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4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根据1991年和2000年冬季在黄海中南部和东海中北部海域进行的底拖网调查资料,对黄、东海底层鱼类群落的资源状况、重要种类的生态优势度与结构、多样性及其空间分布格局等方面的动态变化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生物量指数明显下降,个体小型化使生物资源密度显著上升;重要种类成分发生演替,优势度有较大变化;物种丰富度指数(D)下降极其显著,Shannon—Wiener多样度指数(H′)也有所下降,但不显著。 相似文献
2.
根据2013年6月、8月、10月以及2014年2月、4月、5月在黄河口及邻近水域获取的6个航次的渔业资源和环境调查数据, 研究了黄河口及邻近水域优势种矛尾虾虎鱼(Chaeturichthys stigmatias)资源丰度的时空分布, 并利用广义可加模型分析了其与时空和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 矛尾虾虎鱼主要集中分布于37.80°N–
38.20°N, 119.00°E–119.40°E的水域。矛尾虾虎鱼资源丰度月变化明显, 8月最大为862
g/h, 其次6月资源丰度为521 g/h, 5月最小。底层水温和底层盐度对矛尾虾虎鱼资源丰度的时空分布有显著影响。黄河口及邻近水域矛尾虾虎鱼分布的底层水温适宜范围为17~22℃,
底层盐度适宜范围为18~27。水温、盐度在河口区变化范围较大, 矛尾虾虎鱼能较好地适应河口区底层温度、盐度等环境因子的变化, 成为河口定居性主要优势种。 相似文献
3.
为了解黄河调水调沙期间黄河口海域鱼类群落结构变化, 根据2012年调水调沙前、中、后3航次底拖网调查数据, 研究分析了该海域鱼类群落组成、优势种、空间分布及多样性特征。结果表明, 3次调查共捕获鱼类39种, 隶属8目23科37属。鱼类栖息水层类型组成变化较大, 前调查优势类群以底层鱼类为主, 中调查和后调查以中上层鱼类为主, 而适温类型组成则较稳定。生物量及其空间分布变化明显, 前调查平均生物量(6.4±1.9) kg/h, 各站位分布较均匀; 中调查平均生物量(62.1±29.1) kg/h, 高值主要分布在近岸海域; 后调查平均生物量(48.2±17.2) kg/h, 高值主要分布在近河口及东南调查海域。3次调查丰富度指数(D)依次升高, 但各航次间差异不显著(P>0.05); 多样性指数(H¢)以前调查最高, 中调查最低, 各航次间差异极显著(P<0.01); 均匀度指数(J¢)变化趋势和多样性指数一致。研究认为黄河调水调沙导致的泥沙沉降对底层鱼类产生了不利影响, 而淡水和营养盐的注入, 对中上层鱼类特别是浮游生物食性鱼类则产生了有利影响。 相似文献
4.
为了解夏季黄河口海域鱼类群落结构现状,根据2010年6月、7月底拖网调查数据对该海域鱼类群落的种类组成、优势种、空间分布、物种多样性和群落相似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两次调查共捕获鱼类32种,全部为硬骨鱼类,隶属于7目、21科、32属。6月优势种为矛尾虾虎鱼Chaeturichthys stigmatias、短吻红舌鳎Cynoglossus joyneri和斑尾刺虾虎鱼Acanthogobius ommaturus,7月为矛尾虾虎鱼、斑鱼祭Konosirus punctatus、短吻红舌鳎和斑尾刺虾虎鱼。7月调查鱼类生物量和丰度均较6月大幅增加,分别由3.6 kg/h和459 ind./h增加到44.1 kg/h和6 107 ind./h,生物量在每个站位均有所增加,且在整个调查海域分布较为均匀。两次调查鱼类群落的生物量优势度曲线、丰度优势度曲线均接近。7月鱼类群落的丰富度指数(D)、多样性指数(H′)和均匀度指数(J′)均较6月有所下降。聚类分析和NMDS排序结果表明,6月调查站位和7月调查站位各自聚为一组。两次调查鱼类群落相似性较高,Jaccard种类相似性系数为56.3%,根据生物量计算的Bray-Curtis相似性系数为43.1%。与历史数据相比,黄河口鱼类种类数呈下降趋势,优势种类也发生了明显改变,生物量在各月间的分布也有所不同,本次调查7月黄河口海域鱼类资源密度明显高于6月,而20世纪80年代调查数据则恰相反,6月鱼类资源密度高于7月。 相似文献
5.
