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08篇
  免费   121篇
  国内免费   58篇
农学   9篇
基础科学   12篇
  22篇
综合类   180篇
农作物   1篇
水产渔业   953篇
畜牧兽医   10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3篇
  2022年   15篇
  2021年   13篇
  2020年   19篇
  2019年   16篇
  2018年   17篇
  2017年   35篇
  2016年   27篇
  2015年   30篇
  2014年   32篇
  2013年   39篇
  2012年   54篇
  2011年   56篇
  2010年   55篇
  2009年   79篇
  2008年   61篇
  2007年   66篇
  2006年   53篇
  2005年   38篇
  2004年   40篇
  2003年   36篇
  2002年   27篇
  2001年   38篇
  2000年   34篇
  1999年   33篇
  1998年   16篇
  1997年   15篇
  1996年   27篇
  1995年   20篇
  1994年   19篇
  1993年   18篇
  1992年   13篇
  1991年   14篇
  1990年   17篇
  1989年   11篇
  1988年   8篇
  1987年   18篇
  1986年   10篇
  1985年   9篇
  1984年   8篇
  1983年   8篇
  1982年   10篇
  1981年   3篇
  1980年   6篇
  1979年   4篇
  1978年   3篇
  1976年   2篇
  197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8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3 毫秒
1.
贝类保苗作为扇贝养殖的中间环节,对于提高扇贝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具有重要意义。扇贝保苗常在对虾保苗池进行,莱州是山东省乃至我国北方主要的扇贝保苗基地。相比于海上保苗,池塘保苗具有明显优势。有实验表明,在相同条件下池塘保苗率比海上保苗率高约30%,且平均壳高也有所增加。这主要是由于扇贝保苗池为较小的可控池塘,可以在检测到水质异常后迅速有效地采取相应措施,并且不会因风浪的影响导致水质剧烈变化。  相似文献   
2.
为研究虾夷扇贝(Patinopecten yessoensis)和栉孔扇贝(Chlamys farreri)的群体遗传多样性并分析其亲缘关系,对在虾夷扇贝中开发的60个EST-SSR位点在栉孔扇贝中的通用性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21个位点可在栉孔扇贝中扩增出特异性条带,通用性比例达35.00%,其中,17个位点具有多态性,多态性比例达28.33%。在虾夷扇贝和栉孔扇贝群体中,平均等位基因数(N_a)分别为2.7647和2.3529;平均有效等位基因数(N_e)分别为1.9487和1.6350;平均观测杂合度(H_o)为0.6314和0.3333;平均期望杂合度(H_e)为0.4569和0.3139;平均多态信息含量(PIC)为0.3726和0.2597;Nei's(1973)基因多样性指数(I)分别为0.4493和0.3087;Shannon信息指数分别为0.7176和0.5041;固定指数(F_(is))检测发现,7个位点偏离了Hardy-Weinberg平衡;遗传分化系数(F_(st))为0.2398。本研究开发的21对通用性EST-SSR标记,为进一步开展虾夷扇贝和栉孔扇贝遗传多样性分析、分子辅助育种、基因发掘和种质资源评价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3.
