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587篇
  免费   136篇
  国内免费   52篇
林业   95篇
农学   59篇
基础科学   25篇
  14篇
综合类   1282篇
农作物   30篇
水产渔业   912篇
畜牧兽医   2294篇
园艺   52篇
植物保护   12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26篇
  2022年   34篇
  2021年   34篇
  2020年   32篇
  2019年   33篇
  2018年   33篇
  2017年   50篇
  2016年   68篇
  2015年   78篇
  2014年   234篇
  2013年   239篇
  2012年   327篇
  2011年   365篇
  2010年   289篇
  2009年   321篇
  2008年   349篇
  2007年   314篇
  2006年   296篇
  2005年   276篇
  2004年   186篇
  2003年   179篇
  2002年   165篇
  2001年   163篇
  2000年   98篇
  1999年   67篇
  1998年   63篇
  1997年   60篇
  1996年   54篇
  1995年   45篇
  1994年   45篇
  1993年   51篇
  1992年   33篇
  1991年   34篇
  1990年   24篇
  1989年   34篇
  1988年   10篇
  1987年   8篇
  1986年   9篇
  1985年   5篇
  1984年   6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10篇
  1981年   11篇
  1980年   4篇
  1979年   3篇
  1978年   1篇
  1975年   2篇
  197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77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世界农业》2021,(1):F0002-F0002
2020年12月14日,第四届海外农业研究大会在北京顺利召开。中国农业科学院副院长孙坦,农业农村部国际合作司副司长彭廷军,FAO、WFP和IFAD等驻华机构代表,泰国、乌克兰、墨西哥、菲律宾、韩国五国驻华使馆外交官出席了开幕式。大会开幕式由中国农业科学院国际合作局局长张亚辉主持。  相似文献   
2.
热带森林生态系统具有重要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和价值,然而人类社会发展正影响着其完整性和稳定性。以巴布亚新几内亚、菲律宾和斐济为代表的太平洋岛国拥有丰富的热带森林资源,但森林资源的过度采伐和土地资源的不合理利用正在导致热带森林面积急剧减少。文中介绍了巴布亚新几内亚、菲律宾和斐济这3个太平洋岛国的森林资源现状,着重分析和比较了这些国家的森林资源现状、林业管理体制、政策与机构,以及林业生产与贸易状况,以期为在“一带一路”倡议下我国开拓太平洋岛国地区国际市场提供重要信息支撑。  相似文献   
3.
为探讨丁酸钠对新西兰母兔繁殖性能、断奶仔兔生长性能的影响:(1)选取45只胎次、体质量相近的繁殖母兔,随机分为3组,每组5个重复,每个重复3只,于发情前1周饲喂基础日粮(对照组)、基础日粮+500 mg/kg丁酸钠(SB-500组)、基础日粮+1000 mg/kg丁酸钠(SB-1000组),同期配种,仔兔35 d断奶,记录初生、断奶时相关数据.结果显示:SB-1000组受胎率、产活仔数最高,分别为93.33%、7.78只;但35 d断奶时,SB-500组死亡率最低,断奶平均个体质量、日增质量最高,其中断奶平均个体质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活仔数比对照组高0.36只,死亡率比对照组、SB-1000组分别低6.08、8.58百分点.(2)选取体质量相近健康断奶仔兔100只,随机分为5组,每组5个重复,每个重复4只,分别饲喂基础日粮(对照组)、基础日粮+250 mg/kg丁酸钠(SB-250组)、基础日粮+500 mg/kg丁酸钠(SB-500组)、基础日粮+750 mg/kg丁酸钠(SB-750组)、基础日粮+1000 mg/kg丁酸钠(SB-1000组),基础日粮与母兔一致,试验期21 d,至56日龄,记录体质量、采食量、死亡数,试验末选择体质量相近幼兔屠宰分析盲肠发育情况.结果显示,日粮添加丁酸钠对仔兔生长性能有显著影响,SB-500组和SB-750组显著提高了仔兔56日龄的体质量,2组仔兔的日增质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SB-1000组显著降低了仔兔日均采食量(P<0.05),比对照组低7.93%.但在料肉比方面,SB-500组极显著低于对照组,较对照组降低了21.8%.盲肠数据显示,SB-750组仔兔盲肠的pH值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但SB-750组盲肠食糜质量、盲肠空质量在各处理组中是最低的.日粮添加500 mg/kg丁酸钠能提高母兔的繁殖性能,显著提高断奶仔兔个体质量及日增质量,降低死亡率;添加500、750 mg/kg丁酸钠均能显著提高幼兔的试验末体质量及平均日增质量,但添加500 mg/kg丁酸钠显著降低了料肉比,可获得更好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4.
