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7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2篇
林业   12篇
农学   1篇
基础科学   1篇
综合类   28篇
水产渔业   77篇
畜牧兽医   5篇
园艺   1篇
植物保护   1篇
  2024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4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3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3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4年   2篇
  1980年   2篇
  1977年   2篇
  197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为比较和客观评价昆虫肠道各段内纤维素酶的活性,在不同pH及不同温度下分别测定长足大竹象成虫肠道3段(前、中、后)内3类纤维素酶的活性。结果表明:长足大竹象成虫肠道内有完整酶系,长足大竹象成虫前肠中CX酶的适应温度以及pH的范围较广,具有更强的稳定性,最适温度(T)在50~70℃,最适pH为6~8,在高温和强碱条件下均为检测出酶活性,且前肠中的C_1酶较其他两段存在最大的酶活性,为0.0349μmol·min~(-1)·mg~(-1)(pH值=3,T=40℃)。长足大竹象成虫中肠中C_1酶的适应范围远大于其余两种,最适温度为30~70℃,最适pH值为5~8,在强酸、强碱情况下均未检测出酶活性。长足大竹象成虫后肠中的3中酶的最适温度区间都为30~50℃,最适pH值区间为5~8,较前、中肠两段的最适温度、pH值区间较窄。  相似文献   
2.
大竹蛏人工育苗及养殖为主线,通过出苗规格、生长测量、肥满度、出肉率、日生长率等参数统计研究大竹蛏的生长情况,并构建生长模型。结果表明,大竹蛏经过水泥池养殖可养成6~7 cm的商品蛏,土池养殖通过投放大规格苗种当年可养成壳长6 cm以上。壳长和粒质量之间存在如下对应关系:y=0.000 06x~(2.881)(r~2=0.955),大竹蛏稚贝和苗种出池规格数据可拟合成方程:y=1 188x~(-2.76)(r~2=0.974)。采用Von Bertalanffy、Gompertz和Logistic 3个模型对大竹蛏生长进行了拟合,拟合度均较高,r~2分别是0.930、0.930和0.928,但结合实际情况,Logistic模型更符合大竹蛏生长实际,Logistic模型可表示为y=576.175/(1+38.486e~(0.004x))。  相似文献   
3.
为探明橄榄蛏蚌各数量性状间的相关性以及影响肉质量的主要性状,随机选取40只3~4龄的野生橄榄蛏蚌,测量了壳长、壳宽、壳高、体质量(x1)、壳质量(x2)、高(x3)和肉质量(y)等7个数量性状,计算含肉率。运用相关分析、通径分析和多元回归分析等统计方法,对各数量性状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分析,计算各性状对肉质量的通径系数与决定系数,并建立了回归方程。研究结果显示,橄榄蛏蚌的含肉率达到65.62%,是极具开发潜力的食用淡水贝类;橄榄蛏蚌各数量性状间的表型相关均达到了极显著水平(P<0.01);体质量对肉质量的直接作用最大,为0.983,是影响肉质量的主要因素,而壳长、壳宽、壳高、高与壳质量等性状对肉质量的影响主要是通过体质量间接实现的;体质量的综合决定效应为96.08%,是影响肉质量的最主要因素,具有育种意义;运用逐步回归方法,建立了各数量性状对肉质量的回归方程为:y=-18.548+0.690x1-0.442x2+6.804x3。  相似文献   
4.
以长足大竹象Cyrtotrachelus buqueti Guer雄性成虫精巢为实验材料,采用醋酸洋红压片法观察了长足大竹象染色体的数目、形态等,并对其染色体核型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长足大竹象染色体数目2n=22,其中常染色体10对,性染色体1对,均为中部/亚中部着丝粒染色体,NF=22;性别决定机制为Xyp型,核型公式为2n=22=16m+4sm+Xyp;最长染色体与最短染色体比大于4∶1,臂比大于2∶1的染色体百分比为0.1,故长足大竹象的染色体核型为2C型,未观察到次级缢痕及随体的特征。  相似文献   
5.
