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509篇
  免费   1283篇
  国内免费   926篇
林业   801篇
农学   2212篇
基础科学   1626篇
  427篇
综合类   11579篇
农作物   1786篇
水产渔业   904篇
畜牧兽医   8073篇
园艺   2495篇
植物保护   1815篇
  2024年   22篇
  2023年   563篇
  2022年   664篇
  2021年   669篇
  2020年   819篇
  2019年   792篇
  2018年   431篇
  2017年   765篇
  2016年   870篇
  2015年   971篇
  2014年   1323篇
  2013年   1291篇
  2012年   1919篇
  2011年   1943篇
  2010年   1737篇
  2009年   1835篇
  2008年   1817篇
  2007年   1567篇
  2006年   1471篇
  2005年   1352篇
  2004年   1096篇
  2003年   1114篇
  2002年   841篇
  2001年   820篇
  2000年   665篇
  1999年   481篇
  1998年   457篇
  1997年   449篇
  1996年   407篇
  1995年   423篇
  1994年   404篇
  1993年   383篇
  1992年   352篇
  1991年   305篇
  1990年   255篇
  1989年   230篇
  1988年   50篇
  1987年   30篇
  1986年   22篇
  1985年   9篇
  1984年   23篇
  1983年   10篇
  1982年   10篇
  1981年   18篇
  1980年   9篇
  1979年   6篇
  1976年   4篇
  1975年   3篇
  1957年   7篇
  1955年   7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黄花蒿叶醇提取物除草活性物质的分离及结构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明确黄花蒿除草活性及活性物质的成分,本研究采用室内生测法测定了黄花蒿叶醇提物对4种杂草的活性;采用系统溶剂分离、硅胶柱层析分离及气质联用色谱法对提取物进行了分离和结构鉴定。结果表明:5.0 mg/mL的黄花蒿叶醇提物对供试杂草发芽率、发芽势和发芽指数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抑制作用从大到小的顺序为反枝苋,苘麻,狗尾草,稗,其中对反枝苋、苘麻和狗尾草发芽率的抑制作用较强,均达到85%以上。叶醇提物对杂草发芽势的抑制作用也很强,均达到73%以上。黄花蒿叶醇提物中共鉴定出17种化合物,主要包括青蒿酸、亚油酸和邻苯二甲酸二乙酯等。由此可见,黄花蒿叶醇提物含有大量的除草活性物质,可显著延缓杂草的发芽时间和减少杂草的发芽率。  相似文献   
2.
"白雪早"枇杷是由"早钟6号"×"新白2号"杂交子代中的优良单株,通过定向培育而成的特早熟优质大果白肉新品种。2018年4月通过福建省科技成果鉴定。单果重51.9~61.0 g,最大80.0 g以上;果实大小均匀,卵圆形,果基椭圆,果顶平广或尖峭;果皮淡黄,锈斑少,条斑明显,果点密,果点大小中等;萼片姿态外凸,萼孔闭合;果肉厚9.6~10.7 mm。  相似文献   
3.
