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064篇
  免费   144篇
  国内免费   60篇
林业   13篇
农学   32篇
基础科学   8篇
  7篇
综合类   989篇
农作物   3篇
水产渔业   1029篇
畜牧兽医   2181篇
园艺   5篇
植物保护   1篇
  2023年   19篇
  2022年   33篇
  2021年   35篇
  2020年   35篇
  2019年   39篇
  2018年   27篇
  2017年   48篇
  2016年   62篇
  2015年   72篇
  2014年   202篇
  2013年   213篇
  2012年   272篇
  2011年   294篇
  2010年   234篇
  2009年   234篇
  2008年   246篇
  2007年   251篇
  2006年   256篇
  2005年   235篇
  2004年   176篇
  2003年   184篇
  2002年   166篇
  2001年   168篇
  2000年   100篇
  1999年   69篇
  1998年   53篇
  1997年   65篇
  1996年   58篇
  1995年   43篇
  1994年   49篇
  1993年   50篇
  1992年   29篇
  1991年   29篇
  1990年   29篇
  1989年   26篇
  1988年   26篇
  1987年   17篇
  1986年   12篇
  1985年   13篇
  1984年   13篇
  1983年   8篇
  1982年   10篇
  1981年   15篇
  1980年   8篇
  1979年   6篇
  1978年   7篇
  1977年   5篇
  1976年   5篇
  1975年   7篇
  1974年   9篇
排序方式: 共有426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探讨丁酸钠对新西兰母兔繁殖性能、断奶仔兔生长性能的影响:(1)选取45只胎次、体质量相近的繁殖母兔,随机分为3组,每组5个重复,每个重复3只,于发情前1周饲喂基础日粮(对照组)、基础日粮+500 mg/kg丁酸钠(SB-500组)、基础日粮+1000 mg/kg丁酸钠(SB-1000组),同期配种,仔兔35 d断奶,记录初生、断奶时相关数据.结果显示:SB-1000组受胎率、产活仔数最高,分别为93.33%、7.78只;但35 d断奶时,SB-500组死亡率最低,断奶平均个体质量、日增质量最高,其中断奶平均个体质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活仔数比对照组高0.36只,死亡率比对照组、SB-1000组分别低6.08、8.58百分点.(2)选取体质量相近健康断奶仔兔100只,随机分为5组,每组5个重复,每个重复4只,分别饲喂基础日粮(对照组)、基础日粮+250 mg/kg丁酸钠(SB-250组)、基础日粮+500 mg/kg丁酸钠(SB-500组)、基础日粮+750 mg/kg丁酸钠(SB-750组)、基础日粮+1000 mg/kg丁酸钠(SB-1000组),基础日粮与母兔一致,试验期21 d,至56日龄,记录体质量、采食量、死亡数,试验末选择体质量相近幼兔屠宰分析盲肠发育情况.结果显示,日粮添加丁酸钠对仔兔生长性能有显著影响,SB-500组和SB-750组显著提高了仔兔56日龄的体质量,2组仔兔的日增质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SB-1000组显著降低了仔兔日均采食量(P<0.05),比对照组低7.93%.但在料肉比方面,SB-500组极显著低于对照组,较对照组降低了21.8%.盲肠数据显示,SB-750组仔兔盲肠的pH值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但SB-750组盲肠食糜质量、盲肠空质量在各处理组中是最低的.日粮添加500 mg/kg丁酸钠能提高母兔的繁殖性能,显著提高断奶仔兔个体质量及日增质量,降低死亡率;添加500、750 mg/kg丁酸钠均能显著提高幼兔的试验末体质量及平均日增质量,但添加500 mg/kg丁酸钠显著降低了料肉比,可获得更好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2.
