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753篇 |
国内免费 | 13篇 |
完全免费 | 79篇 |
专业分类
水产渔业 | 845篇 |
出版年
2022年 | 5篇 |
2021年 | 12篇 |
2020年 | 6篇 |
2019年 | 7篇 |
2018年 | 6篇 |
2017年 | 11篇 |
2016年 | 11篇 |
2015年 | 15篇 |
2014年 | 37篇 |
2013年 | 37篇 |
2012年 | 64篇 |
2011年 | 77篇 |
2010年 | 47篇 |
2009年 | 67篇 |
2008年 | 47篇 |
2007年 | 63篇 |
2006年 | 57篇 |
2005年 | 55篇 |
2004年 | 27篇 |
2003年 | 18篇 |
2002年 | 14篇 |
2001年 | 13篇 |
2000年 | 9篇 |
1999年 | 6篇 |
1998年 | 1篇 |
1997年 | 10篇 |
1996年 | 7篇 |
1995年 | 6篇 |
1994年 | 6篇 |
1993年 | 3篇 |
1992年 | 4篇 |
1991年 | 8篇 |
1990年 | 5篇 |
1989年 | 5篇 |
1988年 | 14篇 |
1987年 | 6篇 |
1986年 | 11篇 |
1985年 | 1篇 |
1984年 | 4篇 |
1983年 | 5篇 |
1982年 | 7篇 |
1981年 | 6篇 |
1980年 | 1篇 |
1979年 | 5篇 |
1978年 | 3篇 |
1977年 | 3篇 |
1976年 | 4篇 |
1975年 | 1篇 |
1974年 | 7篇 |
1973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84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34 毫秒
1.
以1981~2004年间捕获的中华鲟(Acipenser sinensis Gray)亲鲟样本为研究材料,研究葛洲坝截流24年来中华鲟繁殖季节中坝下30km范围内产卵群体结构的变化情况。测定与统计结果显示,中华鲟雌雄性比由1981~1983年的1.10:1降低到1987~1989年的0.63:1,而后上升到2003~2004年的5.86:1。雌鲟平均体长由1990~1992年的263.1cm增加到1999~2001年的276.7cm,升幅为5.2%(差异极显著);平均体重由1990~1992年的202.4kg增加到2003~2004年的237.4kg,升幅为17.3%(差异显著)。雌鲟年龄的平均值在24年中的前9年里(1981~1989年)波动于19.0~20.7龄,在后15年(1990~2004年)里,雌鲟年龄平均值在21.1~22.7龄之间波动,普遍高于前9年中的年龄平均值。雄鲟群体变化比雌鲟群体变化大。雄鲟平均体长、体重分别由1981~1983年的205.1锄、89.8kg下降到1987~1989年的197.5cm、72.7kg(降幅分别为3.7%、19.0%),然后上升到2003~2004年的229.4锄、121.1kg(升幅分别为16.4%、65.2%);平均年龄由1981~1983年的15.4龄下降到1987~1989年的13.3龄(降幅为13.6%),然后上升到1996~1998年的17.6龄(升幅32.3%)。在1993~2004年中华鲟产卵场采集并鉴定了年龄的中华鲟亲鲟中,共发现28尾1981~1989年出生的个体即葛洲坝截流后出生的个体,这证明了在洄游路径缩短622~1166km后,中华鲟的回归本能尚未丧失,同时,由于在葛洲坝截流后的初期并没有实施人工繁殖放流,这佐证了葛洲坝截流后新形成的中华鲟产卵场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2.