河北省大豆主要病原真菌鉴定及防治药剂筛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明确引起河北省大豆植株主要病害的病原真菌种类,筛选能有效抑制所鉴定病原菌的杀菌剂,为河北省大豆病害化学防治提供依据。【方法】对采自河北省的大豆主要病原真菌根据病症采用组织分离法纯化培养,初步利用超景深和正置光学显微镜分别进行菌落、菌丝和孢子形态学的观察鉴定,然后利用通用引物ITS1-ITS4对5种不同病症的致病菌株rDNA-ITS区进行PCR扩增、测序分析,采用MEGA 7.0中邻接法(neighbor-joining,NJ)构建系统发育树,分析病原菌种之间的亲缘关系,对具有特异性引物序列的病原菌进行分子鉴定,通过病害和病原菌宏观形态、显微特征与分子生物学技术相结合从而明确引起河北省大豆植株主要真菌病害的病原菌种类;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和不同种类杀菌剂在离体叶片或幼茎上对大豆主要病害的防治效果筛选防治药剂。【结果】通过病原菌的宏观形态、显微结构和分子序列综合分析,确定分离自河北省大豆主产区的病原菌分别为木贼镰孢(Fusarium equiseti)、大豆炭疽菌(Colletotrichum chlorophyti)、茎点霉菌(Phoma herbarum)、链格孢(Alternaria alternata)、嘴突凸脐蠕孢(Exserohilum rostratum),对应病害分别为大豆根腐病、炭疽病、茎点霉叶斑病、大豆黑斑病、凸脐蠕孢叶斑病。毒力测定结果显示,5种病原菌对三唑类杀菌剂苯醚甲环唑、氟菌唑、叶菌唑和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吡唑醚菌酯均敏感,木贼镰孢对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肟菌酯敏感,除木贼镰孢外的病原菌对酰胺类杀菌剂氟吡菌酰胺敏感,大豆炭疽菌和嘴突凸脐蠕孢对烷基多胺类杀菌剂辛菌胺敏感,大豆炭疽菌对有机硫类仿生杀菌剂乙蒜素敏感,EC50值均低于10 μg·mL-1;杀菌剂对大豆主要病害的防治效果结果显示,苯醚甲环唑、氟菌唑、叶菌唑、吡唑醚菌酯和肟菌酯对上述大豆主要病害防治效果均显著,氟吡菌酰胺对除大豆根腐病外的病害防治效果显著,辛菌胺、乙蒜素对大豆炭疽病和凸脐蠕孢叶斑病防治效果显著,防治效果分别达到90%以上。【结论】共鉴定出河北省大豆病原真菌及其对应病症病害5种;推荐三唑类甾醇抑制剂苯醚甲环唑、氟菌唑、叶菌唑和甲氧基丙烯酸酯类呼吸抑制剂吡唑醚菌酯作为河北省大豆主要真菌病害的优选兼治药剂。  相似文献   
4.
随着食品安全问题频发,食品安全领域的食品真实性鉴定和产地溯源问题越来越受到消费者的关注,稳定同位素技术成为食品真实性鉴定和产地溯源方面强有力的分析手段,并具有可追溯性、绿色、无放射性、易操作等特点.在植物源性食品安全领域,通过稳定同位素技术获取的同位素指纹主要集中于C、N、H、O、S同位素.作为轻同位素,C、N、H、O、S同位素主要通过同位素比率质谱(IRMS)进行分析.本文主要介绍基于IRMS的稳定同位素分析的原理、分类,重点回顾IRMS在植物源性食品安全领域的应用,主要包括食品的掺假鉴别、有机食品的鉴定和食品产地溯源3个方面,旨在推动同位素食品安全数据库的建立,促进同位素技术在食品安全领域的研究和应用.  相似文献   
5.
笔者所在实验室长期从事藏药基源鉴定与药物开发,为了确保试验药材的质量及临床安全用药,运用ITS2条形码技术对采自西藏的藏当归及相似植物进行分子鉴定.首先,利用试剂盒提取植物叶片的DNA,对ITS2序列进行PCR扩增,双向测序后运用SeqMan组装.而后,基于ITS2 Database中的Annotate注释方法去掉两端的5.8S区和28S区获得ITS2条形码并预测二级结构,用MEGA 5.0软件进行遗传距离计算并构建系统进化树(NJ).分析发现,试验中的4种类似植物ITS2条形码间存在明显差异,结合二级结构、遗传距离、进化树位置及形态对比可知其分为3个物种并确定了其分类地位.试验证明,ITS2条形码可有效快速地鉴别易混中药材的种类,为保证其临床用药安全提供了简单、高效、准确的技术手段.  相似文献   
6.
