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06篇
  免费   158篇
  国内免费   46篇
林业   369篇
农学   171篇
基础科学   95篇
  191篇
综合类   968篇
农作物   54篇
水产渔业   664篇
畜牧兽医   185篇
园艺   384篇
植物保护   29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42篇
  2022年   58篇
  2021年   71篇
  2020年   48篇
  2019年   35篇
  2018年   19篇
  2017年   35篇
  2016年   28篇
  2015年   73篇
  2014年   194篇
  2013年   174篇
  2012年   251篇
  2011年   300篇
  2010年   169篇
  2009年   225篇
  2008年   216篇
  2007年   185篇
  2006年   204篇
  2005年   169篇
  2004年   76篇
  2003年   47篇
  2002年   52篇
  2001年   49篇
  2000年   44篇
  1999年   52篇
  1998年   52篇
  1997年   25篇
  1996年   20篇
  1995年   29篇
  1994年   17篇
  1993年   15篇
  1992年   22篇
  1991年   20篇
  1990年   15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15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10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4篇
  1982年   6篇
  1981年   6篇
  1979年   5篇
  1978年   2篇
  1977年   4篇
  1976年   2篇
  1974年   6篇
  1973年   1篇
  195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1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自2006年以来,长江豚类极度濒危的生存状况得到广泛关注,在其自然保护区实施一系列生态修复工程,为镇江长江豚类省级自然保护区内的江豚提供良好的生存环境。于2015—2018年在和畅洲水域建设生态浮岛、人工鱼巢和放流底栖动物进行水域生态修复,对生态修复工程进行跟踪监测和效果评价。结果表明:生态浮岛的建设可提高区域内浮游植物和浮游动物的生物多样性和群落结构复杂程度;人工鱼巢对产黏性卵鱼类具有一定增殖效果,增殖种类主要为鲤、鲫、䱗和黄尾鲴;生态浮岛和人工鱼巢的建设对鱼类均有较好的聚集效果;底栖动物增殖放流显著增加了放流物种的丰度、生物量及保护区底栖动物群落生物量,增殖放流效果评价为中等。该自然保护区水域生态修复效果明显,为工程施工影响下水生生物保护区生态修复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
为评价长江江豚(Neophocaena asiaeorientalis)保护区内鱼体质量金属富集现状及重金属污染对江豚的潜在影响,2018年6月、9月和12月分别在保护区江段采集了鳊、鳜、■、鲢和鲫5种鱼类,测定鱼体肌肉中的Pb、Cd、As、Cu和Zn等5种重金属元素的含量,评价保护区鱼类受重金属污染的程度。结果显示,鲫肌肉Cd的单项污染指数(Pi)均大于0.5,夏季捕捞的肌肉As的Pi略高于0.5,其余鱼类的Pb、Cd和As的Pi均小于0.5。研究结果表明,保护区鱼类重金属污染总体风险较小,但部分江豚饵料鱼类存在轻度污染,对江豚有潜在影响,需要引起注意。  相似文献   
3.
为探明长江中游玉米籽粒机械直收适宜品种与配套农艺措施,2018—2019年选用不同玉米品种,测定不同机收时间下玉米关键农艺性状、产量及机收质量指标。结果表明,收获时间对春玉米机收产量与机收质量均有显著影响。延迟1周收获后籽粒容重显著增加,机收产量显著提高,2年平均提高9.72%;而延迟2周收获则有降低机收产量的趋势。2年收获时杂质率总体≤3%,而机收籽粒破碎率与损失率均>5%,是该区域春玉米籽粒机收面临的主要问题。籽粒厚度、籽粒含水率和百粒重是影响机收籽粒破碎率的关键性状,三者与机收籽粒破碎率均呈显著的倒二次曲线关系;玉米的倒伏率、穗位高和重心高度是影响机收损失率的关键性状,倒伏率与机收损失率呈显著正相关,而穗位高和重心高度与机收损失率均呈显著的二次曲线关系。延迟收获能显著降低籽粒含水量,从而降低籽粒破碎率,但继续延迟收获有增加倒伏的风险。综上,长江中游春玉米成熟后适时延迟7~10 d收获,可有效降低籽粒含水量与机收籽粒破碎率,提高玉米籽粒机收产量。  相似文献   
4.
