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534篇
  免费   1060篇
  国内免费   1002篇
林业   1239篇
农学   1635篇
基础科学   1466篇
  1404篇
综合类   10020篇
农作物   722篇
水产渔业   1247篇
畜牧兽医   4184篇
园艺   2019篇
植物保护   660篇
  2024年   14篇
  2023年   294篇
  2022年   335篇
  2021年   360篇
  2020年   490篇
  2019年   436篇
  2018年   345篇
  2017年   504篇
  2016年   650篇
  2015年   750篇
  2014年   1290篇
  2013年   1176篇
  2012年   1670篇
  2011年   1535篇
  2010年   1284篇
  2009年   1400篇
  2008年   1723篇
  2007年   1389篇
  2006年   1119篇
  2005年   1126篇
  2004年   1124篇
  2003年   1126篇
  2002年   638篇
  2001年   609篇
  2000年   457篇
  1999年   314篇
  1998年   282篇
  1997年   312篇
  1996年   295篇
  1995年   231篇
  1994年   241篇
  1993年   206篇
  1992年   152篇
  1991年   169篇
  1990年   141篇
  1989年   154篇
  1988年   35篇
  1987年   38篇
  1986年   29篇
  1985年   15篇
  1984年   19篇
  1983年   12篇
  1982年   16篇
  1981年   14篇
  1980年   12篇
  1979年   5篇
  1973年   6篇
  1958年   6篇
  1957年   18篇
  1953年   1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地球化学元素循环中,氮素是最重要、最活跃的营养元素之一。农田生态系统中的氮素很大程度上决定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然而,在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随着大气CO2浓度和温度升高,作物-土壤氮循环的变化可能显著影响农田生态系统中的作物生产。因此,研究作物-土壤氮循环对大气CO2浓度和温度升高的响应,能够为科学合理地预测未来气候条件下,农田生态系统中作物的氮素需求,以及保障农作物产量的稳定供应提供理论依据,对于全面认识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的农田生态系统氮素循环过程及土壤可持续利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综述了大气CO2和温度升高对作物氮素吸收和分配,以及与氮有效性密切相关的土壤氮转化的影响,并系统总结了二者对作物-土壤氮循环过程产生的交互作用。总结以往研究发现,在大气CO2浓度升高条件下,作物的蒸腾作用减弱,但光合作用增强,生物量加大,根系分支和根表面积增加,豆科作物的根瘤固氮能力提高,因此整体上促进作物对氮的吸收,并且增加作物向籽粒中分配氮的比例,但作物的平均氮浓度降低。此外,高CO2浓度提高了土壤酶活性,增强了土壤有机氮矿化作用、硝化及反硝化作用,加速了土壤氮转化。升温和CO2浓度升高对作物-土壤氮循环产生正向或负向的交互作用,主要表现在:高温和高CO2浓度对作物的生物量、光合作用、地下部氮分配、根系分支以及根表面积具有协同促进作用,升高温度减轻了高CO2浓度对作物蒸腾作用和作物氮浓度的抑制作用。然而,升温抑制了高CO2浓度对作物向籽粒中氮分配、氮吸收以及产量的促进作用;升温虽然能进一步增强高CO2浓度对土壤酶活性和有机氮矿化的促进作用,但是对于土壤硝化和反硝化作用,二者的交互作用以及相关的分子机制尚不明确。大气CO2升高和温度升高对土壤微生物,以及微生物与作物之间的耦合关系的研究比较薄弱,特别是由微生物主导的氮循环过程及其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反馈机制是未来研究的重点。本文提出利用16S rRNA、DGGE、T-RFLP、qPCR、RT-PCR技术、蛋白组学以及稳定性同位素探针原位研究技术,可以将复杂环境中微生物物种组成及其生理功能进行耦合分析,揭示大气CO2浓度与温度对作物-土壤氮循环过程的交互作用机理,增强对气候变化下农田生态系统氮素循环响应的预测能力,为农田生态系统有效地适应气候变化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
为研究牛耳温度与直肠温度的相关性,试验选择发病基础母牛、发情基础母牛、健康基础母牛各20头,通过在不同季节连续5 d监测耳温度和直肠温度,并进行数据统计和相关性分析。结果:牛耳温度和直肠温度存在相关性,相关系数为0.825,拟合线性方程为:y=0.853 x8.058。结论:通过监测耳温度可以直接反映出牛的生理健康状况。  相似文献   
3.