《农技服务》2015,(11):161-162
缢蛏是一种重要的海产品,属于软体类动物,属竹蛏科,贝壳十分脆薄且呈长而扁的方型,适合生长在滩涂地带。在莆田,海滩面积多,养蛏规模大,蛏子成为当地常见的食用海产品。本文通过分析缢蛏养殖业的概述、池塘蓄水养蛏大规模死亡的原因,探究防治池塘蓄水养蛏的对策,推动养殖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为了解盐度、pH对大竹蛏Solen grandis稚贝抗氧化酶活力的影响,在不同盐度(15、20、30、35)和pH(7.0、7.5、8.5、9.0)突变下,分别在0、4、12、24、48、72、96 h测定了壳长为(1.33±0.10)cm大竹蛏稚贝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氢酶(CAT)活力的变化。结果表明:盐度20组12、24h及盐度30组24 h,大竹蛏稚贝SOD活力显著高于对照组(盐度25)(P0.05),盐度20组4、12 h和盐度30组12、24 h时,大竹蛏稚贝CAT活力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48~96 h时,盐度20、盐度30组的两种抗氧化酶活力逐渐恢复至对照组水平;盐度15、35组48~96 h时,大竹蛏稚贝的SOD和CAT活力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pH 7.5、pH 8.5组12~96 h时,大竹蛏稚贝的SOD和CAT活力显著高于对照组(pH 8.0)(P0.05)(除pH 8.5组48 h外);pH 7.0、pH 9.0组12~96 h时,其SOD活力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pH 7.0和pH 9.0组72 h和96 h时,CAT活力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表明:盐度和pH突变对大竹蛏稚贝SOD和CAT活力均有影响,大竹蛏稚贝对盐度20和盐度30突变有一定适应性;盐度15、盐度35和pH 7.5、pH 8.5突变后,大竹蛏稚贝长时间处于氧化应激状态;pH 7.0和pH 9.0突变可能会造成大竹蛏稚贝细胞氧化损伤;生产实践中,大竹蛏稚贝培育的盐度和pH范围分别控制在20~30和7.5~8.5较为合适。  相似文献   
7.
陈茂利 《吉林农业》2011,(3):261-261
福建沿海由于特定的地理环境,气候条件,常年的大降雨,台风,海水盐度低,变化大而造成缢蛏养殖损失,收益的不稳定性,养殖面积缩小。通过长期研究发现近江蛏这一新种,它具有适应低盐度海水的优势,恰好弥补了这一缺陷,结合缢蛏养殖将更有效的利用养殖区域,降低生产风险,推动沿海贝类养殖规模化生产。  相似文献   
8.
橄榄蛏蚌性腺发育与生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小林  李昊成  宋浪 《水产科学》2011,30(9):580-582
2008年8月—2009年10月,每月采集一批橄榄蛏蚌,分别进行可量性状的测定和年龄鉴定,并研究了其肥满度周年变化规律。为了揭示其繁殖特性,取繁殖季节性腺制作石蜡切片,经苏木精和伊红染色后在显微镜下观察其形态结构,并测量性腺细胞的直径。结果表明,橄榄蛏蚌的肥满度在每年的5月出现最高峰,且一年只有一个高峰,因而橄榄蛏蚌繁殖为一年产卵一次、繁殖一次。橄榄蛏蚌性腺细胞直径为49.3~70.2μm。随着水温的升高,橄榄蛏蚌的摄食活性增强。统计学数据分析表明,橄榄蛏蚌体质量与壳长、壳宽和壳高均呈指数关系,而后三者之间呈线性关系。对体质量影响最大的指标是壳高,最小的指标为壳长。  相似文献   
9.
大竹缘蝽生物学习性观察及防治初探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大竹缘蝽 (N otobitus excellens Distant,缘蝽科 Coreidae)在云南新平一年发生一代。成虫于竹包衣内与绿竹缘蝽 (Cloresmue Pulchellus)、狭竹缘蝽 (N.elongates Hsiao)等混聚越冬。若虫严重危害龙竹 (Dendrocalamus giganteus Munro)新笋。越冬期成虫及发笋期若虫空间分布型为聚集分布。印楝素防治若虫效果较好 ;并可在聚集高峰期采用相应的人工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0.
沾化地处黄河三角洲腹地,滩涂资源丰富,海水环境适宜多种贝类生长繁殖,前几年由于酷渔滥捕和海洋环境的恶化,资源量锐减,不但破坏了当地渔业生产秩序,损害了养殖户利益,还严重影响了天然贝类资源的生存环境,致使部分经济贝类濒临灭绝。为了保护滩涂贝类资源,沾化封滩护养措施实行多年,通过多年的封滩护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