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2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006年至2007年间调查了蓝藻(Cyanophyta)暴发水体——湖南镇水库的浮游生物群落结构及其变化,研究了其与环境参数之间的关系。调查期间,共鉴定出浮游植物96种(属),浮游动物73种(属)。单位水体浮游植物平均细胞数量变化于0.49×106~16.71×106L-1之间,浮游动物则变化于8~3548L-1之间。春、夏季螺旋鱼腥藻(Anabaena sporoides)水华持续数月,水体表层细胞密度高达2.28×108L-1,进入秋季后其优势逐渐被颤藻属(Oscillatoria)蓝藻取代。典范对应分析显示,浮游植物的季节演替规律与螺旋鱼腥藻数量、总溶解固形物(TDS)和透明度(SD)存在较高的相关性,浮游动物演替主要与溶解在水中的微囊藻(Microcystis)毒素(EMC)、营养盐和螺旋鱼腥藻数量相关。由于高水平营养盐的存在,上行效应无法有效限制蓝藻的发生,水华蓝藻以其数量优势改变了水体理化条件,成为影响浮游植物群落的潜在因素,而营养盐可能通过主导可食藻类的生长,间接影响浮游动物的动态。将水华蓝藻数量及藻毒素浓度作为环境因子进行多元分析,分别提高了对浮游植物、动物群落的解释15.6%和25.8%,说明水华蓝藻和藻毒素的存在对浮游生物群落的组成和结构具有较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本文简要介绍了蓝藻水华、蓝藻的次生代谢产物——微囊藻毒素以及与此有关的重大事件。微囊藻毒素是一种小分子的环肽化合物,能损害脊椎动物的肝、肾、性腺、神经、心脏等器官,是一类毒性很强的生物毒素,尤其对哺乳动物的毒性很强,是饮用水源安全保护的一项重大挑战。因此,建立由政府、企业和科学家的合作模式,集流域污染源控制、生态修复(保育)与可持续渔业为一体,通过维持水域生态系统代谢机制的良性过程,达到保护水质的目的,是未来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3.
梅花湖水库是福建省龙岩市的备用饮用水源,且兼有发电、防洪、养殖、旅游、调节气候等多种功能。但近两年来随着梅花湖水库网箱养鱼的过度发展,水库富营养化日益严重,已影响到备用饮用水源功能和渔业生产。梅花湖水库在2007夏季因蓝藻水华,曾发生死鱼事件。因此对该水库进行富营养化综合评价及成因分析,对今后科学规划库区渔业生产,合理利用生态资源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5.
6.
7.
利用尼罗罗非鱼和奥利亚罗非鱼进行了池塘抑藻试验,采用血球计数板测定水体中的微囊藻密度,并对水体理化性质进行了检测分析。试验结果表明,罗非鱼能有效消减水体中蓝藻生物量,降低水体藻毒素浓度,并对水体TN、TP产生一定影响。其中奥利亚罗非鱼试验组蓝藻初始密度为1.53-108cells/L,下降至0.86-108eells/L,降低43.79%;尼罗罗非鱼组蓝藻初始密度为1.54-108cells/L,下降至O.51×108cells,L,降低66.88%。水体总磷含量无显著变化,总氮含量有所下降,水体微囊藻毒素MC—LR含量随着蓝藻密度的下降而降低,并讨论了尼罗与奥利亚罗非鱼摄食抑制蓝藻的摄食抑制及其对水质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9.
底泥腐植质较多的池塘,因富含P、N等营养元素,当N、P比值大于7时,只要外部条件适宜,浮游植物特别是蓝藻就会迅速繁殖生长,甚至在水面聚合成数厘米厚的蓝绿色的藻浆,即水华。浮游植物对N、P的吸收速率遵循米氏方程。蓝藻水华的生成离不开合适的光照、气温、水文、气象等因素。 相似文献
10.
2000年至2003年实验研究尼罗罗非鱼对铜绿微囊藻摄食、消化特性的基础上,在宁波月湖等富营养化景观水体进行了罗非鱼控制蓝藻水华的应用试验。研究表明,罗非鱼对水华蓝藻有很强的摄食与消化能力。25℃条件下,罗非鱼鱼种对铜绿微囊藻的平均消化率达67.5%,摄食率则随鱼体体重及水温的升高而增加。1999年至2000年蓝藻泛滥的月湖水体,2001年和2002年先后放养鲢鳙蚌(9.8g.m-3)和罗非鱼鱼种(3~5g.m-3)后,蓝藻水华不再出现,浮游藻类年平均细胞数量分别比2000年下降67.5%和79.6%,年平均生物量分别下降48.6%和63.8%;蓝藻占浮游植物生物量的比例由2000年的70.0%分别下降至22.1%和11.2%,水体透明度则由之前的20~50cm上升至55~137cm。在已经发生严重蓝藻水华的镇海公园等水体中,放养罗非鱼鱼种(8~15g.m-3)20d左右,水华消失,叶绿素含量和浮游植物数量显著下降,水体透明度明显提高。罗非鱼放养对水体氮、磷等营养盐指标的影响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可能与系统初始的群落结构、营养状态及水体所承受的营养物负荷存在更大的关系。罗非鱼放养应是控制富营养化水体蓝藻水华的理想措施之一。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