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6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通过对鸭绿江口、莱州湾、海州湾、舟山4个野生群体的三疣梭子蟹(Portunus trituberculatus)14项生物学外部形态性状的测量,采用多元分析方法对其进行比较分析。聚类分析结果表明,海州湾、舟山2个群体形态最为接近,鸭绿江口和莱州湾2个群体形态较为接近。对样本所属群体进行判别分析,4个群体雌蟹的综合判别率为87.0%,其中海州湾最低,为80.0%;莱州湾最高为92%。4个群体雄蟹的综合判别率为80.8%,其中海州湾最低,为72.0%;鸭绿江口最高,为96%。并建立4个群体各自的判别函数公式。通过对16项形态比例参数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找到了4个群体间存在显著差异的形态比例参数。3种分析结果均认为,4个群体三疣梭子蟹在形态上已产生一定程度的差异,但所有的差异均未达到亚种水平,需要多项参数综合判别才能将4个群体的三疣梭子蟹区分开。 相似文献
2.
4种紫菜样品分别为采自青岛海区的野生条斑紫菜(Porphyra yezoensis)、华北半叶紫菜(P.katadai var.hemiphylla)、少精紫菜(P.oligospermatangia)和浙江象山海区人工栽培的坛紫菜(P.haitanensis).取其10~15 cm叶状体为材料,采用ISSR(Inter-simple sequence repeats)分子标记进行分析.从100个ISSR引物中筛选出22个引物,扩增出清晰、可重复的条带共计247条,其中多态性条带比例达95.5%.根据扩增结果进行的聚类分析显示,条斑紫菜和少精紫菜的亲缘关系最为接近,在聚类图中二者首先聚在一起,接着与坛紫菜相聚,最后与华北半叶紫菜汇聚.本研究还讨论了紫菜属海藻的遗传多样性以及种间的特异性ISSR分子标记.本研究目的在于为紫菜遗传变异、亲缘关系以及分类研究、探索新的分析手段.[中国水产科学,2006,13(3):371-377] 相似文献
3.
2007年4月和8月对乌伦古湖浮游植物进行了调查。经鉴定,调查区域内浮游植物共计8门172种(含未定种)。其中绿藻门74种(含未定种),硅藻门50种(含未定种),蓝藻门27种(含未定种),其他种类占12.2%。4月浮游植物平均细胞密度和生物量分别为33.49×104ind/L和0.4552mg/L;8月分别为276.28×104ind/L和3.6578mg/L。依据浮游植物物种组成和细胞密度,利用Bray-Curtis相似性测定,对浮游植物群落结构进行聚类(Cluster analysis)和多维(Multidimensional scaling,MDS)分析。结果显示,春、秋季布伦托海浮游植物群落结构聚为两大类,吉力湖聚为三大类;由于各采样点的水深、水温、pH值、透明度等环境因子的差异导致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发生变化,采用聚类和多维分析,有效地揭示了乌伦古湖春、秋季各采样点间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相似性;多维分析与聚类分析结果一致,从二维空间角度证实了聚类结论。乌伦古湖属高纬度地区水体,春、秋两季出现以硅藻为优势类群的浮游植物群落类型;结合乌伦古湖浮游植物的优势种、数量和生物量的检测结果,该湖属于贫-中营养型湖泊。本研究旨在群落结构层面探讨春、秋季乌伦古湖浮游植物的变化规律,为今后进一步合理利用该湖丰富的水生生物资源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4.
为了解黄海山东海域鱼类群落结构现状,2006年春季(5月)和秋季(10月)在该海域利用疏目变水层双拖网进行了调查,共设置45个调查站位。调查数据根据各站位扫海面积和各鱼类可捕系数进行了标准化处理。利用相对重要性指数、等级聚类、非度量多维标度、相似性百分比、数量生物量比较曲线等方法,对该海域的鱼类群落结构及其空间分布与稳定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调查共捕获鱼类61种,春、秋季各50种。春季优势种为玉筋鱼、方氏云鳚和鳀;秋季优势种为鳀和青鳞小沙丁鱼。群落组成以小型、低质种类为主,春季有18种,秋季有12种种类个体平均体质量小于10 g。根据聚类分析和非度量多维标度(NMDS)方法分析结果,黄海山东海域春、秋季鱼类群落均可划分为2个群落:近岸浅水群落(组Ⅰ)和远岸深水群落(组Ⅱ)。春季,组Ⅰ包括22个站位,组Ⅱ包括15个站位,组间差异系数为73.94%;秋季,组Ⅰ包括17个站位,组Ⅱ包括21个站位,组间差异系数为55.97%。BIOENV程序分析表明,鱼类群落与水深的相关性较好,春季相关系数为0.474,秋季为0.579。黄海山东海域春、秋季鱼类群落Ⅰ、Ⅱ的数量优势度曲线均高于生物量优势度曲线,W统计值均为负值,且春、秋季群落Ⅱ的W统计值均低于群落Ⅰ,鱼类群落结构处于严重干扰状态。 相似文献
5.
