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5篇
综合类   2篇
水产渔业   18篇
畜牧兽医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8年   2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研究嘉陵江中游鱼类资源时空动态特征,了解变化过程及影响因素,提出嘉陵江鱼类资源保护的建议和措施,同时为长江上游及其支流的鱼类资源保护提供基础数据。运用Biosonics DT-X分裂波束科学回声探测仪于2018年7月(夏)、10月(秋)以及2019年1月(冬)、4月(春)对嘉陵江中游蓬安段金溪航电工程干流江段进行了水声学探测,并辅以常规渔获物调查。共采集到鱼类6科38种,其中蛇鮈、鲫、银飘鱼、黄尾鲴等中小型鱼类在数量上占优;鱼类密度分别为春季(0.8296±0.43)、夏季(0.8705±0.38 )、秋季(0.5082±0.25)、冬季(0.3939±0.13)尾/m3;鱼体平均目标强度分别为春季(-63.15±5.03)、夏季(-52.85±14.45)、秋季(-46.42±15.85)、冬季(-44.77±15.28 )dB;鱼体平均重量分别为春季0.03、夏季1.08 、秋季11.19 、冬季20.40 g/尾;鱼类资源量分别为春季0.4096、夏季0.2907 、秋季0.3919 、冬季0.5622 kg/m3;坝下鱼类密度显著高于坝上(F=12.67,P<0.05);坝上(F=7.02,P<0.05)和坝下(F=19.99,P<0.05)3个水层之间的鱼类密度差异显著,中层鱼类密度显著高于上层和下层(P<0.05),且总体上夏季各水层的鱼类密度要高于其他季节。后续研究应加强对该江段鱼类资源的动态监测,并重点探讨引起鱼类资源动态变化的关键影响因子。  相似文献   
2.
长江中游城陵矶至宜昌江段非底部鱼类分布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于2010~2011年使用EY60回声探测仪对长江中游城陵矶至宜昌江段进行了6次水声学调查。通过设定分析水层以及选择性分析-55 dB以上的目标,获得该江段大中型非底部鱼类的水声学分布特征。各年组中的平均密度以10月最低,2010年中7月最高,2011年中6月最高;年组间,2010年6月显著低于2011年6月,2010年7月与2011年7月、2010年10月与2011年10月两组差异不显著;鱼类纵向分布呈现独特的波动特征,不同时段的鱼类密度波动幅度、频率均有不同。各时段目标强度分布曲线10月相对6、7月更扁平,而且平均值大于6、7月;不同年组间目标强度差异均不显著;各月组间目标强度6月和7月对10月均表现极显著差异,6月对7月表现为显著差异。分析认为该结果的出现可能与鱼类的产卵、索饵及补充资源的临时分布等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3.
水声学探测在江河鱼类资源评估中的技术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声学探测已成为鱼类资源评估的重要手段之一。介绍了水声学调查的方案设计和鱼类资源量估算方法,并结合2009年冬季三峡库区水声学调查,着重阐述EY60回声探测系统的正确使用方法和Sonar5分析软件的应用,探讨水声学技术用于江河鱼类资源调查存在的不足以及应用展望,旨在为水声学设备及分析软件的正确使用提供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4.
为了解三峡船闸上下引航道的鱼类空间分布特征,分别于2018年1月、5月、10月和2019年5月对靖江溪(区域Ⅰ)、上引航道(区域Ⅱ)、下引航道(区域Ⅲ)和三斗坪(区域Ⅳ)等区域开展水声学调查。将探测目标声学强度换算成鱼类体长,结果显示,区域Ⅰ、区域Ⅱ和区域Ⅳ的鱼类体长主要集中在2.5~5.0 cm,区域Ⅲ的鱼类体长集中在7.0~20.0 cm。区域Ⅰ、区域Ⅱ、区域Ⅲ和区域Ⅳ的平均鱼类密度分别为(99.53±47.78)、(57.37±33.45)、(61.51±1.72)和(30.61±15.75)ind./1000 m3,区域Ⅰ和区域Ⅱ低水位期鱼类密度显著大于高水位期,区域Ⅲ低水位期鱼类密度显著小于高水位期。区域Ⅰ和区域Ⅱ鱼类在不同水位期均倾向于中层偏下水体,区域Ⅲ鱼类在高水位期集中分布于6 m以上水层,低水位期集中分布于8 m以下水层。三峡船闸上下引航道鱼类空间分布差异主要受三峡库区水位变动及过闸通航船舶等因素影响。  相似文献   
5.