根据2012年5月、6月、7月上旬、7月下旬、8月、9月在黄河口海域进行的3断面15站位弓子网调查数据, 对该海域无脊椎动物群落组成、优势种、生物量、多样性、群落相似性等群落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调查共出现无脊椎动物45种, 隶属于9目29科39属, 各航次调查种类数在28种至35种之间。纵肋织纹螺(Nassarius variciferus)、口虾蛄(Oratosquilla oratoria)、艾氏活额寄居蟹(Diogenes edwardsii)、葛氏长臂虾(Palaemon gravieri)和扁玉螺(Neverita didyma)是黄河口无脊椎动物群落的主要优势种。调查期间生物量和丰度的变化趋势基本相似, 均呈现下降–上升–下降的趋势, 生物量最高值出现在8月, 丰度最高值出现在7月下旬。各航次调查Shannon-Wiener多样性在1.482~1.719, 5月最低, 6月最高。Bray-Curtis相似性和ANOSIM相似性分析表明相近航次间群落相似性较高, 5月、6月群落与8月、9月群落差异显著。根据研究结果, 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 黄河口无脊椎动物群落以小型、低质种类为主, 与20世纪80年代相比, 资源质量进一步下降; 2) 与20世纪80年代相比, 生物量月间分布发生明显变化; 3) 与断面A(距河口10 km)、断面C(距河口40 km)相比, 断面B(距河口20 km)无脊椎动物生物量和多样性在各航次间波动剧烈且规律性较差, 表明断面B的无脊椎动物群落受黄河水沙输入影响更大; 4) 调水调沙虽对黄河口无脊椎动物群落结构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 但不是导致无脊椎动物群落更替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6.
根据印度洋金枪鱼管理委员会IOTC的金枪鱼生产数据库,对1967-2004年间印度洋金枪鱼延绳钓主要渔获种类的产量按年进行汇总和基于5度格网进行了空间上的统计,采用GIS软件制作了印度洋金枪鱼延绳钓主要渔获种类的捕捞产量的地理空间分布图,分析了其资源的空间分布特征。分析结果表明,大眼金枪鱼Thunnus obesus、黄鳍金枪鱼Thunnus albacares、长鳍金枪鱼Thun-nus alalunga和剑鱼Xiphias gladius是印度洋金枪鱼延绳钓的主要渔获种类,其产量之和占到总产量的90%,这4种印度洋金枪鱼延绳钓的主要渔获种类从1967-2004年的产量均呈上升趋势,但产量的峰谷变化各不相同;空间分布特征研究表明,尽管在印度洋海域分布范围广泛,但产量丰沛的区域存在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7.
2015年7月11—17日期间,通过使用回声探测仪( Simrad 公司EY60型,200 kHz 换能器)对东洞庭湖的鱼类资源进行了探测评估。结果表明,调查航段的鱼类平均目标强度(目标鱼类对声波的反射能力)为(-51.24±5.66)dB,平均体长约为12 cm,体长范围为2~125.8 cm,不同区域间的鱼类目标强度(即鱼类大小)差异性显著。所有调查航段中鱼类密度1.223~1534.2 f/1000 m3之间,均密度为186.3 f/1000 m3,不同区域间鱼类密度差异性显著,中部湖区( CEC航段)鱼类密度较高。应用资源密度体积法估算东洞庭湖鱼类资源量约为2.36×108 f,其中目标强度在-43 dB(体长约28 cm)以下的鱼类占95.5%。 相似文献
8.
