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41篇
  免费   31篇
  国内免费   53篇
林业   51篇
农学   20篇
基础科学   18篇
  175篇
综合类   216篇
农作物   2篇
水产渔业   8篇
畜牧兽医   137篇
园艺   2篇
植物保护   96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9篇
  2022年   13篇
  2021年   11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18篇
  2018年   13篇
  2017年   13篇
  2016年   26篇
  2015年   16篇
  2014年   35篇
  2013年   43篇
  2012年   32篇
  2011年   41篇
  2010年   55篇
  2009年   44篇
  2008年   42篇
  2007年   41篇
  2006年   52篇
  2005年   73篇
  2004年   37篇
  2003年   23篇
  2002年   20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10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2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西北农牧交错带作为农业文明与牧业文明互动、交融的产物,构成了中国西北区域社会发展中特有的历史地理形态。从历史地理的视角宏观审视西北农牧交错带建构的过程,由于自然和人文因素的交互驱动,其时间上虽贯穿古今但阶段性明显,空间上则展现出连续性与散点状并存的特征。西北农牧交错带在自然环境上的过渡性与脆弱性、政治上的敏感性与"内边疆"性、经济上的共生性与互补性、文化上的混融性与多样性等丰富内涵,不仅赋予其若干代表性的历史职能,而且也构成了中国区域研究中最重要的自然与人文"界限"。  相似文献   
2.
3.
朝阳地区位于农牧交错带,是全省肉牛的重要产区。肉牛养殖是当地农民经济收人和肉食来源的重要途径。通过改变传统的肉牛生产模式,引进新技术,充分发挥夏洛莱牛在农牧交错区的改良优势。将太阳能能源利用、饲草、饲料资源开发,肉牛营养需要,饲养管理方法和疫病防治等现有科技成果进行有机的配套组装集成,  相似文献   
4.
为揭示北方农牧交错带地区马铃薯“水改旱”种植对其产量和水分利用的影响,选取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地区27个站点,基于站点的气象数据、土壤数据和管理数据驱动充分验证的APSIM-Potato模型,模拟分析农牧交错带地区灌溉和雨养马铃薯的耗水差异。结果表明:北方农牧交错带地区马铃薯种植连续灌溉10、20 a和30 a的产量分别为15 900~35 600、16 400~34 800 kg·hm-2和16 600~34 800 kg·hm-2,改为旱作后对应的产量分别为12 800~30 600、13 900~29 100 kg·hm-2和12 700~25 500 kg·hm-2;灌溉马铃薯产量均表现为西部较高,旱作马铃薯产量则为东部较高。连续灌溉10、20 a和30 a的播前1 m土层土壤含水量分别为163~388、161~394 mm和154~398 mm,改为旱作后分别下降31.8%、35.3%和36.9%。连续灌溉10、20 a和30 a后的地下水消耗量分别为5 360~21 330、8 910~4...  相似文献   
5.
“两行一带式”杨树丰产林的优势及效益分析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该文总结了从杨树片林发展为“两行一带式”间作型丰产林的原理、造林技术配置结构等,并就该模式的效益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两行一带式丰产林可提高土地利用率达2.65倍,造林成活率达95%以上,间作农作物产量提高25%左右,是一项符合当地自然社会条件的、具有较高经济效益的混农林业模式之一。  相似文献   
6.
内蒙古农牧交错带土地资源特征与生态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牧交错带实质上是生态交错带,是由种植业为主的农田生态系统和以草食家畜为主的草原生态系统耦合而成的。广义的农牧交错带,是指以草地和农田大面积交错出现为典型景观特征的自然群落与人工群落相互镶嵌的生态复合体。在我国北方是指半湿润农区与干旱、半干旱牧区接壤的过渡地带。农牧交错带具有独特的地理、自然资源和社会特点,是可持续发展理论探索的重要地域。内蒙古的农牧交错带东起大兴安岭东麓的嫩江流域,西至阴山西段及黄河中上游流域,是我国东北、华北农区与北部天然草地牧区分隔的生态过渡带,嫩江、西辽河和黄河发源或流经该区。区内有科尔沁沙地、浑善达克沙地、库布齐沙漠和毛乌素沙地。沙漠化土地总体上在不断扩展,阴山北麓的风蚀沙化区是我国沙漠化发展速度最快的地区。因此,内蒙古农牧交错带是华北、东北及其以南地区的重要生态屏障和水源涵养地。本文通过对该区域生态及社会经济特征的分析,提出了以生态建设为主的农牧交错带土地利用方向。  相似文献   
7.
以绥阳林区森林和沼泽过渡带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样带网格的调查方法,并应用系统软件分析方法建立了经验回归模型,揭示了森林———沼泽过渡带群落的结构、生产力、植物多样性等群落梯度和交错带环境梯度的相关规律,并结合交错区环境梯度分析这些群落特征形成机制和演替规律,为该地区沼泽地保护与经营管理交错带生物资源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
城乡交错带景观生态规划初步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在分析城乡交错带的产生、功能及景观生态问题的基础上,结合景观生态规划的一般原则、理论和步骤,探讨了与我国国情相适应的城乡交错带景观规划设计的策略和方法。  相似文献   
9.
10.
为了解准噶尔盆地东南缘绿洲-荒漠交错带土壤跳虫群落结构特征及其变化,在2011年4、7、9和11月中旬对该交错带胡杨林、防护林、荒草原、灌木林、荒漠、菜瓜地及耕地等7种典型生境土壤跳虫群落特征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共获得土壤跳虫2487只,隶属于4目10科17属。其中球角跳属Hypogastrura、伪亚跳属Pseudeachorutes、棘跳属Onychiurus、等节跳属Isotoma为优势类群,占总数的64.58%。长跳属、驼跳属、原等跳属等10个属为常见类群,占总数的33.26%。小圆跳属、短角跳属、疣跳属为稀有类群,占总数的2.16%。绿洲-荒漠交错带不同生境土壤跳虫群落组成、个体数以及不同季节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其中个体数依次为胡杨林>防护林>灌木林>耕地>荒草原>菜瓜地>荒漠。不同季节土壤跳虫个体数顺序为夏季>春季>秋季>冬季。研究表明不同生境土壤湿度、植被类型及人为干扰程度是影响该交错带跳虫群落结构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