秸秆生物炭具有改善土壤生态环境、土壤蓄水保肥和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等正效应,但其石灰效应会加大稻田氨挥发损失。为充分发挥生物炭吸铵特性,降低其石灰效应的不利影响,对不同热解温度(300、500、700℃)和酸化水平(pH值=5、7、9)稻草生物炭处理下的田面水NH_4~+-N浓度、氨挥发和水稻产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偏酸性(pH值=5)、中性(p H值=7)生物炭处理在基肥期和分蘖肥期均能显著降低田面水NH_4~+-N峰值浓度(P0.05),降幅达16.90%~35.60%。全生育期稻田氨挥发损失占施氮量的15.14%~26.05%(2019年)、15.10%~19.00%(2020年)。稻田增施热解温度为700℃、酸化水平为5(p H值=5)的生物炭(C700P5)降氨效果最好,两年氨挥发分别显著降低22.93%、12.61%(P0.05)。高温热解配合偏酸性、中性生物炭(C700P5、C700P7)增产效果显著,增产率达9.92%~13.50%,结构方程模型表明,其增产原因是生物炭酸化处理降低了稻草生物炭的石灰效应,而热解温度调整提高了生物炭阳离子交换量(CationExchange Capacity,CEC),进而降低了田面水NH_4~+-N浓度和氨挥发损失,最终提高了水稻地上部氮素积累和水稻产量。研究可揭示不同热解温度和酸化水平制备的生物炭在稻田中的应用潜力,并为稻田合理施用生物炭和减少化肥施用量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
翅多型现象在昆虫中广泛存在,比如蚜虫有有翅蚜和无翅蚜,无翅蚜无翅不能飞行。翅型分化是蚜虫对不良生态环境的适应策略。有翅蚜能飞行,使其逃离不良环境并找到新的栖息地;而无翅蚜繁殖周期短、繁殖量大,有助于维持一定的种群数量。影响蚜虫翅发育的因素有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由环境因素决定的翅的多型现象被称为翅的非遗传多型性。本文就蚜虫翅型分化的生态学意义、影响因素,以及蚜虫翅型分化的生理和分子机制进行了综述。关于影响蚜虫翅型分化的遗传因素的研究较少,部分研究发现豌豆蚜翅型由X染色体上的一对等位基因所控制。更多的研究表明蚜虫翅型分化受环境因素影响,影响蚜虫翅型分化的环境因素有光周期、温度、种群密度、共生微生物、天敌、杀虫剂及抗生素等,事实上这些环境因素往往不是单方面存在的。保幼激素、蜕皮激素等外源激素会影响包括蚜虫在内昆虫的翅型分化,蚜虫的拥挤效应最终可能也是通过激素调控发挥作用。外源激素可以作用于出生后的低龄若虫也可作用于预产期的成虫,比如给豆蚜中龄若蚜施加保幼激素处理后,会出现超龄若虫,而不是无翅蚜。相反,反-β-法尼烯(EBF)的刺激会诱导有翅蚜后代的产生。另有研究发现,上一代豌豆蚜注射蜕皮激素可以减少有翅后代数量,而通过RNA干扰(RNA interference, RNAi)EcR受体或施加EcR抑制物也会导致后代有翅个体增加。蚜虫翅型分化分子机制的研究起始于对同一基因型蚜虫有翅、无翅成虫个体的差异表达基因或差异表达蛋白。  相似文献   
5.
通过盆栽试验,测定分析了6个杨树品种净光合速率(Pn)、蒸腾速率(Tr)及叶片水分利用效率(WU,E)随光照强度从低到高梯度变化后的表现特征及差异,探讨分析了不同杨树品种光补偿点、光饱和点及光适应幅度.结果表明:随着光照强度由0~1800μmol·m-2·s-1的梯度变化,6个杨树品种叶片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及叶片水分利用效率均随着光照强度递增而增大,各品种间呈现不同程度差异.其中,净光合速率均值由大到小依次为DN113杨(11.35μmol·m-2·s-1)、青山杨(10.93μmol·m-2·s-1)、银中杨(10.52μmol·m-2·s-1)、山新杨(8.71μmol·m-2·s-1)、中黑防杨(8.42μmol·m-2·s-1)、小黑杨(1.67μmol·m-2·s-1);蒸腾速率均值由大到小依次为青山杨(4.87 mmol·m-2·s-1)、中黑防杨(4.47 mmol·m-2·s-1)、DN113杨(4.22 mmol·m-2·s-1)、山新杨(4.10 mmol·m-2·s-1)、银中杨(4.01 mmol·m-2·s-1)、小黑杨(2.87 mmol·m-2·s-1);水分利用效率均值由大到小依次为DN113杨(2.46μmol·mmol-1)、银中杨(2.37μmol·mmol-1)、青山杨(2.04μmol·mmol-1)、山新杨(1.94μmol·mmol-1)、中黑防杨(1.70μmol·mmol-1)、小黑杨(0.27μmol·mmol-1).6个杨树品种中,DN113杨、青山杨、银中杨光补偿点较低、光饱和点较高,对光照适应幅度较宽;山新杨、中黑防杨次之;小黑杨光补偿点相对最高(210.8μmol·m-2·s-1),光饱和点(1516.7μmol·m-2·s-1)相对最低,对光照的适应幅度相对最窄.  相似文献   
6.