为研究浮筏养殖与底栖野生两种生长环境对岩扇贝Crassadoma gigantea或贝营养成分的影响,采用常规营养成分分析方法,对在两种不同条件下生长的岩扇贝筏养(壳长为11.89 cm±0.50 cm)、野生岩扇贝(壳长为15.24 cm±1.36 cm)闭壳肌及非闭壳肌软体部的一般营养成分、脂肪酸、氨基酸和矿物元素含量进行了测定和比较。结果表明:筏养岩扇贝个体的软体部比例(26.07%)显著高于野生个体(17.69%)(P0.05),但两者闭壳肌比例差异不大;筏养岩扇贝个体的闭壳肌和非闭壳肌软体部的粗脂肪含量(0.37%、3.70%)显著高于野生个体(0.20%、3.51%)(P0.05),在两种生长条件下,岩扇贝的水分、灰分、粗蛋白质含量间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筏养岩扇贝个体闭壳肌和非闭壳肌软体部脂肪酸中的二十二碳六烯酸(DHA)含量(26.68%、17.01%)显著高于野生个体(18.09%、7.83%)(P0.05),而二十碳五烯酸(EPA)含量(18.52%、17.11%)显著低于野生个体(23.75%、23.93%)(P0.05),但筏养与野生岩扇贝的饱和脂肪酸(SFA)、单不饱和脂肪酸(MUFA)、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高度不饱和脂肪酸(HUFA)和EPA+DHA含量在相同组织间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野生岩扇贝的必需氨基酸指数(EAAI)平均值(80.13)明显高于筏养岩扇贝(63.70),且野生个体非闭壳肌软体部的氨基酸总量(TAA)、必需氨基酸含量(EAA)、呈味氨基酸含量(DAA)均高于筏养个体,但野生与筏养个体闭壳肌中的TAA、EAA、DAA含量相差不大,筏养与野生岩扇贝的呈味氨基酸占总氨基酸比例(DAA/TAA)、必需氨基酸占总氨基酸比例(EAA/TAA)也非常接近;筏养个体闭壳肌中Se和K的含量分别为野生个体的3倍和2倍,而Fe含量仅为野生个体的三分之一。研究表明,浮筏养殖与底栖野生岩扇贝除了少量指标外,营养成分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莱州湾扇贝养殖区浮游植物的群落变化。[方法]于2017年5—11月每月中旬采集莱州湾10个扇贝养殖区的水样,对其浮游植物的群落变化进行研究。[结果]共检测到浮游植物5门53属90种,其中硅藻门35属65种,金藻门4属4种,绿藻门3属4种,甲藻门9属15种,隐藻门2属2种。浮游植物密度在春、秋季较大,而优势种数目在夏季最多。莱州湾扇贝养殖区浮游植物多样性指数为1.306 0~3.571 1,均匀度指数为0.365 8~0.965 0,丰富度指数为1.424 5~4.416 0。[结论]在调查期间,莱州湾扇贝养殖区浮游植物分布均匀,且群落结构比较稳定。  相似文献   
5.
刚采捕的活品虾夷扇贝立即进行4℃冷却干藏,分别于0、48、72、96、120 h采5只样本,分离出横纹肌与平滑肌,测定其三磷酸腺苷及其关联化合物含量,同时测定贮藏0、48、120 h扇贝肌肉的蛋白溶解性,以探究肌肉蛋白溶解性与扇贝活品品质的关系。试验结果表明,冷却干藏期间扇贝活力呈下降趋势,三磷酸腺苷在贮藏120 h后几乎消耗殆尽,而蛋白溶解性在高离子浓度范围内有明显上升趋势,120 h后表现出最好的溶解性。此外,三磷酸腺苷酶活性受到乙二醇双(2-氨基乙基醚)四乙酸(EGTA)抑制时肌肉匀浆表现较好的溶解性,碎肉经漂洗处理会导致肌肉三磷酸腺苷含量下降,肌原纤维蛋白溶解性升高。最后,对比肌肉均质前后三磷酸腺苷含量,发现均质处理导致肌肉三磷酸腺苷全部降解。虾夷扇贝闭壳肌蛋白质的溶出机制受三磷酸腺苷影响,对于捕后早期活力状态较好的扇贝,其三磷酸腺苷含量与蛋白溶解性的关联需要进一步系统探索。  相似文献   
6.
