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3942篇
  免费   1927篇
  国内免费   2561篇
林业   1754篇
农学   2483篇
基础科学   1556篇
  1822篇
综合类   22331篇
农作物   1533篇
水产渔业   8573篇
畜牧兽医   45604篇
园艺   1684篇
植物保护   1090篇
  2024年   69篇
  2023年   1086篇
  2022年   1164篇
  2021年   1516篇
  2020年   1767篇
  2019年   2157篇
  2018年   758篇
  2017年   1595篇
  2016年   2182篇
  2015年   2347篇
  2014年   5153篇
  2013年   4502篇
  2012年   6186篇
  2011年   6592篇
  2010年   5794篇
  2009年   6489篇
  2008年   6616篇
  2007年   5308篇
  2006年   4972篇
  2005年   4339篇
  2004年   3136篇
  2003年   2562篇
  2002年   2098篇
  2001年   1726篇
  2000年   1292篇
  1999年   897篇
  1998年   654篇
  1997年   627篇
  1996年   535篇
  1995年   521篇
  1994年   529篇
  1993年   518篇
  1992年   535篇
  1991年   540篇
  1990年   496篇
  1989年   450篇
  1988年   142篇
  1987年   153篇
  1986年   63篇
  1985年   42篇
  1984年   39篇
  1983年   36篇
  1982年   37篇
  1981年   44篇
  1980年   33篇
  1979年   23篇
  1978年   13篇
  1976年   15篇
  1975年   22篇
  1973年   1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明确黑胫病菌(Leptosphaeria biglobosa)在甘蓝型油菜叶片和茎中的侵染及扩展过程,利用绿色荧光蛋 白(GFP)标记的黑胫病菌株接菌油菜叶片,利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菌株在油菜叶片和茎中的侵染过程。结果 表明,接种油菜叶片7 h后,分生孢子萌发并长出芽管;17 h后,芽管侵入气孔;24 h后,分生孢子全部萌发;36 h后萌 发的芽管形成菌丝;120 h后,菌丝在叶片表皮细胞间隙蔓延,并侵入叶肉细胞。13 d后,菌丝侵入茎部皮层组织; 15 d后,菌丝在皮层细胞间隙蔓延,并侵染至茎表皮;21 d后,菌丝侵染至维管组织;23 d后,菌丝侵染至茎韧皮部; 25 d后,茎导管被侵染,并向木质部扩展。本研究发现的L. biglobosa 在油菜叶片和茎中的侵染过程,可为油菜与黑 胫病菌互作的研究、黑胫病致病机理及防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膜联蛋白是一类有效的内源性调节蛋白,在Ca2+存在的条件下与膜磷脂结合,参与细胞活动的多种功能,其与肿瘤发生、自身免疫性疾病、病毒和寄生虫感染等密切相关。作为膜联蛋白家族成员Annexin B1具有独特的氨基酸残基结构,与不同种属的寄生虫入侵特异性宿主密切相关。本文主要阐述了膜联蛋白的种类及膜联蛋白B1在猪囊尾蚴感染宿主机体过程中免疫逃避的作用,旨在探索其猪囊尾蚴感染的免疫逃避机制。深入对膜联蛋白B1和囊尾蚴之间相互关系的进一步了解,以及膜联蛋白B1在寄生虫免疫中更深入的研究,对寄生虫免疫逃避的生物学意义和寄生虫病诊断治疗提供了相关的策略。  相似文献   
3.
为探讨动物生理学课程讲授中学生对传统教学和案例教学(CBL)教学效果的认知,评估CBL对学生表现及提高学生组织、协调、合作能力的影响,以安徽科技学院2019级动物科学、动物医学和动植物检疫专业的245名学生为研究对象,随机选择2个动物科学班级和2个动植物检疫班级为对照组,采用传统教学法;选择4个班级作为试验组,采用CBL.通过调查问卷的方式对2种教学方法的效果进行评估,并采用小组座谈的方式对评估结果进行原因解析.结果表明,CBL的教学效果优于传统教学法,该教学法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88.7%),提高了学生的表达能力(88.7%),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改善师生关系(80.6%和88.7%),加强了理论与实践之间的联系(96.8%),以及对基础知识和实践知识的整合(95.2%).85.5%的学生表示CBL的学习氛围舒适,同学之间相互合作、支持,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激发其将来从事畜牧工作的兴趣(91.1%).与传统教学方法相比,学生对CBL表现出强烈的偏好.因此,在动物生理学教学中结合畜牧生产实际的基础上,可重点采用CBL.  相似文献   
4.
AMEP蛋白是从枯草芽孢杆菌中分离鉴定出来的一种新型蛋白激发子,能够诱导植物防卫反应并提高植物的抗病性,是生物农药的理想候选.在前期的研究中发现,培养基中的无机盐对AMEP蛋白表达水平有很大影响.为了最大限度地提高AMEP蛋白的产量,通过在AMEP蛋白的发酵培养基中添加多种无机盐,研究不同种类的无机盐对AMEP蛋白表达水平的影响.结果表明,磷酸钙和磷酸氢二钠能显著提高AMEP蛋白的表达水平,而氯化钠、氯化钙、硫酸锌则显著降低了AMEP蛋白的表达水平.当磷酸钙用量为2g/L时,AMEP蛋白表达产量最高.  相似文献   
5.