为解决六斑刺鲀(Diodon holocanthus)初孵仔鱼高死亡率问题,研究了六斑刺鲀从初孵仔鱼到稚鱼(0~40 d)消化酶活性和非特异性免疫指标的变化。结果显示:六斑刺鲀仔稚鱼全长与日龄呈指数相关。初孵仔鱼体内就可检测到淀粉酶、胃蛋白酶、胰蛋白酶和脂肪酶活性。在整个实验周期内,淀粉酶和胰蛋白酶活性呈现先上升后下降再上升的变化趋势,淀粉酶活性在20 d时达到最高,胰蛋白酶活性在10 d时达到最高,两者整体酶活随日龄都有所增加且胰蛋白酶增加更为明显;脂肪酶活性呈现先下降后上升再下降的变化趋势,1~5 d时酶活性快速降低,5~10 d时又显著升高,15~20 d时又迅速降低并维持在较低水平;胃蛋白酶在1~15 d时活性逐渐上升并在15 d时达到最高,之后缓慢下降并维持低值。溶菌酶(LZM)和免疫球蛋白M(IgM)活性都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变化趋势;IgM活性在10 d时达到最高,LZM活性在5 d时最高,之后两者都波动地缓慢下降并最终维持在较低值。以上结果表明:尚未摄食的六斑刺鲀初孵仔鱼体内已存在各种消化酶,仔稚鱼消化酶活性变化与其发育阶段和饵料种类密切相关。非特异性免疫指标在六斑刺鲀仔稚鱼由内源性营养向外源性营养转变的混合营养期显著上升,之后缓慢下降到较低水平,说明营养转变过程对仔稚鱼的免疫功能影响较大,非特异性免疫指标的升高增强了仔稚鱼的抗病能力,提高了养殖成活率。  相似文献   
3.
母猪经过夏季后出现产仔率低、流产、产死胎、产弱仔、不发情、发情配不上种和假发情等情况,这是目前养殖场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发生率高,给母猪群健康、生产性能发挥以及猪群的生产管理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已经成为影响猪场生产力水平提高的制约瓶颈之一。  相似文献   
4.
《淡水渔业》2021,51(5)
为丰富长江上游鱼类早期资源及其空间分布的资料,探寻鱼类产卵与水文动态过程的相互关系,于2019年6-7月对上游宜宾-江津与涪陵-丰都江段鱼类早期资源和涨水动态过程进行了监测。结果显示:调查期间共采集到鱼卵2 034粒,仔鱼1 086尾,隶属于4目7科54种(鱼卵18种,仔鱼53种),其中长江上游特有鱼类9种;优势种类为黄颡鱼(Pelteobagrus fulvidraco)、鲢(Hypophthalmichthys molitrix)、鳙(Aristichthys nobilis)、草鱼(Ctenonpharyngodon idellus)、长吻■(Leiocassis longirostris)和铜鱼(Coreius heterodon)。大规模产卵发生在持续涨水2 d以后,且南溪-江津和涪陵-丰都江段所需的涨水条件差异很大。空间分布上,江津上游早期资源种类明显多于下游的涪陵和丰都,其中仔鱼的种类占了70%,上游鱼卵数量虽少但发育阶段分布更广泛。  相似文献   
5.
基于30余年渤海鱼卵、仔稚鱼历史调查资料的整理分析并结合产卵场补充调查,以1982~1983年周年逐月调查资料为本底,采用多元统计学方法分析30余年渤海鱼类种群早期补充群体群聚特性(物种多样性和关键种群)的季节变化和年代际变化,并掌握结构更替过程中优势种和重要种协同消长规律。分析结果显示,渤海各调查季节(冬季除外)鱼卵、仔稚鱼种类数以及资源丰度指数呈先降后升变动趋势。当前鱼卵种类数仅为20世纪80年代1/2左右,资源丰度不足20世纪80年代的1/10;仔稚鱼种类数和资源丰度仅为20世纪80年代的3/4左右,但冬季仔稚鱼种类数和资源丰度指数呈现上升趋势。各调查时期相同季节鱼卵优势种变化不明显,但仔稚鱼优势种变化幅度超过鱼卵,底层重要经济种类早期补充群体优势度急剧下降;鱼卵和仔稚鱼物种多样性水平在升温季节较高而在降温季节较低,调查期内各季主要呈现先降后升变动趋势。鱼类早期补充群体种类更替现象明显,近年来种类更替率呈现明显加快趋势。各调查时期相同季节各适温类型产卵亲体种数均呈现先降后升变动趋势,但各适温类型种数所占比例和全年综合各适温类型种数所占比例基本稳定。各调查时期相同季节各主要栖所类型产卵亲体种类数也均呈现先降后升变动趋势,全年综合陆架浅水中上层鱼类种数所占比例升高,中底层和底层鱼类所占比例有所下降。近30年在多重外来干扰作用下,渤海鱼类早期补充过程各个关键环节已随其栖息地(产卵场)生境要素发生不可逆变化或变迁。渤海鱼类种群早期补充群体群聚特性和结构更替是环境-捕捞胁迫下鱼类群落内多重生态位的交替失调和渔业资源结构性衰退的具体表现。  相似文献   
6.