DMRT1是DMRT家族重要成员之一,主要参与动物性别决定和分化调控,但在不同动物中其表达和功能调控作用存在差异。本研究采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分析了栉孔扇贝(Chlamys farreriDmrt1的序列特征,采用半定量RT-PCR技术确定了其mRNA在成体性腺、闭壳肌、外套膜、鳃和肾等组织中的分布,定量RT-PCR和原位杂交技术揭示了Dmrt1 mRNA在性腺中的时空表达特征。结果显示:栉孔扇贝Dmrt1序列中含有DMRT家族保守的DM结构域;其mRNA仅在栉孔扇贝性腺中表达,在精巢中的表达明显高于卵巢,并且以生长期精巢的表达水平最高;原位杂交检测Dmrt1阳性信号主要定位于生殖细胞的细胞质中。研究结果表明,Dmrt1在栉孔扇贝性腺中的表达特征与大部分动物性腺中的表达特征基本一致,推测其可能参与性别分化和精巢发育的功能调节。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小鳖肌肉与裙边营养成分,并对其营养价值进行综合评价。[方法]采用现有的国家标准测定蛋白质、脂肪、氨基酸、脂肪酸等含量。[结果]肌肉与裙边中蛋白质分别为20.34%和28.11%(质量分数,鲜样);肌肉与裙边中脂肪含量分别为0.62%和0.31%(质量分数,鲜样)。肌肉与裙边均检出18种氨基酸(含8种必需氨基酸)。肌肉(鲜样)氨基酸总量(TAA)、必需氨基酸(EAA)、鲜味氨基酸总量(DAA)分别为16.33%、5.38%、6.90%;异亮氨酸(Ile)与缬氨酸(Val)为肌肉的第1、第2限制性氨基酸;肌肉必需氨基酸指数(EAAI)为45.29。小鳖肌肉与裙边中分别检出14、8种脂肪酸,其中肌肉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单不饱和脂肪酸(MUFA)与饱和脂肪酸(SFA)种类分别为6、4、4种。肌肉脂肪酸中SFA、MUFA与PUFA的含量分别为40.02%、24.65%、35.85%。裙边脂肪酸中PUFA、MUFA与PUFA的比率与肌肉接近。[结论]小鳖肌肉与裙边口味鲜美,食用价值较高。  相似文献   
8.
三疣梭子蟹“科甬1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第五届全国水产原种和良种审定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审定通过了大黄鱼"东海1号"等15个水产新品种。其中大黄鱼"东海1号"、中国对虾"黄海3号"、三疣梭子蟹"科甬1号"、中华绒螯蟹"长江2号"、长牡蛎"海大1号"、栉孔扇贝"蓬莱红2号"、文蛤"科浙1号"、条斑紫菜"苏通1号"、坛紫菜"申福2号"、裙带菜"海宝1号"、龙须菜"2007"等11个品种为适宜推广的选育品种;北鲆2号、津新乌鲫、斑点叉尾鮰"江丰1号"、海带"东方6号"等4个品种为适宜推广的杂交品种。为推广优良品种,提高养殖效率,本刊将分期刊登这些品种的繁殖及养殖技术。  相似文献   
9.
秦皇岛地区海湾扇贝自然产卵从7月下旬开始,一直持续到11月中旬,产卵高峰有4次,分别是8月12日、9月7日、10月12日和10月28日,产卵率分别达到53.0%、89.0%、100%和78.0%,生物学最小型壳长为20.0mm。9月和10月份贝柱平均含水率均为78.2%,两月间没有显著差异(p>0.05)。11月份贝柱含水率略有增加,平均为79.6%,比前两个月增加1.4个百分点。自然产卵率达到100%时,贝柱含水率为(78.90±0.87)%;自然产卵率4.0%时,贝柱含水率为(79.70±0.34)%,两者没有显著差异(p>0.05)。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贝柱的含水率与产卵率无显著相关(R=-0.14)。因此,养殖期间海湾扇贝主要依靠摄取外界的营养物质来完成生殖细胞发育。贝柱营养物质未参与生殖活动的原因,与养殖期间水温高、饵料丰富、海湾扇贝采取直接利用外部营养物质实现高效快捷的生殖活动的策略有关。11月份后,贝柱指数下降,含水率升高,海湾扇贝收获时间最好在10月底前后。  相似文献   
10.
《天津农业科学》2016,(2):48-52
扇贝产业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以海湾扇贝为代表的贝类养殖的第3次海洋水产浪潮兴起为契机,建立了一套工厂化育苗及全人工养成技术,给中国渔民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扇贝营养丰富、味道鲜美,不少是新型创新药物和功能性与保健食品资源。近年来,以栉孔扇贝、海湾扇贝和虾夷扇贝的成功开发、生态安全养殖技术、扇贝加工的不断成熟为标志,高新技术得到快速应用,极大地推动了扇贝产业一体化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