根据2010年春季(5月)、夏季(8月)、秋季(10月)和冬季(12月)在莱州湾进行的19站位弓子网调查数据,对弓子网渔获物组成、底层渔业生物群落结构及季节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全年弓子网调查共捕获渔业生物78种,春季种类最少,而其他季节种类数接近。弓子网渔获物质量组成由高到低依次为甲壳类、鱼类、头足类、贝类;生物量的季节变化趋势由高到低依次为秋季、春季、冬季、夏季。生物量各季节的空间分布差异明显,主要由少数优势种类的季节分布差异引起。优势种季节更替明显,全年优势种为玉蟹科、寄居蟹、斑尾刺虾虎鱼(Acanthogobius ommaturus)和扁玉螺(Neverita didyma)。丰富度指数(D)、多样性指数(H’)和均匀度指数(J’)均以夏季为最高,而其他3个季节则较为接近。分析表明,冬季与其他季节的Jaccard种类相似性较低;春季群落的生物量和丰度组成与其他季节的Bray-Curtis相似性均较低。各季节的迁移指数均大于100,群落稳定性较差。莱州湾底层生物群落主要由小型、低质种类构成,个体平均质量较小,群落优势种类季节更替明显。为保护莱州湾渔业资源,应严格控制弓子网作业渔船数量。 相似文献
9.
为了解山东近海渔业资源结构及数量分布现状,2006年春季(5月)和秋季(10月)利用疏目变水层双拖网对黄海山东海域进行了调查.数据分析结果表明,春季近岸浅水区资源量指数明显高于远岸深水区,以海州湾资源量指数最高;秋季,近岸浅水区资源量指数仍稍高于深水区,资源量指数以调查海域南部中间区域最低而海州湾最高.春、秋季调查各捕获鱼类50种.基于生物量的分析表明,按经济价值结构划分,春、秋季均以经济价值较低种类为主;按栖息水层划分,春季以底层鱼类为主,秋季以中上层鱼类为主;按适温类型结构划分,春季以冷温性种类为主,秋季以暖温性种类为主.春季生物量最高的3个种类为玉筋鱼(Ammodytes personatus)、鳀(Engraulisjaponicus)和方氏锦鳚(Enedrias fangi),秋季为鳀、青鳞小沙丁鱼(Sardinella zunasi)和玉筋鱼.春、秋季标准生物量谱的斜率均小于-1,表明种群生物量随着个体质量的增加而减少.鱼类资源组成以小型种类为主,春季鱼类平均体质量为2.36 g,秋季为3.34 g.春季平均个体质量小于10g的种类合计生物量占总生物量的95.74%,秋季则为82.09%.与20世纪80年代相比,本次调查期间鱼类的经济结构更加低质化;资源衰退的趋势虽有所遏制,但渔业资源尤其是传统经济种类资源并未根本恢复;优势种类更替明显,玉筋鱼的优势地位明显上升.根据研究结果认为,应将伏季休渔期提前. 相似文献
10.
为了解潮间带底栖动物的空间分布情况,根据2009年2月份在胶州湾西北部潮间带进行的7断面35个站位的底栖生物采样调查资料,分析了潮间带冬季大型底栖动物的数量分布.结果表明,调查共获得大型底栖动物49种,平均丰度88.1 ind/m2,平均生物量77.8g/m2.;主要优势种为菲律宾蛤仔(Ruditapes philippinarum)、缢蛏(Sinonovacula constricta)、凸壳肌蛤(Musculus senhousei)和日本大眼蟹(Macrophthalmus japonicus).总体丰度在中潮区较高,生物量在低潮区较大;断面5丰度、生物量均最高,断面1丰度、生物量均最低.多毛类丰度和生物量在潮区间差异显著(P<0.05),在中下潮区分布最多;甲壳类丰度和生物量在潮区和断面间差异均不显著(P>0.05);软体类生物量在断面间的分布差异显著(P<0.05),断面5最高,断面1最低.研究表明,大型底栖动物的种类组成、丰度与生物量的分布很不均匀,环境的复杂性和人为扰动可能是胶州湾西北部潮间带底栖动物分布不均匀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