为解决六斑刺鲀(Diodon holocanthus)初孵仔鱼高死亡率问题,研究了六斑刺鲀从初孵仔鱼到稚鱼(0~40 d)消化酶活性和非特异性免疫指标的变化。结果显示:六斑刺鲀仔稚鱼全长与日龄呈指数相关。初孵仔鱼体内就可检测到淀粉酶、胃蛋白酶、胰蛋白酶和脂肪酶活性。在整个实验周期内,淀粉酶和胰蛋白酶活性呈现先上升后下降再上升的变化趋势,淀粉酶活性在20 d时达到最高,胰蛋白酶活性在10 d时达到最高,两者整体酶活随日龄都有所增加且胰蛋白酶增加更为明显;脂肪酶活性呈现先下降后上升再下降的变化趋势,1~5 d时酶活性快速降低,5~10 d时又显著升高,15~20 d时又迅速降低并维持在较低水平;胃蛋白酶在1~15 d时活性逐渐上升并在15 d时达到最高,之后缓慢下降并维持低值。溶菌酶(LZM)和免疫球蛋白M(IgM)活性都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变化趋势;IgM活性在10 d时达到最高,LZM活性在5 d时最高,之后两者都波动地缓慢下降并最终维持在较低值。以上结果表明:尚未摄食的六斑刺鲀初孵仔鱼体内已存在各种消化酶,仔稚鱼消化酶活性变化与其发育阶段和饵料种类密切相关。非特异性免疫指标在六斑刺鲀仔稚鱼由内源性营养向外源性营养转变的混合营养期显著上升,之后缓慢下降到较低水平,说明营养转变过程对仔稚鱼的免疫功能影响较大,非特异性免疫指标的升高增强了仔稚鱼的抗病能力,提高了养殖成活率。  相似文献   
5.
母猪经过夏季后出现产仔率低、流产、产死胎、产弱仔、不发情、发情配不上种和假发情等情况,这是目前养殖场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发生率高,给母猪群健康、生产性能发挥以及猪群的生产管理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已经成为影响猪场生产力水平提高的制约瓶颈之一。  相似文献   
6.
基于30余年渤海鱼卵、仔稚鱼历史调查资料的整理分析并结合产卵场补充调查,以1982~1983年周年逐月调查资料为本底,采用多元统计学方法分析30余年渤海鱼类种群早期补充群体群聚特性(物种多样性和关键种群)的季节变化和年代际变化,并掌握结构更替过程中优势种和重要种协同消长规律。分析结果显示,渤海各调查季节(冬季除外)鱼卵、仔稚鱼种类数以及资源丰度指数呈先降后升变动趋势。当前鱼卵种类数仅为20世纪80年代1/2左右,资源丰度不足20世纪80年代的1/10;仔稚鱼种类数和资源丰度仅为20世纪80年代的3/4左右,但冬季仔稚鱼种类数和资源丰度指数呈现上升趋势。各调查时期相同季节鱼卵优势种变化不明显,但仔稚鱼优势种变化幅度超过鱼卵,底层重要经济种类早期补充群体优势度急剧下降;鱼卵和仔稚鱼物种多样性水平在升温季节较高而在降温季节较低,调查期内各季主要呈现先降后升变动趋势。鱼类早期补充群体种类更替现象明显,近年来种类更替率呈现明显加快趋势。各调查时期相同季节各适温类型产卵亲体种数均呈现先降后升变动趋势,但各适温类型种数所占比例和全年综合各适温类型种数所占比例基本稳定。各调查时期相同季节各主要栖所类型产卵亲体种类数也均呈现先降后升变动趋势,全年综合陆架浅水中上层鱼类种数所占比例升高,中底层和底层鱼类所占比例有所下降。近30年在多重外来干扰作用下,渤海鱼类早期补充过程各个关键环节已随其栖息地(产卵场)生境要素发生不可逆变化或变迁。渤海鱼类种群早期补充群体群聚特性和结构更替是环境-捕捞胁迫下鱼类群落内多重生态位的交替失调和渔业资源结构性衰退的具体表现。  相似文献   
7.