为了明确经过升级改造后的密集式烤房的性能及定色期抗“掉温”特点,本研究于重庆和云南在同一烘烤师的现场判断下进行了密集式烤房的对比测试和大火期掉温测试。升级后的烤房能极显著缩短烘烤时间26 h(相当于少建15%的烤房设施);烤房内平均相对湿度降低5百分点;最高进风温度升高18 ℃,平均进风温度升高14 ℃,平均进风湿度降低13百分点;有效提升排湿窗附近的环境温度和湿度(平均温度上升6 ℃,平均湿度上升9百分点);在燃料供应不足的情况下能维持烤房内45 ℃的温度3.5 h;无火状态下烤房内的温度下降速度为4.19 ℃·h-1;掉温测试结束后,恢复火力17 min烤房内温度从42.4 ℃升到47.9 ℃,共升温5.5 ℃,升温速度为19 ℃·h-1,湿度由70.2%下降到56.3%,降湿速度为49%·h-1;与对照烤房比较,升级烤房能迅速到达自控仪设定温度值,烘烤曲线更加稳定平直,烤房保温性能提升。产量产值对比分析结果表明,3.3 a产量、产值增益可对冲掉全部升级成本。  相似文献   
7.
“围绕经济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发展”。多年来,江苏省新洋农场有限公司一直将“创新”作为党建工作第一动力,不断适应新形势、破解新难题、迎接新挑战。另辟蹊径,支部学习效果佳支部学习是基层党组织工作中的重点,因疫情的影响,2020年,固定的“三会一课”和支部学习活动难以正常开展,新洋各支部发挥主观能动性,将学习活动办出了“新花样”。  相似文献   
8.
为了研究不同保存温度和时间对鹅蛋孵化性能的影响,3000个四川白鹅合格种蛋随机分为5个试验组,分别在6℃、9℃、12℃、15℃和常温条件下保存5 d、10 d、15 d和20 d,每个试验组设置5个重复,每个重复30个。结果显示:保存时间为20 d时,6℃保存的受精蛋孵化率显著高于12℃和常温(P<0.05),极显著高于15℃(P<0.01),9℃保存的受精蛋孵化率极显著高于15℃(P<0.01),常温保存的受精蛋孵化率极显著高于15℃(P<0.01),12℃保存的受精蛋孵化率极显著高于15℃(P<0.01)。在6℃、9℃、12℃和15℃保存条件下,不同保存时间对健雏率没有显著影响(P>0.05)。保存时间为5 d、15 d和20 d时,不同保存温度对健雏率没有显著影响(P>0.05)。结果提示,在6℃保存条件下,可以适当延长鹅种蛋的保存时间,提高鹅种蛋的孵化性能。该研究为进一步确定鹅蛋低温保存参数,研发鹅蛋低温保存技术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9.
畜禽养殖场内温度、湿度及各种气体构成畜禽生长的外围环境,直接影响畜禽日常行为和生长速度及免疫状态。对这些畜禽养殖场内进行检测并监控畜禽健康状态及寻找二者间的联系,对优化养殖环境,发展健康养殖具有重要意义。该研究以STM32单片机为控制核心,在固定点传感器外设置移动式智能监测平台,通过无线定位系统UWB(Ultra Wide Band)和集成传感器对畜禽养殖场内环境进行监测,利用带图传功能摄像头和红外测温装置实时监控畜禽状态。传感器获取信息后将数据以UART、IIC或模拟量输出方式传递给STM32,STM32处理数据后通过物联网WIFI模块上传至阿里云IoT(The Internet of Things)物联网平台,用户登录网页页面即可对数据进行远程访问,并对畜禽状态进行实时监控。实测结果表明,智能检测平台检测数据与猪场内布置的传感器检测结果相近,二者偏差小于10%,在无遮挡情况下布置无线定位系统,定位误差接近10cm级。系统检测数据可信,数据传输正常,可持续长时间稳定运行。机动平台还开发了搬运功能,单次运送能力为200 kg左右。移动式智能监测平台为畜禽养殖场内实现全范围环境监控提供了设备基础。  相似文献   
10.
胡建忠 《中国水土保持》2021,(2):I0002-I0005
金沙江干热河谷区位于西南岩溶区(W)的二级区滇北及川西南高山峡谷区(W-2)内,主要指云南鹤庆中江河口至四川布拖对坪全长约880 km的干流及其支流流域,大致范围包括云南省的大理州、丽江州、楚雄市、昭通市、曲靖市、昆明市等和四川省的攀枝花市、凉山州、宜宾市。区内地表温度可达70~75t,湿度很低,造林绿化工作非常艰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