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869篇
  免费   710篇
  国内免费   579篇
林业   286篇
农学   790篇
基础科学   84篇
  519篇
综合类   6350篇
农作物   447篇
水产渔业   785篇
畜牧兽医   11331篇
园艺   416篇
植物保护   1150篇
  2024年   54篇
  2023年   384篇
  2022年   456篇
  2021年   493篇
  2020年   525篇
  2019年   785篇
  2018年   303篇
  2017年   488篇
  2016年   632篇
  2015年   704篇
  2014年   1216篇
  2013年   1196篇
  2012年   1711篇
  2011年   1730篇
  2010年   1517篇
  2009年   1504篇
  2008年   1428篇
  2007年   1135篇
  2006年   1028篇
  2005年   818篇
  2004年   585篇
  2003年   543篇
  2002年   383篇
  2001年   376篇
  2000年   301篇
  1999年   272篇
  1998年   191篇
  1997年   204篇
  1996年   184篇
  1995年   146篇
  1994年   175篇
  1993年   167篇
  1992年   125篇
  1991年   113篇
  1990年   104篇
  1989年   117篇
  1988年   20篇
  1987年   15篇
  1986年   16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1篇
  1979年   2篇
  1978年   1篇
  1974年   1篇
  1957年   2篇
  1955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油菜黑胫病是由Leptosphaeria biglobosa引起的一种真菌病害。这种病害在我国油菜产区广泛发生,并造成一定的经济损失。为通过获取突变体来研究L. biglobosa的生态适应性机制及致病机制,本文优化了影响农杆菌介导转化(ATMT)油菜黑胫病菌L. biglobosa菌株Lb731的因素,评估转化子质量,并筛选相关突变体。结果明确了农杆菌介导转化菌株Lb731的最佳因素:潮霉素B浓度为50 μg/mL,转化受体(分生孢子)培养时间为15 d (20℃),浓度为2 × 107~8孢子/mL,农杆菌-受体共培养温度为25℃,共培养时间为72 h。在最适条件下的转化效率达到80个转化子/百万分生孢子。T-DNA插入基因组的频率为100%,单拷贝插入频率为72.7%,转化子抗潮霉素性状能稳定遗传。从2136个转化子中获得了11个菌丝生长减缓突变体,7个色素产生缺陷突变体和14个分生孢子产生缺陷突变体,并从这些突变体中鉴定出7个致病力丧失突变体。采用hiTAIL-PCR技术,从3个突变体中获得了T-DNA插入位点侧翼序列。上述结果为深入研究L. biglobosa的生态适应性机制及致病机制提供了材料和线索。  相似文献   
2.
铁、锰氧化物可以富集、钝化重金属,在一定程度上阻止其进入水稻根系,对于土壤污染修复,降低水稻污染风险有重要的生态意义.采用改良纤毛菌培养基,单菌落稀释转接法分离纯化铁锰氧化菌,分析相关菌株的形态特征,对菌株的16S rRNA基因序列进行测定分析,对其及产物进行电镜扫描与能谱分析,并分析产物对重金属镉的吸附效率.结果分离得到具有铁锰氧化功能的菌株5株,形状为椭球至短杆状,均为不动杆菌属(Acinetobacter).能谱分析表明,除MOB4之外菌株样品均有明显Fe和Mn波峰,以及O波峰,推断有大量铁锰氧化物存在.液体培养表明,接种菌株可使培养液中的镉含量下降35.25%,下降率远高于对照.综上所述,通过筛选获得菌株为不动杆菌属,具有氧化铁、锰的功能,并可能促进介质中氧化铁的生成,进而提高对介质中溶解态重金属镉的吸附.  相似文献   
3.
Xenocoumacin1(Xcn1)是嗜线虫致病杆菌产生的一种水溶性小肽类抗菌化合物,对真菌和细菌具有广谱的抑菌活性,在农业病害防治中具有良好的开发和应用前景。本文综述了Xcn1化合物的合成和降解机制、合成调控机制、抗菌作用机制以及防控植物疫病的研究进展,并展望了高产Xcn1生产菌株的改良和产业化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4.
菌株HN-2为本实验室分离得到的一株生防细菌,通过采用形态学观察结合现代分子生物学的手段鉴定生防菌HN-2为贝莱斯芽胞杆菌Bacillus velezensis,以杧果炭疽菌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 Penz作为靶标,其发酵上清液的正丁醇萃取粗提物的活性最好,抑菌圈大小为20.93 mm,半最大效应浓度(EC50)为70.62 μg/mL。通过飞行时间质谱(MALDI-TOF-MS)数据结合基因检测的结果分析发现,正丁醇提取物中主要活性成分为脂肽类物质,其中含有表面活性素(surfactin)、伊枯草菌素(iturins)和泛革素(fengycin)等。通过显微观察发现正丁醇粗提物可以造成杧果炭疽病菌菌丝扭曲、膨大、畸形,从而抑制杧果炭疽病菌的生长,菌株HN-2正丁醇提取物处理后的杧果15 d内未出现杧果炭疽病病状,对杧果果实具有较好的保护作用。贝莱斯芽胞杆菌HN-2的主要活性物质为脂肽类物质,其对植物病原真菌有较好的防治效果,具有进一步深入研究和开发应用的潜力。  相似文献   
5.