蕨类植物在霜冻或干旱脱落前依然能保持新鲜绿色,且多生于开阔林地,所以易于被放牧动物优先采食,因此放牧动物采食蕨类植物中毒的情况十分常见。蕨类植物本身具有潜在放射性物质,可直接造成动物骨髓损伤,且能够致癌,例如其在引发反刍家畜动物尿道肿瘤、地方性血尿中毒症方面非常普遍。所以针对牛、羊等草食家畜的蕨类植物中毒诊断和防治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6.
王飞  刘欣超 《安徽农学通报》2021,27(11):175-177
2020年我国高校毕业生人数达到874万,创造了历史毕业人数的新高,并且毕业生就业受到新冠疫情叠加的冲击,就业问题更加严峻.传统高校毕业生的就业主要依靠学校的招生就业办公室、各学院党政负责人、辅导员等专门的人员负责,常态化疫情的新形势使得高校就业工作难上加难,因而需要在以往就业工作的基础上拓展新的就业途径.专任教师在专业领域具有特殊的资源和优势,如何激励专任教师在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中发挥积极的作用,从而促进就业率稳中有升,是解决就业压力的重要突破口.该文以动物医学专业作为切入点展开分析和探讨,以期为高校各个专业开展专任教师与常规就业工作力量合作提供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7.
为了研究基于云班课平台的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进行了《动物生物化学》线上线下混合教学实践,对获得的云班课数据和教学效果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64.71%的学生云班课资源学习低于60%;云班课测试分数46.16%学生在60分以下,作业/小组任务分数33.33%学生测试成绩在60分以下,教师需进一步研究增加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性的方法,达到更优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8.
为建立一种早期诊断动物细粒棘球蚴病的方法,诱导表达含PET-EgAgB8/2载体的原核表达菌,以表达纯化蛋白为抗原,制备单克隆抗体,并以制备的抗体建立检测细粒棘球蚴病夹心ELISA方法。结果显示,原核表达菌在37℃诱导培养,菌体上清中大量表达,经验证为目的蛋白,用纯化蛋白免疫小鼠,取其脾细胞与骨髓瘤细胞融合,筛选得到9株具有良好特异性、稳定分泌单克隆抗体的细胞株,经两两配对,选择75C86/15作为包被抗体,27E57/32为酶标二抗,当包被抗体浓度为1.42μg/mL, 4℃包被过夜、用含50 g/L脱脂奶粉的PBST封闭、抗原作1∶100稀释、酶标二抗1∶1 000稀释、反应底物作用15 min时效果最佳,检测方法的特异性为98.8%,敏感性为95.3%。成功制备细粒棘球蚴抗原B8/2蛋白单克隆抗体并建立了ELISA检测方法。  相似文献   
9.
本试验旨在研究奶牛采食前后瘤胃中短链脂肪酸(SCFA)浓度的变化及其吸收相关蛋白表达量的差异。试验选用3头体重(720±30)kg且装有瘘管的健康荷斯坦牛(动物伦理审查编号为SXAU-EAW-2019-C002013),采食精粗比为40:60的日粮(10kg),试验预试期10d,于第11天饲喂前开始取样,采用气相色谱法检测奶牛采食前(0 h)和采食后(1、2、3、4、5、6、7、8 h)瘤胃液中SCFA浓度;并采用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瘤胃上皮组织中与SCFA吸收相关的蛋白表达量。结果表明:在采食后1 h奶牛瘤胃中SCFA浓度最高(P<0.05);在采食后一段时间内(2~5h)与SCFA吸收相关蛋白表达量上调(P<0.05),AE2、MCT1基因表达量均在5 h最高,PAT1、NHE3基因表达量均在4 h最高,MCT4基因表达量在4、5、6h均较高,NHE1基因表达量在2h达到最高;AE2、MCT1、MCT4、NHE1基因表达量与SCFA浓度负相关或正相关(P<0.05),AE2、MCT1、MCT4基因表达量与瘤胃内pH正相关(P<0.05)。以上结果初步揭示,在采食后一定时间内,瘤胃中与SCFA吸收相关蛋白表达受SCFA浓度和pH的调节。  相似文献   
10.
采用14组药剂配方及其浸种催芽和不浸种不催芽育秧方式对恶苗病防病效果进行测定,开展中早39机插秧应用11%氟环‘咯’精甲悬浮种衣剂干籽包衣“双不育秧(不浸种不催芽)”试验。结果表明,11%氟环‘咯’精甲包衣“双不育秧”安全性表现好,成苗率高于常规药剂处理25百分点,对恶苗病的校正防效为92.79%,与其包衣后加20%氟唑菌酰羟胺或加25%氰烯菌酯浸种催芽播种以及45%咪鲜胺+25%氰烯菌酯组合高浓度浸种催芽处理无显著差异,但显著高于常规(浸种催芽)处理25%氰烯菌酯1000倍单剂19百分点、11%氟环‘咯’精甲500倍单剂32百分点和45%咪鲜胺1000倍单剂49百分点。由此可知,11%氟环‘咯’精甲悬浮种衣剂干籽包衣双不育秧优于其常规育秧。这对于机插秧育秧技术革新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