江苏省位于中国大陆东部沿海中心,辖江临海,扼淮控湖,地跨长江、淮河南北,京杭大运河从中穿过,区域内水域滩涂资源丰富,是我国唯一拥有大江大河大湖大海的省份,适合发展渔业。2019年,全省水产养殖面积6×105 hm2,水产品总产量4.84×106 t,渔业产值1 741亿元,分别位居全国第三、第五和第一。为了践行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响应《关于加快推进水产养殖业绿色发展的若干意见》(农渔发〔2019〕1号)等文件精神,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布局,推进全省水环境治理和生态渔业建设,江苏省计划用3年时间,对全省水产养殖主产区养殖池塘实施生态化改造,推广生态健康养殖技术模式,不断提高池塘养殖尾水处理水平。现就养殖池塘尾水净化模式、生态化改造工程设计、养殖尾水净化可持续管理运维3个主要方面进行具体阐述,从而为养殖池塘生态化改造进一步实施的可操作性提供支撑。  相似文献   
5.
受经济和气候驱动,长江经济带水田空间格局发生了显著变化,影响区域粮食安全与生态安全。本研究基于1990-2015年土地利用遥感监测数据,利用GIS的空间分析功能,探究长江经济带水田空间格局动态变化特征,采用当量因子法计算生态系统服务价值(ESV),分析了水田变化的综合影响。结果表明:1)1990-2015年长江经济带水田规模持续缩减,共减少了17390km2,减幅呈增长态势具有显著地域差异,长江中上游与下游的水田减幅相差约为9.56%。其中下游减幅较大,水田占区域比例随之降低,中上游恰好相反。2)由于经济建设及水产养殖的发展,水田主要转化为建设用地和水系,水田主要由水系、旱地和湿地等转化而来。长江三角洲城市群、长江中游及成渝城市群的水田变化最为剧烈,建设用地侵占水田扩张的现象分布广泛,水田转为水系主要在两湖平原局部地区。3)水田与其他生态系统的转化对ESV是正影响,水田转为水系对此贡献最大,其转化规模决定了不同时期ESV净增量的大小,水系转化为水田损失的价值最多,建设用地侵占水田次之。不同市域的水田变化情况不一致,因此ESV增减情况具有明显差异。4)生态系统服务中水文调节、水资源供给增强的同时,食物生产、气体调节受到严重损害,与水资源规模扩大和水田资源大量流失有直接关系。研究结果有助于揭示长江流域水田的时空变化过程及其对各项生态系统服务的影响,可为区域土地利用规划、农业政策与生态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6.
刘玉兵  刘明月 《花卉》2020,(10):273-274
长江中下游地区气候夏季炎热多雨、冬季寒冷少雨。最冷月平均气温不低于0℃,最热月平均气温高于22℃,且该地区人群食用辣椒量较大。因此大棚辣椒栽培可分为以下三种模式:春提早栽培,秋延后栽培和长季节栽培(越夏修剪再生、越冬修剪再生),以此来满足长江流域地区人群对辣椒的需求。  相似文献   
7.