为了研究猪深部输精技术与常规人工授精技术对经产母猪繁殖性能的影响,试验将160只"长×大"或"大×长"二元经产母猪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常规输精技术输精,试验组采用深部输精技术输精.结果表明:深部输精组较常规输精组的情期受胎率提高6.53%(P<0.05);深部输精组母猪的窝平均总产仔数、窝平均产活仔数及窝平均产健仔数分别为13.12±0.18、11.70±0.16和10.32±0.14,较常规输精组的10.20±0.14、9.39±0.12和9.07±0.15分别提高了2.92头、2.31头和1.25头(P<0.05);深部输精组较常规输精组窝平均产弱仔数增多1.06头(P<0.05).综上所述,说明适度深部输精技术可以显著提高经产母猪的繁殖性能,深部输精技术的推广大约可为10000头基础母猪场直接提高经济效益260余万元.  相似文献   
8.
紫蛤属(Sanguinolaria)贝类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长期以来却存在着物种鉴定错误、种名使用混乱、同物异名等一系列问题,关于其系统分类和演化问题的研究较少。为探究中国沿海紫蛤属的系统发育关系,本研究利用两个线粒体基因(COI和16S rRNA),以及两个核基因(H3和28S rRNA)的部分序列,对采自中国沿海紫蛤属3亚属9种紫蛤61个个体进行系统发育分析。基于4个基因片段联合数据集T12(剔除COI第三位密码子位置)构建系统发育树。结果表明,两个线粒体基因片段GC含量明显低于AT含量,表现出对AT偏斜,两个核基因表现出对GC的偏斜。4个基因片段(COI、16S rRNA、H3和28S rRNA)的颠换与转换比值分别为5.073、3.042、1.564和1.480,均远高于系统分析的临界值0.4,能够提供有效的系统发育信息。基于4个基因片段的遗传多样性分析表明,9种紫蛤均具有较高的核苷酸多样性(Pi0.05)与单倍型多态性(Hd0.5)。基于COI基因片段的紫蛤属种内遗传距离为0~0.016,种间的平均遗传距离为0.087~0.331,其中卵紫蛤(Sanguinolaria ovalis)与中国紫蛤(Sanguinolaria chinensis)遗传距离最小,仅为0.087。利用最大似然法(maximum likelihood,ML)和贝叶斯法(Bayesian inference,BI)构建的系统发生树拓扑结构一致,分化为3大支,与形态学分类的三个亚属分别对应。中国紫蛤和卵紫蛤在系统树上首先聚为一支,表明其亲缘关系最近。本研究结果阐明了中国沿海紫蛤属贝类的遗传多样性及其系统演化关系,为紫蛤属贝类种质资源的保护及可持续利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
为探究不同温度对云南盘鮈(Discogobio yunnanensis)仔稚鱼生长及存活率的影响,实验设置14、17、20、23和26℃五个温度梯度,以刚出膜且发育正常的云南盘仔鱼为实验对象,定期观察仔稚鱼的生长发育情况并统计死亡数量,测定全长、体长、体重等生长参数。结果显示:温度显著影响云南盘鮈仔稚鱼的生长发育及存活。随着温度的升高,发育进程加快;实验结束时,23℃组云南盘鮈口吸盘最早发育完整,20℃组云南盘鮈存活率最高。在整个实验过程中,20、23和26℃组间全长和体重无显著性差异,说明这几个温度对云南盘的全长、体重生长产生的效应大致相同。综合多种因素考虑,建议在实际生产中,以20~26℃作为云南盘的养殖温度。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光滑河蓝蛤(Potamocorbula laevis)对大棚对虾养殖尾水的净化效果,确定净化废水时蓝蛤的养殖密度。[方法]设4个光滑河蓝蛤养殖密度处理,分别为0.5、1.0、2.0、3.0 ind/L,1个空白对照(CK),每组设置3次重复,养殖4 d,整个试验期间不换水,不投放饵料,测定不同处理对养殖废水中硝酸盐、氨氮(NH+4-N)、总磷(TP)、总氮(TN)的去除效果。[结果]光滑河蓝蛤4个养殖密度对NH+4-N、TP、硝酸盐均有显著的去除效果(P0.05),其中,1.0 ind/L处理净化效果最佳,对废水中硝酸盐的去除效率为62%±15.06%,NH+4-N的去除效率为48%±9.41%,TP去除率为99%±17.78%,TN的去除率为60%±3.74%。CK的净化效果最低,对废水中硝酸盐、NH+4-N、TP、TN的去除率分别为15%±3.36%、16%±0.58%、38%±6.86%、33±1.58%。[结论]光滑河蓝蛤的最佳养殖密度为1.0 ind/L。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