[2]额尔齐斯河白斑狗鱼的生长模型和生活史类型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采用特殊Von Bertalanffy生长方程(特殊VBGF)、一般Von Bertalanffy生长方程(一般VBGF)、Logistic生长方程、Gompertz生长方程、Brody生长方程和指数生长方程等6种常用动物生长模型拟合额尔齐斯河白斑狗鱼(Esox lucius Linnaeus)的生长,根据各模型拟合残差平方和的大小判断拟合程度.结果表明,特殊VBGF生长模型对白斑狗鱼体长生长的拟合效果最好;其次是一般VBGF.以14种已知生活史类型鱼类为参照物,选择渐近体长(L∞)、渐近体质量(W∞)、生长系数(k)、自然死亡系数(M)、初次性成熟年龄(Tm)、最大年龄(Tmax)和种群繁殖力系数(PF)等7个生态学参数作指标,采用模糊聚类分析法,判断白斑狗鱼为偏r-选择类型鱼类.应用Beverton-Holt动态综合模型计算改变起捕年龄(tc)和瞬时捕捞死亡系数(F)的产量,分析产量变化曲线,结合额尔齐斯河白斑狗鱼的资源现状,建议其起捕年龄至少应定为4龄,F不超过0.25. 相似文献
6.
不同水系绒螯蟹群体外部形态的判别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以长江、辽河、瓯江和海河四个水系及南流江和俄罗斯符拉迪沃斯托克两个地区的绒螯蟹为研究对象,测量了其头胸甲及附肢等37个形态特征,应用聚类分析和判别分析的方法对不同水系的绒螯蟹形态特征进行数理统计分析。聚类分析结果显示:长江、瓯江、海河和辽河水系的样本分为一组,而南流江和俄罗斯符拉迪沃斯托克地区的样本分为另一组。判别分析结果显示:选用4个特征值时,Ⅰ组和Ⅱ组判别分析的准确率分别为97.46%和87.10%,判对的概率为95.302%。四水系的判别准确率海河为76.47%,长江为100%,瓯江为87.50%,辽河为91.89%,判对的概率为92.373%。 相似文献
7.
色林错裸鲤生活史类型的模糊聚类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达氏鳇和尖头塘鳢作为参照物,用模糊聚类法研究了色林错裸鲤的生活史类型,并对其合理捕捞强度与捕捞年龄进行了探讨。色林错裸鲤属比较典型的k-选择类型鱼类;平衡产量曲线与达氏鳇的非常相似;起捕年龄可适当降低,但应不低于10龄;捕捞强度可适当提高,但F不能超过0.1。 相似文献
8.
野生哲罗鱼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的AFLP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6
目前哲罗鱼(Hucho taimen)处于濒危状态,野生样品采集较困难,因此对其种群遗传结构了解甚少.本研究应用7对AFLP引物对5个野生哲罗鱼群体(104个体)进行了扩增和遗传结构分析.结果显示7对引物共扩增出193个多态位点,多态位点比率为70.18%;多态性位点数(AP)、多态性位点比率(P)、观测等位基因(Na)、有效等位基因(Nez、Nei's基因多样性指数(H)、Shannon's信息指数(I)和遗传距离(D)揭示的规律一致,在5个群体中上述指标从大到小依次均为虎头江段2002、抓吉江段、海青江段、虎头江段2006、呼玛河,H在0.148~0.195 3之间,I在0.221 5~0.291 3之间,5个群体的遗传多样性均偏低;且遗传距离(D)、遗传相似度(S)、遗传分化度(Gst)、基因流(Nm)和聚类结果显示5个群体间的基因交流少,遗传分化程度均很大,并在一定程度上存在近亲交配的现象.以上结果表明,哲罗鱼资源量的减少已经影响了其种群遗传多样性,保护野生哲罗鱼资源已迫在眉睫,应采取及时有效的措施对野生哲罗鱼资源进行保护以期恢复哲罗鱼资源. 相似文献
9.
10.
养殖鲈鲤肠道优势菌群组成及来源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免培养16S rDNA的PCR-DGGE技术,对单一饲料养殖鲈鲤(Percoypris pingi pingi(Tchang))幼鱼(体重为13.61±1.86 g)肠道菌群(包括肠道壁、肠道内容物)、养殖水体、饲料等菌群结构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显示:人工养殖的鲈鲤幼鱼肠道内容物菌群与肠道壁的菌群存在一定的相似性,肠道内容物菌群比肠道壁菌群丰富。中后肠肠道内容物菌群种类高于前肠,前中后肠道壁菌群无明显差别。鲈鲤幼鱼肠道菌群的来源主要是饲料,肠道内容物与饲料菌群相似性最高可达51.6%,肠道壁与饲料菌群相似性最高可达43.0%,因此在饲料中添加微生态制剂,来提高鲈鲤营养、抗病能力等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