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2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4 毫秒
1.
這鱼诺卡氏菌是鱼类诺卡氏菌病的主要病原,可导致鱼类慢性系统性肉芽肿疾病.這鱼诺卡氏菌全基因组序列分析发现了一个酪氨酸蛋白磷酸酶(protein tyrosine phosphtase,PTP)基因,生物信息学分析显示该基因很可能编码一个靶向定位于宿主细胞线粒体的分泌蛋白.本实验对這鱼诺卡氏菌PTP进行了基因克隆、分泌蛋白鉴定、亚细胞定位、过表达和线粒体膜电位检测,结果显示,在這鱼诺卡氏菌胞外产物中质谱鉴定到了PTP肽段,证实其为分泌蛋白.亚细胞定位研究观察到PTP-GFP融合蛋白均匀地分布在FHM细胞中,与线粒体分布不重合,说明這鱼诺卡氏菌PTP蛋白并未靶向定位于线粒体.亚细胞定位和过表达研究都显示PTP蛋白在FHM细胞中表达后,细胞核出现固缩浓染、凋亡小体等明显的细胞凋亡特征.通过线粒体膜电位检测表明,在pcDNA-PTP转染后48 h,线粒体跨膜电位被明显破坏,说明這鱼诺卡氏菌PTP很可能是一种可诱导细胞凋亡的细菌蛋白.通过对這鱼诺卡氏菌PTP开展基因克隆和功能初步研究,为进一步揭示该基因的功能和深入了解這鱼诺卡氏菌的分子致病机理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2.
取健康脊尾白虾(Exopalaemon carinicauda)成体, 体长(5.81±0.32) cm, 体质量(1.18±0.35) g。根据本实验室已构建的脊尾白虾血细胞全长cDNA文库进行EST测序分析, 获得脊尾白虾抗细胞凋亡因子DAD1基因的cDNA全长并命名为EcDAD1基因。该序列全长645 bp, 包括5′非编码区184 bp, 开放阅读框345 bp和3′非编码区116 bp, 共编码114个氨基酸, 预测分子量为12.85 kD, 理论等电点为8.75。同源性分析表明, 脊尾白虾抗细胞凋亡因子EcDAD1氨基酸序列与其他物种DAD1有高度同源性, 与斑节对虾(Penaeus monodon)的相似性最高, 为92%; 与其他无脊椎动物的相似性为73%~80%。系统进化分析表明, 脊尾白虾EcDAD1与斑节对虾的DAD1紧密聚为一支。荧光定量PCR分析结果表明, EcDAD1基因在脊尾白虾血细胞、鳃、肝胰腺、肌肉、卵巢、肠、胃和眼柄中均有表达, 其中卵巢中的相对表达量最高。感染鳗弧菌(Vibrio anguillarum)和WSSV后6 h和12 h, 脊尾白虾血细胞和肝胰腺中EcDAD1的表达量较对照组均显著增加(P<0.01), 且不同时间点间差异显著, 表明EcDAD1基因可能在脊尾白虾抵抗病原体入侵机体的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
3.
4.
以胭脂鱼(Myxocyprinus asiaticus)离体血细胞为实验材料,用不同浓度的氯化镉溶液处理.通过瑞士姬姆萨和AO/EB荧光染色,在光学和荧光显微镜下观察了血细胞的形态变化,并统计了细胞的凋亡率.结果显示,在氯化镉的胁迫作用下,胭脂鱼血细胞呈现细胞变圆、核变圆、核边缘化、形成凋亡小体等细胞凋亡的形态特征.较低Cd2+浓度(0.01 mmoL/L)胁迫,1 h即可产生明显的细胞凋亡诱导效应,并且细胞凋亡率随着Cd2+浓度的增加和作用时间的延长而升高.表明Cd2+能诱导胭脂鱼血细胞发生典型的凋亡,而且细胞凋亡率与Cd2+浓度和处理时间成明显的剂量-效应关系. 相似文献
5.
姜黄素是从姜科植物的根茎姜黄中提取的一种植物多酚,具有抗炎、抗氧化、抗凝、抗动脉粥样硬化、抗肿瘤等药理作用。综述了姜黄素诱导肿瘤细胞凋亡的分子生物学机制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6.
为探究草鱼呼肠孤病毒(Grass carp reovirus,GCRV)能否引起细胞凋亡,采用GCRV分别感染草鱼肾细胞(Ctenopharyngodon idellus kidney cell,CIK)和胖头鲤细胞(Fathead minnow cell,FHM),在不同时间观察细胞病变效应.结果表明,GCRV能感染这2种细胞并引起细胞病变,且CIK细胞对GCRV更为敏感;GCRV感染可以导致CIK细胞的快速融合并裂解,而FHM细胞感染后则很少有细胞融合;利用DAPI、Annexin V-FITC染色和末端脱氧核苷酸转移酶介导的dUTP原位切口末端标记[terminal deoxynucleotidyl transferase(TdT) dUTP nick end labeling,TUNEL]技术进一步证实GCRV能够诱导FHM细胞发生凋亡,但不诱导CIK细胞发生凋亡.本研究发现GCRV可以诱导FHM细胞发生凋亡,并推测GCRV在感染不同类型的细胞时,可以通过不同机制促使细胞死亡,从而为进一步研究GCRV的致病机制提供线索. 相似文献
7.
8.
关于生精细胞的凋亡受很多因素的影响,与激素、药物、环境以及动物本身的发育阶段等因素有关。本文对影响睾丸生精细胞凋亡的因素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9.
10.
黄体溶解的机理目前仍不十分清楚,已证实细胞凋亡在黄体溶解中起重要作用。激素和包括细胞因子在内的一些卵巢局部因子通过内分泌、自分泌和/或旁分泌方式参与了黄体细胞凋亡的调控,一些调节基因也参与了此过程一在生理情况下,它们之间可能存在着“激素-卵巢局部因子-基因”这样一个相互影响的级联调控机制,影响着黄体机能_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