司冰 《种业导刊》2021,(2):12-13
玉米是世界上三大粮食作物之一,目前,玉米产量和品质的提高较大程度依靠基因工程技术。而玉米的农杆菌转化是对玉米基因组进行遗传修饰的有效手段。综述了玉米农杆菌转化的受体、影响农杆菌转化效率的因素,以有效地提高转化效率。  相似文献   
6.
从疑似禽霍乱病死鸡中分离一株细菌,采用16SrRNA方法鉴定为多杀性巴氏杆菌,PCR方法分析其血清型为A型,对其进行耐药性分析,结果显示分离株对氨苄青霉素、头孢噻肟、恩诺沙星、多粘菌素敏感,对青霉素、链霉素、四环素、氟苯尼考高度耐受.本研究结果为鸡源多杀性巴氏杆菌的防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从健康的化香(Platycarya strobilacea Sieb. et Zucc.)根际土壤中分离获得生防菌HK18-8,为探究其对辣椒炭疽病的生防潜力,通过对峙培养和孢子萌发试验发现,HK18-8显著抑制短尖刺盘孢(Collectotrichum acutatum)的菌丝生长和分生孢子萌发,其抑菌带达到10mm,孢子萌发抑制率为70.15%;进行离体辣椒果实接种试验表明,HK18-8菌悬液对辣椒炭疽病的防治效果达到88.58%,其预防效果高于治疗效果,HK18-8的发酵液和菌悬液的防病效果显著;采用平板稀释法测定其在辣椒果实的定殖能力,处理9 d时仍能保持10~6 cfu·g~(-1)以上;根据形态特征、生理生化特性及16S rRNA序列同源性,HK18-8菌株鉴定为多粘类芽孢杆菌(Paenibacillus polymyxa)。  相似文献   
8.
11种杀菌剂对马铃薯软腐病的防治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梁欢  徐进  王晓宁  张彤  许景升  张昊  冯洁 《植物保护》2020,46(5):309-315
由果胶杆菌属细菌Pectobacterium spp.引起的软腐病是世界范围内马铃薯生产上重要的细菌性病害之一。本研究分别采用碟片法和生长速率法探究了11种常用的杀菌剂对胡萝卜果胶杆菌胡萝卜亚种菌株Pcc20181的离体抑菌效果; 采用马铃薯半薯接种法评价了供试杀菌剂对马铃薯软腐病的防控效果。碟片法和生长速率法测定结果均显示:11种供试杀菌剂中72%农用硫酸链霉素SP、0.3%四霉素AS和3%噻霉酮WP离体抑菌效果最好, 抑菌圈直径介于0.13~1.47 cm, EC50介于1.695~44.363 mg/L; 新鲜半薯接种法测定结果表明, 11种供试杀菌剂中有8种对软腐病均有控病效果, 防效为33.33~92.50%。其中, 3%噻霉酮WP对马铃薯软腐病的防效最高为92.50%, 随后依次为72%农用硫酸链霉素SP (89.76%)、20%叶枯唑WP (58.81%)、0.3%四霉素AS (51.60%)。综合评价, 3%噻霉酮WP、20%叶枯唑WP和0.3%四霉素AS对马铃薯软腐病具有较好的防控效果。  相似文献   
9.
旨在分离纯化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中能够诱导细菌素Paracin1.7分泌的刺激因子,并探明其对副干酪乳杆菌(Lactobacillus paracasei) HD1.7细菌素生成量及群体感应相关基因luxS表达的影响。本研究通过60%硫酸铵沉淀、CM Sepharose Fast Flow弱阳离子交换柱层析中度纯化及Superdex 75凝胶层析精度纯化,将获得的层析分离物与L. paracasei HD1.7共培养,检测共培养发酵液的抑菌活性及luxS基因的转录水平,并用SDS-PAGE与Native-PAGE检测分离物质。结果表明L. paracasei HD1.7抑菌活性为126.68%;luxS基因上调表达,为对照菌株的2.43倍;刺激因子的表观分子量约为30 kDa。本研究利用三步法初步分离纯化出诱导Paracin1.7生成的刺激因子,明确该刺激因子可以启动种间群体感应相关基因luxS,为L. paracasei HD1.7的群体感应研究奠定了理论和技术基础。  相似文献   
1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