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559篇
  免费   521篇
  国内免费   244篇
林业   29篇
农学   39篇
基础科学   71篇
  108篇
综合类   994篇
农作物   11篇
水产渔业   4418篇
畜牧兽医   557篇
园艺   74篇
植物保护   23篇
  2023年   70篇
  2022年   63篇
  2021年   87篇
  2020年   117篇
  2019年   83篇
  2018年   63篇
  2017年   118篇
  2016年   128篇
  2015年   119篇
  2014年   216篇
  2013年   231篇
  2012年   275篇
  2011年   312篇
  2010年   304篇
  2009年   284篇
  2008年   321篇
  2007年   250篇
  2006年   250篇
  2005年   260篇
  2004年   183篇
  2003年   143篇
  2002年   180篇
  2001年   166篇
  2000年   111篇
  1999年   138篇
  1998年   107篇
  1997年   112篇
  1996年   118篇
  1995年   134篇
  1994年   152篇
  1993年   180篇
  1992年   170篇
  1991年   120篇
  1990年   125篇
  1989年   124篇
  1988年   95篇
  1987年   85篇
  1986年   56篇
  1985年   45篇
  1984年   33篇
  1983年   42篇
  1982年   45篇
  1981年   28篇
  1980年   26篇
  1979年   12篇
  1978年   10篇
  1977年   7篇
  1976年   4篇
  1975年   6篇
  1974年   8篇
排序方式: 共有632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凡纳滨对虾是目前世界上养殖虾类产量最高的三大品种之一,是水产养殖中非常重要的物种.提高凡纳滨对虾的产量是水产养殖中的重要课题.综合现有关于凡纳滨对虾营养学的研究,从蛋白质、脂类、碳水化合物、微生物和矿物质几个方面出发,分析凡纳滨对虾生长的营养需求.对凡纳滨对虾营养需求的分析能够为改善和控制凡纳滨对虾的生长、提高营养物的消化利用率,从而进一步研究凡纳滨对虾生长所需的最佳营养素配比、构建营养更加均衡的饲料提供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2.
对虾养殖在我国已形成了大产业,然而每年因疾病引起的排塘、死亡等损失巨大。疾病防治是对虾养殖高产、稳产的关键。在养殖过程中,出现病害时,养殖户往往认为是传染性疾病,盲目用水体消毒和投喂抗生素的方式来治疗,但效果却并不理想。对虾疾病除了感染细菌、病毒、寄生虫以外,还有藻类、氨氮、亚硝酸盐和硫化氢导致的中毒、环境应激和缺氧等原因。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国内的对虾养殖实现了快速发展。但是传统的养殖模式存在自身污染严重、易发生病害以及尾水未经处理而引发的区域环境污染等问题。为了推动对虾养殖业的持续发展,需要迫切研发养殖新模式,并且对尾水实施无害化处理,消除粗放型养殖存在的弊端。  相似文献   
4.
为了获得对虾生长差异的分子机制,通过比较不同生长速率凡纳滨对虾的转录组(速长组和慢长组),获得了一条编码P450的差异表达基因,经过cDNA全长验证后命名为LvCYP2J3-like,其开放阅读框为1 488 bp,编码495个aa,含有一个完整的P450功能域,功能分析表明,该基因可能参与了蜕皮激素的灭活。方差分析表明,LvCYP2J3-like在不同组织、发育阶段和蜕皮周期的表达量都存在显著性差异,并且速长群体的表达量显著性低于慢长群体。表明该基因参与了发育和蜕皮过程,其表达量与环境胁迫关系密切。在LvCYP2J3-like和其预测转录因子基因中分别发现了4和11个速长组和慢长组等位基因频率显著差异的单核苷酸多态性(SNP)标记,说明这些基因遗传差异与其活性和表达量相关,从而影响生长速率。研究结果为凡纳滨对虾遗传和育种研究提供了参考资料。  相似文献   
5.
采用传统煎煮法提取海巴戟果有效成分,以副溶血性弧菌为试验菌株,将抑菌圈直径、最小抑菌浓度(MIC)、最小杀菌浓度(MBC)及抑菌率作为检测指标,探讨海巴戟果热水提取物对水产动物致病菌的体外抑菌效果。结果表明,海巴戟果提取物对副溶血性弧菌的生长有抑制作用,其最小抑菌质量浓度(MIC)为25.00 g·L?1,最小杀菌质量浓度(MBC)为50.00 g·L?1。海巴戟果提取物对副溶血性弧菌的抑菌效果随着紫外照射时长而减弱,甚至消失,煮沸时间≥15 min才能使其更好地发挥抑菌作用。  相似文献   
6.