大亚湾南部海域渔业资源水声学评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对大亚湾南部海域渔业资源的生物资源密度和总资源量进行水声学评估。[方法]2015年利用Simrad EY60声学系统进行了春季、夏季、秋季和冬季4个航次的声学调查,并以传统拖网方式同步采集生物学资料,对大亚湾南部海域的生物资源密度和总资源量进行了评估。[结果]2015年4月春季调查航次的平均生物资源密度为7.38×103kg/n mile~2,总资源量为172.8 t,优势种为二长棘鲷(平均生物资源密度为2.37×103kg/n mile~2);2015年8月夏季调查航次的平均生物资源密度为8.58×103kg/n mile~2,总资源量为200.9 t,优势种为黄鳍马面鲀(平均生物资源密度为3.29×103kg/n mile~2);2015年10月秋季调查航次平均生物资源密度为6.52×103kg/n mile~2,总资源量为152.6 t,优势种为短吻鲾(平均生物资源密度为2.59×103kg/n mile~2);2015年12月冬季调查航次的平均生物资源密度为6.36×103kg/n mile~2,总资源量为148.9 t,优势种为皮氏叫姑鱼(平均生物资源密度为0.82×103kg/n mile~2)。[结论]该研究结果可为大亚湾南部海域海业资源的养护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6.
基于水声学方法的东洞庭湖鱼类空间分布和资源量评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5年7月11—17日期间,通过使用回声探测仪(Simrad公司EY60型,200 k Hz换能器)对东洞庭湖的鱼类资源进行了探测评估。结果表明,调查航段的鱼类平均目标强度(目标鱼类对声波的反射能力)为(-51.24±5.66)d B,平均体长约为12 cm,体长范围为2~125.8 cm,不同区域间的鱼类目标强度(即鱼类大小)差异性显著。所有调查航段中鱼类密度1.223~1 534.2 f/1 000 m3之间,均密度为186.3 f/1 000 m3,不同区域间鱼类密度差异性显著,中部湖区(CEC航段)鱼类密度较高。应用资源密度体积法估算东洞庭湖鱼类资源量约为2.36×108f,其中目标强度在-43 d B(体长约28 cm)以下的鱼类占95.5%。  相似文献   
7.
为了研究长江三峡水库变动回水区人工鱼礁建设后的效果,分别于2019年8月和12月,采用渔业资源传统调查与水声学探测结合的方法,对铜锣峡江段开展了资源现状调查。结果显示:人工鱼礁区域鱼类组成共计70种,隶属于6目14科,其中长江上游特有鱼类10种;人工鱼礁区域鱼类分布以小个体为主,夏季和冬季体长超过6 cm的个体占比分别为20.81%和22.19%;人工鱼礁区域鱼类密度高于其他区域,夏季和冬季鱼类密度分别为50.78 ind/hm2和86.23 ind/hm2;人工鱼礁区域鱼类分布具有时空特性,夏季主要集中于中下层,占比为87.79%,冬季主要集中分布于下层,占比为48.34%。结果表明,人工鱼礁具有一定的集鱼效果,有利于渔业资源的保护。  相似文献   
8.
2010年8月10日至8月13日,采用美国BioSonics DT-X(210 kHz)鱼探仪对青海湖中青海湖裸鲤(Gymnocypris przwalskii)资源量及空间分布特征进行了为期4d的水声学调查.分析结果显示:2010年8月青海湖裸鲤在全湖区的平均密度为(1.83±0.36)ind./1000m3,总尾数...  相似文献   
9.
2013年12月和2015年9月,运用科学回声探测仪对邛海的鱼类资源量、空间分布进行了水声学法走航调查评估与分析。野外调查同时采用三层刺网、地笼等网具采样,结合湖岸鱼市及访问渔民等方式,对邛海现有鱼类组成进行分类整理。结果显示,邛海土著鱼类资源稀缺,太湖新银鱼(Neosalanx taihuensis)、鲢(Hypophthalmichthys molitrix)、鳙(Hypophthalmichthys nobilis)、鲤(Cyprinus carpio)、鲫(Carassius auratus)、歺又鱼(Hemiculter leucisculus)、红鳍原鲌(Cultrichthys erythropterus)等外来种为邛海鱼类组成优势种。2013年和2015年,邛海湖区鱼类平均密度分别为(0.1483±0.0715)尾/m~3和(0.1051±0.0279)尾/m~3,鱼类资源量分别为4.67×10~7尾和2.90×10~7尾;体长在13.3cm以上的鱼类资源量分别为9.9×10~6尾和7.6×10~6尾。鱼类水平方向主要集中分布于月亮湾-青龙寺以及青龙寺-邛海湾断面,垂直方向主要分布在中上层,且极显著高于底层(P0.01);调查表明,邛海鱼类的空间分布情况基本类似,4个调查断面及不同水层的鱼类种群分布类型均趋于成群分布(v1)。初步认为邛海鱼类水平分布差异主要是游客休闲娱乐、沿岸居民农业生产等人为干扰以及不同区域水深变化引起的,垂直水层分布差异与优势种鱼类的生态习性紧密相关。  相似文献   
1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