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54篇 |
国内免费 | 8篇 |
完全免费 | 14篇 |
专业分类
水产渔业 | 76篇 |
出版年
2021年 | 1篇 |
2020年 | 3篇 |
2018年 | 2篇 |
2017年 | 3篇 |
2016年 | 3篇 |
2015年 | 3篇 |
2014年 | 1篇 |
2013年 | 1篇 |
2012年 | 6篇 |
2011年 | 4篇 |
2010年 | 2篇 |
2009年 | 2篇 |
2008年 | 10篇 |
2007年 | 6篇 |
2006年 | 7篇 |
2005年 | 3篇 |
2004年 | 1篇 |
2003年 | 1篇 |
2002年 | 1篇 |
1997年 | 1篇 |
1996年 | 2篇 |
1994年 | 1篇 |
1993年 | 2篇 |
1992年 | 1篇 |
1988年 | 2篇 |
1987年 | 3篇 |
1984年 | 3篇 |
1982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7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用实验室小型试验、贝类育苗场生产性试验和自然群体实地观察的方法,结合养殖池塘内石磺(Onchidium sp.)繁殖习性跟踪观察,2年内研究了沪浙地区石磺的繁殖季节,繁殖方式,繁殖力,受精卵的发育孵化,水温和盐度对胚胎发育的影响,胚胎停止发育现象,幼虫发育及变态前形态变化,对石磺繁殖生物学作了比较系统的实验研究。结果显示石磺雌雄同体,雄性先熟,异体交配,体长5 cm体重10 g以上的个体为繁殖的主要群体,其生物学最小型为体长3.1 cm和体重3.5 g;交配期多在气温22 ℃以上的5月中下旬至9月下旬,6~8月为繁殖盛期。产卵前经过5~10 h的求爱和1~5 h的交配过程,交配后15 d左右产出受精卵,多在大潮日至小潮日期间3~5 d内的晚间产卵;繁殖期具有6个明显的产卵高峰。卵群表面积15~30 cm2,每平方厘米卵群含卵子2 650±300个,每个卵群含卵子4.4~8.0万粒。水里与潮湿环境中卵群孵化率没有明显差异;26~35 ℃的水温下,卵群孵化时间10~14 d,水温23 ℃以下石磺胚胎出现停止发育的现象。适合卵群孵化的海水盐度为6~20,孵化出膜2~3 d后的面盘幼虫开始摄食单胞藻。自由生活面盘幼虫经23 d培育后出现明显的革质膜;变态后的幼体可能存在不断蜕去革质膜的过程,面盘幼虫的变态过程和变态条件仍有待研究。 相似文献
2.
为了研究大眼鳜(Siniperca kneri)的繁殖生物学,对珠江水系的322尾大眼鳜性成熟样本进行了生物学指标测量。根据性腺成熟系数周年变化情况和成熟度周年分布,可以推断大眼鳜的生殖季节为4-8月份,产卵旺季为5-6月份。绝对怀卵量随体长、体重、年龄的增加而增加,在11036~106022粒之间,相对怀卵量则不随体长、体重、年龄的变化而变化,而是保持在每克100粒左右。在水温24~25℃时,受精卵经过69h23min孵化出膜。 相似文献
3.
4.
研究了管角螺(Hemifusus tuba Gmelin)繁殖方式、繁殖季节、繁殖力、孵化及稚、幼螺发育过程.研究结果表明,管角螺在广西沿海每年只有一个繁殖期(4-5月,水温24~28℃).管角螺的整个胚胎发育阶段都在卵囊内进行,属直接发生型,出膜后即为稚螺,其繁育过程没有自由生活的浮游幼虫阶段.繁殖期内亲螺有多次交尾现象,平均每个雌螺产卵2.1次,产卵囊20.4个,每个卵囊平均含有卵子2 115粒,个体繁殖力4.3万粒.水温24~29℃时稚螺孵出时间为29~30 d,孵化率98%.90 d后发育为5.0 cm的幼螺. 相似文献
5.
6.
7.
乌苏里拟鲿人工繁育技术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6月初时体长225-468 mm的个体,绝对怀卵数2684±1029粒,卵子为橘黄色,卵径平均2 mm,在水温15~17℃时,受精卵需要约96 h以上的胚胎发育出膜。人工催产试验以LHRH-A、HCG和DOS等不同种类和剂量试验,结果混合组获得产卵率85%,受精率75%的效果。苗种培育每亩投放鱼苗3万尾,经3个月培育结果表明,体长由1.21 cm增长至15.31 cm,体重由0.023 g/尾增重至28.25g/尾,成活率达96.8%。对肌肉营养组成进行分析,结果肌肉中粗蛋白含量为67.11%~82.11%;粗脂肪含量为8.90%~23.74%;灰分含量为4.95%~6.24%。 相似文献
8.
凫溪香鱼繁殖生物学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18
香鱼为我国的名贵鱼类之一,浙江凫溪素以盛产香鱼着称。本文根据1979--1980年对在凫溪中捕获的香鱼的调查资料,就繁殖生物学中各方面的问题进行了较详细的描述和探讨。 相似文献
9.
印度洋中西部大眼金枪鱼繁殖生物学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2003年1~6月由中国农业部渔业局资助项目收集的渔业观察员数据和2004年1~6月印度洋中西部海域中国金枪鱼延绳钓生产调查数据,对所捕获的大眼金枪鱼繁殖生物学特征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渔获中性比均值为0.8,各月间的性比差异不显著。叉长小于85 cm或大于185cm时,渔获个体均为雄性;叉长为85~170 cm时,性比约为1.0。各月份大眼金枪鱼雌雄个体的性腺指数变动基本上保持一致,性腺指数随着月份增加而呈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10.
根据我国鱿钓船于2012年12月—2013年3月渔汛期间,在西南大西洋公海海域作业时随机采集的阿根廷滑柔鱼夏季产卵种群样本(雌性148尾,雄性99尾),初步研究了其种群繁殖生物学。结果表明,渔汛期间阿根廷滑柔鱼夏季产卵种群雌性胴长172~252 mm,雄性胴长164~248 mm。随着月份推移,雌性占比逐月递减,从12月份的84.21%递减至次年3月份的27.03%;雄性个体占比则逐月递增,从12月份的15.79%递增至次年3月份的72.97%。雌性样本超过30%的个体性腺发育成熟并且部分处于繁殖期,雄性个体超过60%的个体性腺发育成熟并且部分处于繁殖期。雌雄个体的胴长和体质量均在性腺功能发育成熟时达到最大值,但是雌性胴长大于雄性,体质量却小于雄性。性腺指数、缠卵腺指数和精荚复合体指数随着个体生长逐渐增长。雌性个体性腺指数为0.001 2~0.31,平均值0.074;缠卵腺指数为0.003 1~0.55,平均值0.29;两者随着个体生长逐渐增长,在性腺功能成熟时达到最大值。雄性个体性腺指数为0.007 5~0.084,平均值0.038;精荚复合体指数为0.000 79~0.035,平均值0.012;两指数在繁殖期时达到最大值。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