄为4龄(体长330mm),重庆和合江江段圆口铜鱼的开捕年龄应至少为5龄(体长375 mm).为保护圆口铜鱼的资源,建议葛洲坝江段三层流刺网的网日(2a)应大于75 mm为宜,重庆和合江江段的网目(2a)应不小于90 mm且同时需要控制各种渔具的日均作业次数.  相似文献   
6.
圆口铜鱼人工繁殖及胚胎发育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鉴于金沙江梯级电站开发运行、鱼类栖息地减少、洄游通道受阻、自然繁殖受到影响、早期资源量显著下降、种群生存面临危机的现状,为了保护鱼类种质资源,通过人工增殖放流是补充其资源量的主要补救措施。利用船体网箱原位活水驯养的圆口铜鱼(Coreius guichenoti)亲鱼,开展亲鱼驯养、人工催产和胚胎发育研究。结果表明,圆口铜鱼亲鱼在船体网箱活水驯养条件下,性腺发育成熟,可用于人工催产。2017年6月17~30日,采用二次注射法人工催产3批次,共产卵约12万粒,在水温20.5~21.9 ℃条件下,针距8~10 h,效应时间18~19 h,平均受精率69.3%,出苗约5万尾。圆口铜鱼卵径1.9~2.2 mm,卵膜径6.4~7.2 mm,胚胎发育过程分为受精卵、卵裂期、囊胚期、原肠期、神经胚期、器官形成期和出膜期7个阶段,在水温20.5~22.5 ℃,溶氧7 mg/L以上条件下,历时48~62 h出膜。研究结果为圆口铜鱼人工繁殖技术提供了参考,为其规模化人工增殖放流提供了保障。  相似文献   
7.
圆口铜鱼(Coreius guichenoti)是长江上游渔业资源衰退的代表性物种,目前已被列为极度濒危物种,社会关注度空前。在圆口铜鱼自然繁殖条件几尽丧失的情况下,人工驯养繁育成为保护该物种的极重要选择。近年来,圆口铜鱼的人工驯养繁殖技术取得了一些突破性进展,对圆口铜鱼的保护管理具有重大意义。本文总结了圆口铜鱼养殖生物学、人工驯养与繁育技术的研究进展,分析了存在的主要问题,并针对性地提出解决建议。  相似文献   
8.
本文对所收集的野生铜鱼进行了为期40 d的池塘驯养试验。结果表明,铜鱼虽然是一种应激性非常强的鱼类,但通过增加运输前后的抗应激处理及小水体暂养、补充鲜活饵、增设池塘流水条件等措施,可有效提高铜鱼驯养期的成活率,为下一步成功进行池塘养殖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9.
为阐明长江上游鱼类全氟辛烷磺酸(PFOS)的残留分布,本研究于2013年分3次在长江上游不同江段,采集该地主要经济鱼类铜鱼(Coreius heterokon)。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法分析铜鱼肌肉、肝和性腺3种不同组织全氟辛烷磺酸(PFOS)含量。结果表明,铜鱼组织内PFOS检出率为100%,总体均值为2.72 ng/g(0.33~10.14 ng/g)。PFOS含量水平在肝最高(5.56 ng/g),肌肉次之(1.39 ng/g),性腺最低(0.62 ng/g)。不同组织间差异极显著(K-W test,P0.01),表明鱼类肝比肌肉和性腺更易于积累PFOS。在不同采集江段,PFOS含量仅在肌肉组织差异显著(ANOVA,P0.05);在不同年龄组,PFOS含量有随鱼类年龄增长而增高的趋势,且在各组织中差异显著(ANOVA,P≤0.05),该结果表明PFOS含量可能与鱼类摄食内容及生理参数不同有关。与已有研究相比,长江上游铜鱼PFOS暴露水平低于国内外淡水、海水鱼类,目前仍处于一个较低水平。  相似文献   
10.
根据圆口铜鱼( Coreius guichenoti)船体网箱饲养经验,总结了养殖过程中多种鱼病(小瓜虫、疖疮病、车轮虫、三代虫、指环虫、水霉病、肝胆综合征、应激性出血病、头槽绦虫病、赤皮病、腐皮病、斜管虫、钟形虫和锚头鳋等)的发病特征和防治技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