一例日本囊对虾暴发性死亡的病原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阐明山东省潍坊市一对虾养殖场发生日本囊对虾暴发性死亡的原因,采用分子生物学检测方法,对发病对虾进行了白斑综合征病毒(white spot syndrome virus,WSSV)、桃拉综合征病毒(Taura syndrome virus,TSV)、黄头病毒(yellow head virus,YHV)、传染性皮下及造血组织坏死病毒(infectious hypodermal and hematopoietic necrosis virus,IHHNV)、传染性肌肉坏死病毒(infectious myonecrosis virus,IMNV)、偷死野田村病毒(covert mortality nodavirus,CMNV)及急性肝胰腺坏死病(acute hepatopancreatic necrosis disease,AHPND)7种病原的检测,且对发病对虾进行了常规组织病理学观察。同时采用16S r DNA细菌鉴定方法及浸泡回接感染实验对分离自发病对虾体内的可疑病原菌进行了分子鉴定及毒力测试。结果显示,发病对虾样品核酸检测呈现WSSV强阳性,IHHNV和CMNV为弱阳性,其他4种病原为阴性。组织病理学观察发现,在对虾的胃、鳃等上皮组织中存在WSSV包涵体,头部肌肉纤维出现离散。对分离编号为2901、2902、2903的3株优势可疑病原菌鉴定结果显示,3株菌分别与印度格里蒙菌、交替单胞菌及溶藻弧菌相似,相似度分别为99%、99%及100%。攻毒结果显示,3株可疑病原菌的LC50分别为9.8×107、1.1×108与2.3×108 CFU/m L,各细菌毒力均较弱,非导致对虾出现暴发性死亡的病原。研究表明,导致本次日本囊对虾暴发性死亡的病因与混合感染病原WSSV、IHHNV、CMNV有关,其中WSSV感染是造成日本囊对虾暴发性死亡的主因,研究结果可为解析当前养殖日本囊对虾疾病暴发及其成因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对抗逆性较强的小糙皮山核桃[Carya ovata(Mill.) K. Koch]与大糙皮山核桃[Carya laciniosa(F.Michx.) G.Don]2个种进行了引种栽植,旨在为济宁地区核桃品种培育与产业发展升级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8.
本试验研究将小水体中筛选效果较好的芽孢杆菌Hy6应用到大水体中,测试其对水质稳定的控制能力及对虾生长的促进作用。结果表明,芽孢杆菌Hy6能有效控制养殖水体中总氨氮的大幅度上升,并能促进对虾的生长,施用Hy6的对虾在养殖后期生长较快。  相似文献   
9.
10.
实验旨在研究在饲料中分别或联合添加壳寡糖(chitosan oligosaccharide,COS)和霉菌毒素吸附剂(mycotoxins adsorbent)对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肠道黏膜形态及菌群结构的影响。在基础饲料(对照组)中分别添加250 mg/kg COS、2500 mg/kg霉菌毒素吸附剂、250 mg COS+2500 mg/kg霉菌毒素吸附剂(组号为C0、C0.25、M2.5、C0.25+M2.5),制成4组等氮等能饲料,投喂初重(0.23±0.02)g的凡纳滨对虾8周。结果显示:COS与霉菌毒素吸附剂联合使用有助于改善肠道形态学指标,C0.25+M2.5组绒毛高显著大于C0、C0.25组(P0.05),绒毛宽显著大于M2.5组(P0.05),肌层厚度显著大于其他各组(P0.05)。高通量测序结果表明各组有效操作分类单元(Operational Taxonomic Unit,OTUs)数目无显著性差异(P0.05);C0.25+M2.5组Observed species指数、Shannon指数、PD值显著低于M2.5组(P0.05),但显著高于C0.25组(P0.05),与C0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肠道菌群主要为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厚壁菌门(Firmicutes)和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C0.25+M2.5组变形菌门细菌含量最低且厚壁菌门细菌含量最高,各组拟杆菌门细菌均升高,C0组含量最低。在属水平上,弧菌属(Vibrio)、假交替单胞菌属(Pseudoalteromonas)、Spongiimonas、发光杆菌属(Photobacterium)以及Candidatus Bacilloplasma占主要优势,C0.25+M2.5组弧菌属、发光杆菌属细菌含量均有效减少;C0.25+M2.5组发光杆菌属细菌含量最低,假交替单胞菌属细菌含量最高。250 mg/kg COS和2500 mg/kg霉菌毒素吸附剂联合添加对菌群丰富度无显著影响,但优化了肠道形态学指标及肠道菌群结构,提升了肠道健康,效果优于单一添加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