于2003-2006年每年5-7月对长江中游江段产漂流性卵鱼类产卵场的现状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长江中游现有产漂流性卵鱼类13种,其中主要经济鱼类有青鱼(Mylopharyngodon piceus)、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us)、鲢(Hypophthalmichthys molitrix)、鳙(Aristichthys nobilis)、鳜(Siniperca chuatsi)、赤眼鳟(Squaliobarbus curriculus)、鳊(Parabramis pekinensis)、铜鱼(Coreius heterodon),共8种。与20世纪70年代相比,种类减少了10余种,但监测到了多年未见的鳡(Elopichthys bambus)。在长江中游宜昌至城陵矶300多km江段分布10余个四大家鱼产卵场,与水库蓄水前相比,产卵场地理分布的范围变化不大。2003-2006年长江中游主要产漂流性卵鱼类的产卵量143720×10^4ind,其中四大家鱼产卵量108069×10^4ind。与蓄水前相比,长江中游四大家鱼产卵规模严重缩小,4年四大家鱼产卵总量为1997-2002年平均值的42.82%,为蓄水前2002年的56.88%。四大家鱼产卵与水温和涨水持续时间及水位日上涨率等生态水文指标密切相关,产卵期期间水温波动范围为18.6-25.5℃,水温适宜于四大家鱼繁殖;江水持续上涨时间一般为4-7d,水位的日涨率一般在0.30m/d左右,较为适宜于四大家鱼产卵。与20世纪70年代和水库蓄水前相比,长江中游四大家鱼鱼苗比例组成发生了显著变化,鲢比例相对上升,而多年来占绝对优势的草鱼比例显著下降,表明长江中游草鱼受三峡水库调蓄影响最大。 相似文献
3.
长江江苏段底栖动物群落结构现状及其水质的初步评价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4
通过2004年9月、12月和2005年3月3次对长江江苏段底栖动物的定量调查及平时的定性补充调查,结果共发现底栖动物58种,其中环节动物门12种、软体动物门16种、节肢动物门30种;平均密度为95.03 ind/m2,不同水期密度分别为丰水期115.74 ind/m2、平水期127.07 ind/m2、枯水期42.27 ind/m2;主要优势种为中华颤蚓、钉螺、日本沙蚕、河蚬和苏氏尾鳃蚓;Shannon-W iener生物多样性指数为3.281,平均水质综合评定为轻度污染。 相似文献
4.
以中华绒螯蟹幼蟹为研究对象,每只幼蟹分别测量30个形态性状参数,用聚类分析和逐步判别两种方法进行综合处理和比较分析。(1)聚类分析结果表明:长江、瓯江幼蟹形态相近,而辽河幼蟹与上述两者的形态差异较大;(2)用逐步判别筛选出的14个形态参数的判别分析表明:三个种群间的形态差异极显著(P<0.01),判别准确率为81.4%-88.4%(P1)和82.5%-91.4%(P2),判别效果依次为辽河蟹>瓯江蟹<长江蟹,平均拟合概率为85.5%;(3)进一步用上述14个形态参数中对判分析贡献较大的9个形态参数作判别分析,构建了种群判别公式,平均拟合概率虽降至80.4%,但可减少测定和计算工作量的36%,比较实用。 相似文献
5.
克氏原螯虾现状分析与研究思路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克氏原螯虾(Procarabarus clarkii),又称红色沼泽螯虾、小龙虾或克氏螯虾,原产于墨西哥北部和美国南部,在动物分类学上隶属甲壳纲,十足目,螯虾科,原螯虾属。1918年移植到日本的本州,大约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末期由日本引入南京,开始在南京及其郊县繁衍;由于该虾适应性广,生命力和繁殖能力强,对水质要求不高,很快遍布长江流域的每一个角落,并成为归化于我国自然水体的一个种。最近十几年,种群发展特别快,在有的湖泊和地区已成为优势种群,已成为我国淡水虾类中的一种重要资源。 相似文献
6.
刀鱼的生物学特性及资源现状与保护对策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总结了长江刀鱼的生物学特性及其资源现状,并就如何保护这一水产资源提出了可行的对策,对合理利用资源,避免其重蹈鲥鱼、河豚等名贵水产资源濒临灭绝的覆辙,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2000~2003年5月和8月对长江口及邻近水域的水质、表层沉积物、浮游生物的监测数据进行了综合评价,计算2000~2003年水质综合指数得分4,年平均为2.15,年得分逐步增加.参照水质参数污染等级划分标准,显示长江口水域水环境综合质量已处于严重污染水平,且呈逐年恶化趋势.其中油类、锌超标程度明显逐年加大.计算2000~2003年表层沉积物综合指数得分4,年平均为0.78,参照表层沉积物参数污染等级划分标准,显示长江口水域表层沉积物环境质量处于中污染水平.但2003年得分为1.06,显著高于前3年,表明2003年表层沉积物质量已处于重污染水平.计算2000~2003年浮游生物多样性综合指数得分4,年平均为0.53,年际变化幅度较小,参照浮游生物参数污染等级划分标准,显示生物环境质量处于中度污染水平.对2000~2003年水质、表层沉积物和浮游生物生态质量进行综合评价,总得分为1.15,2003年综合得分显著高于前3年,参照综合参数污染等级划分标准,长江河口综合环境质量处于重度污染水平,2003年综合环境质量进一步明显下降.相对应,自1995年以后,长江口捕捞产量一直趋于下降,目前除凤鲚资源尚属稳定外,其余均已形不成渔汛;长江口的蟹苗在2000年以后已没有蟹苗汛出现,蟹苗产量降至谷底.针对长江口生物及非生物环境现状及所面临的胁迫压力,提出建立以长江口生态系统为基础的管理机制,开展对污染物控制、关键种群和重要生境的保护及修复等对策,使退化的长江口生态系尽快得到修复. 相似文献
8.