长江中游地区水旱复种轮作模式资源利用率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实现农田资源高效利用,维护农业生态良性循环,优化长江中游地区传统种植模式,本研究于2013年10月—2015年11月,以冬闲连作为对照,分析比较了不同水旱复种轮作模式(冬闲-早稻-晚稻→冬闲-早稻-晚稻、马铃薯-玉米‖大豆-晚稻→蔬菜-花生‖玉米-晚稻、蔬菜-花生‖玉米-晚稻→绿肥-早稻-晚稻、绿肥-早稻-晚稻→油菜-花生-晚稻、油菜-花生-晚稻→马铃薯-玉米‖大豆-晚稻)的光、温、水、土资源利用效率。结果表明:水旱复种轮作模式的冬季、晚季和周年的光能利用率均比冬闲连作处理高,周年光能利用率两年间分别高8.26%~82.50%和2.63%~121.42%,其中均以"蔬菜-花生‖玉米-晚稻→绿肥-早稻-晚稻"轮作模式最高。水旱复种轮作模式的年有效积温利用率均高于冬闲连作模式,两年间分别高12.87%~21.26%和11.17%~25.88%,以"蔬菜-花生‖玉米-晚稻→绿肥-早稻-晚稻"轮作模式最佳。两年间水旱复种轮作模式的冬季、晚季和周年的水分利用率均比冬闲连作处理高,其中周年水分利用率分别高45.36%~83.50%和40.00%~118.75%,以"马铃薯-玉米‖大豆-晚稻→蔬菜-花生‖玉米-晚稻"轮作模式的晚季和周年水分利用率最高,"蔬菜-花生‖玉米-晚稻→绿肥-早稻-晚稻"模式的冬季水分利用率最高。两年间土地利用率均以"绿肥-早稻-晚稻"复种模式最高,平均利用率达96.11%,"蔬菜-花生‖玉米-晚稻→绿肥-早稻-晚稻"轮作模式的土地利用率表现最好。因此,各水旱复种轮作模式的周年光能利用率、年有效积温利用率、水分利用率和土地利用率均高于冬闲对照,其中以"蔬菜-花生‖玉米-晚稻→绿肥-早稻-晚稻"和"绿肥-早稻-晚稻→油菜-花生-晚稻"轮作模式表现较好,适宜在长江中游地区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根据我国160个气象站的逐月降水和NCEP/NCAR全球再分析月平均位势高度、风速、水汽等资料,对2011年春季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干旱特征及其对应的异常大气环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造成2011年3—4月长江中下游干旱的主要原因是北方干冷空气势力强大,向南扩张明显,南方水汽输送条件弱,不利于冷暖气团在长江中下游地区交汇,难以形成降水。造成长江中下游2011年5月干旱的主要原因是低层的水汽辐合较常年偏弱(水汽含量少,南风偏弱)。  相似文献   
9.
长江中游地区粮食生产的战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长江中游地区(湖南、江西和湖北)是中国粮食生产主产区之一,该区的粮食安全与否直接影响到中国的粮食安全。笔者首先从绝对和相对的角度分析了该区粮食生产的现状。结果表明:近10年来,一方面,区内的粮食生产总量一直在以增加种植面积而获得了稳步增长,其增长难以持续。同时区内的种植结构也在逐渐发生变化,主粮(水稻)的种植面积增幅要远大于杂粮小麦和薯类的增幅,尤其是大于豆类的增长幅度。另一方面,从全国范围来看,长江中游地区的主粮(水稻)的生产占全国比重呈下降趋势,而杂粮生产占全国比重反而有较大幅度的提高。其次,深层剖析了该区粮食生产发展所面临的困境,认为主要有农民(户)种粮积极性不高、农田水利基础设施薄弱、耕地质量退化严重、产业化水平不高、农业科技整体水平较低和粮食生产的结构性弊端初现等六大方面问题。最后,针对该区域所面临的困境依次提出了粮食生产发展的战略对策,为确保该区粮食安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中国自然保护区多处于地理位置偏僻的贫困落后地区,且在有关法律条文规定下,居民对保护区内资源利用受限,特别是核心区和缓冲区中众多的社区居民给自然保护区管理带来压力,自然保护区保护与社区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日益凸显。文中通过对重点区域长江经济带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居民现状进行调查和分析,探讨不同类型自然保护区内社区居民人口密度、经济水平和自然资源依赖程度的差异,并针对自然保护区内社区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人口众多、经济水平受限等,提出降低保护区内人口密度、多形式提高居民收入、发展生态旅游和加强可持续经营管理等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