为了研究猪深部输精技术与常规人工授精技术对经产母猪繁殖性能的影响,试验将160只"长×大"或"大×长"二元经产母猪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常规输精技术输精,试验组采用深部输精技术输精.结果表明:深部输精组较常规输精组的情期受胎率提高6.53%(P<0.05);深部输精组母猪的窝平均总产仔数、窝平均产活仔数及窝平均产健仔数分别为13.12±0.18、11.70±0.16和10.32±0.14,较常规输精组的10.20±0.14、9.39±0.12和9.07±0.15分别提高了2.92头、2.31头和1.25头(P<0.05);深部输精组较常规输精组窝平均产弱仔数增多1.06头(P<0.05).综上所述,说明适度深部输精技术可以显著提高经产母猪的繁殖性能,深部输精技术的推广大约可为10000头基础母猪场直接提高经济效益260余万元.  相似文献   
7.
为探究不同温度对云南盘鮈(Discogobio yunnanensis)仔稚鱼生长及存活率的影响,实验设置14、17、20、23和26℃五个温度梯度,以刚出膜且发育正常的云南盘仔鱼为实验对象,定期观察仔稚鱼的生长发育情况并统计死亡数量,测定全长、体长、体重等生长参数。结果显示:温度显著影响云南盘鮈仔稚鱼的生长发育及存活。随着温度的升高,发育进程加快;实验结束时,23℃组云南盘鮈口吸盘最早发育完整,20℃组云南盘鮈存活率最高。在整个实验过程中,20、23和26℃组间全长和体重无显著性差异,说明这几个温度对云南盘的全长、体重生长产生的效应大致相同。综合多种因素考虑,建议在实际生产中,以20~26℃作为云南盘的养殖温度。  相似文献   
8.
采用基于核磁共振波谱技术的代谢组学技术,探索菲律宾蛤仔在受到鳗弧菌和灿烂弧菌感染的代谢物变化特征,构建菲律宾蛤仔对弧菌感染后的代谢网络调控图谱,并比较两种弧菌毒性效应的差异。试验结果表明,3种代谢物葡萄糖、谷氨酸、苏氨酸在两种弧菌感染时均发生了变化,表征鳗弧菌感染的代谢物为牛磺酸、精氨酸、酪氨酸、苯丙氨酸、赖氨酸、亮氨酸、异亮氨酸、缬氨酸;而表征灿烂弧菌污染的代谢物为甜菜碱、二甲基甘氨酸、胆碱、谷氨酸、亚牛磺酸。  相似文献   
9.
由于人工驯养仔麋鹿是未吃过母乳的新生仔鹿,自身抵抗力较弱,疾病发生率高,影响其初期生长发育。笔者介绍了仔麋鹿感冒、下痢、便秘、佝偻病这4种主要疾病的防治措施。采取措施前,仔鹿发病率接近100%,试验结束仔麋鹿成活率为87.78%效果显著。本文对4种主要疾病发生机理、过程及防治进行探讨和分析,为今后麋鹿驯养工作中疾病的防治提供科学的方法和手段。  相似文献   
1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