为明确蒙古黄芪苗期立枯病害及其病原菌种类,采用组织分离法进行病原菌分离,并根据其培养性状、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rDNA-ITS特征进行鉴定。结果表明,该病害的病原菌为立枯丝核菌(Rhizotonia solani)。室内致病性测试结果表明,立枯丝核菌可引起蒙古黄芪苗期立枯病。本研究首次报道了蒙古黄芪苗期立枯病及其病原菌,可为生产上该病害的防治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
以广西南宁市恒茂种业科学研究院玉米种植基地秋玉米中常见的4个基本自交系作为试验材料,以耐密自交系130为对照组,在种植密度8.5万~16万株/hm2范围内设计了5个不同的梯度水平,以该模式开展试验,具有很高的科学性。经过试验后得出了较为准确的研究结果,随着玉米材料种植密度的不断增加,玉米材料的果穗会变短、变细;当密度超过一定数值时,玉米材料在倒伏率方面也出现了较为明显的变化,倒伏率与玉米材料种植密度呈正相关的关系;经过对玉米材料产量的计算,不同种植密度下,玉米材料的产量出现了先增加后减少的态势,产量最高的玉米种植密度为12.5万~13.0万株/hm2;耐密自交系130对照组的玉米穗部没有明显变化,玉米倒伏率出现了较为明显的降低,且产量呈现持续增加的趋势。经过对试验结果的综合分析发现,玉米种植的最佳密度为13.0万株/hm2。  相似文献   
8.
为了获得具有抑制镰刀菌根腐病的生防菌,从研究较少的兰坪铅锌尾矿极端环境中采集样品分离菌株,运用平板对峙法从中进行4种镰刀菌根腐病拮抗菌的初筛,共获得10株有抑制效果的菌株.通过平板对峙法和发酵液涂布法进行复筛,获得1株抑菌活性较强的拮抗菌株KC 121.根据生理生化特性和16S rDNA测序结果分析,将KC 121菌株鉴定为特基拉芽孢杆菌(Bacillus tequilensis).抑菌试验结果显示,KC 121对根腐病的4个病原菌(腐皮镰刀菌、禾谷镰刀菌、尖孢镰刀菌和拟枝孢镰孢菌)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效果.同发酵液相比,菌体的抑菌效果较好.KC 121对拟枝孢镰孢菌的抑制效果达82.66%,对腐皮镰刀菌的抑菌率达76.91%.KC 121的发酵液对拟枝孢镰孢菌和腐皮镰刀菌的抑菌率分别为84.76%和60.85%.本试验结果可以为根腐病的生物防治提供菌种资源,具有进一步的研究和开发价值.  相似文献   
9.
小麦麦瘟病,由梨孢菌小麦专化型(Magnaporthe oryzae, sp. Triticum, MoT) 侵染所致,最早于1985年在巴西发现,随后传播到其他南美国家。2016与2017年,麦瘟病登陆亚洲,相继在孟加拉国和印度暴发,对亚洲乃至全世界的小麦生产形成了潜在威胁。近年来,世界各国的科学家对麦瘟病进行了广泛和深入的研究,取得了较大进展。本文对小麦麦瘟病病原菌、侵染过程、流行因素和小麦抗病基因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并介绍了小麦麦瘟病抗性评价的方法。本研究组研究发现,在人工接种条件下,水稻来源的稻瘟病菌株(MoO)可侵染小麦引起典型麦瘟症状。笔者认为,虽然目前我国还没有麦瘟病发生的报道,但部分地区存在麦瘟病的发病条件,随着全球气候变暖麦瘟病有暴发的可能,需引起高度重视。建议加快麦瘟病发病机理及小麦抗性基因发掘的研究,以提升我国麦瘟病的研究水平,并为预防麦瘟病的发生未雨绸缪。  相似文献   
10.
采集发生支气管栓塞的宁都黄鸡病料9份,进行病原菌分离培养,共分离到7株细菌,根据其形态特征、培养特性、生化特征、血清型分析等进行鉴定,确定是由O78血清型大肠杆菌引起的。药敏试验结果显示,7个分离株对头孢西丁、头孢吡肟高度敏感,对大多数抗生素耐药,其中对强力霉素的耐药性最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