长江、辽河、瓯江三水系中华绒螯蟹mt12SrDNA片断序列的比较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本实验根据马蹄铁鲎mtDNA 12SrRNA基因序列进行了中华绒螯蟹mtDNA 12SrRNA基因的引物设计,并对长江、辽河、瓯江三水系各5个个体共15个个体进行了PCR扩增及其序列测定。结果表明,12SrRNA基因序列在长江种群、辽河种群、瓯江种群间几乎没有差异,仅在3号瓯江蟹415bp处发现有一碱基颠换,去掉两端引物共测定得到415bp的碱基序列,其中A、T、G、C含量分别为145bp(34.9%),165bp(39.8%),45bp(10.8%)和60bp(14.5%)。 相似文献
9.
利用20个微卫星分子标记对长江不同江段共6个青虾群体进行了遗传多样性分析,采样点包括重庆、万州、宜昌、武汉、九江和江阴。结果表明,6个青虾群体平均等位基因数(A)为5.25,平均有效等位基因数(Ne)为3.4622;20个位点平均多态信息含量(PIC)为0.5894;期望杂合度(He)由高到低依次为江阴群体(0.6308)、九江群体(0.6096)、宜昌群体(0.5945)、武汉群体(0.5934)、万州群体(0.5844)、重庆群体(0.5821),平均值为0.6296。分子方差分析(AMOVA)结果表明长江青虾6群体间遗传变异6.92%来自群体间,93.08%来自群体内部,两两群体间FST值在0.0253~0.0838(P<0.05)之间,表明群体间已明显出现分化,但分化程度中等,与湖泊青虾群体相比,长江各群体间遗传分化程度较弱,可能是由于流动的江水增加了群体间的交流。Hardy-Weinberg遗传平衡分析表明,6群体均出现杂合子缺失现象,可能是由于稀有等位基因缺失或无效等位基因造成;6群体间遗传距离为0.0620~0.1809,UPGMA聚类分析表明,江阴群体单独聚为一类,其余5个群体聚为另一类,其中... 相似文献
10.
为了分析我国名贵鱼类长江刀鲚(Coilia ectenes)数量不断减少的趋势及原因,从而提出资源保护与恢复对策,2006年3~7月在安徽无为长江段,对捕捞刀鲚的渔具、渔法和刀鲚渔获量、种群年龄结构、平均体长、体重进行了野外调查.结果表明,86个网次共捕获刀鲚536尾、34.57 kg,最高网次捕获量仅0.85 kg;经抽样,对100尾刀鲚进行测定,体长为21.7~42.1 cm、体重为20~235 g;体长、体重相关式为W=0.0011L3.3312(R2=0.969);种群年龄组成中以2+龄和3+龄个体为主,也能捕获1+和4+龄个体,5+和6+龄个体较少;与1972年相比,捕获量由41.56 t降至2~3 t.分析认为,刀鲚资源衰退的主要原因是长江水文条件的变化使刀鲚产卵场受到破坏,不断升高的市场价格引起对刀鲚的过度捕捞,而水质污染程度的日趋加重也不利刀鲚的生长繁殖.保护与恢复刀鲚资源的对策应该是建立刀鲚繁殖场保护制度,取缔网目5 cm以下的网具或禁捕2~3年.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