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太湖湖鲚种群数量变动及合理利用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12
本文根据1982年4月至1984年4月所采集的3964尾湖鲚样本,进行生长与死亡、不同体长的摄食习性的研究。研究表明,湖鲚的自然死亡系数M为0.52,捕捞死亡系数F为2.66,总死亡系数Z为3.18,生长的拐点年龄为2.548。体长达131mm时,饵料中开始出现经济鱼虾;体长达170mm时,饵料中的经济鱼虾比重急剧上升,出现率为50—100%,经济鱼虾饱和分指数占饱和总指数85—99%,其中白虾约占40%—94%。 本文应用Schaofer模式、Beverton-Holt模式计算得出:湖鲚开捕年龄为0.5龄时太湖最大持续渔获量为652.5万公斤,最适捕捞努力量为3190000(日,吨位)。综合分析认为合理利用湖鲚资源的最佳开捕年龄应为1.5龄,即使F不变,渔获量也将上升三倍。 相似文献
2.
中华管鞭虾为东海区桁杆拖虾和沿岸定置张网作业重要的渔获对象。本文根据2006-2008年桁杆拖虾监测调查数据整理的各月体长频率数据,应用FiSATⅡ软件分析结果表明:Von Bertalanff生长方程的参数K=1.2,极限体长L∞=112.88mm,t0=0.267;根据Pauly经验公式估算的自然死亡系数M=2.03606;由变换体长渔获曲线法估算的总死亡系数Z=4.71,利用率E=56.77%,开捕体长Lc=65.32mm;应用体长VPA方法估算的年平均资源量为47.74×10^9ind、2.58×10^4t。通过单位补充量产量、产值分析表明,该群体利用合理,开捕体长亦处最佳位置,若降低10%左右的捕捞努力量水平,既能使产值最大化(4.92亿元),又能实现中华管鞭虾的可持续利用。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斑尾刺鰕虎鱼(Acanthogobius ommaturus)肠道内岐口福斯特吸虫(Faustula qikouensis)种群动态的研究发现,随着宿主体长的增加,其平均密度、感染强度及感染率均呈上升趋势;在宿主体长小于26.5cm时,其种群平均拥挤度、扩散性指标随着鱼体长的增加而增大,分布参数k值则呈减小趋势。在夏、秋、冬季,吸虫在宿主体内的感染率、平均密度和平均感染强度变化不大,但在春季均显著增加。频率分布表明,大量的岐口福斯特吸虫寄生于少数宿主肠道内,多数宿主感染少量的岐口福斯特吸虫;岐口福斯特吸虫种群在不同体长的宿主和不同季节均呈聚集性分布。 相似文献
4.
通过不同的施肥处理,对低盐度对虾养殖围隔环境中浮游纤毛虫群落结构动态变化进行了研究,共检测到浮游纤毛虫48种,分属于3纲、11目、37属;其中,寡毛目(Oligotrichida)8种,缘毛目(Peritrichida)7种,腹毛目(Hypotrichida)和盾纤目(Scuticociliatida)均为6种;优势种多为富营养化水体中的耐污性种类。不同施肥处理对纤毛虫的种群结构与动态变化影响显著,施肥量适宜且有机肥与无机肥混施的5号围隔及单施商品复合肥的7号、9号围隔纤毛虫种类较丰富,各次检测到纤毛虫种类的平均值为6.7种,种群密度分别为112.30、91.15、111.00个/mL,显著高于其它围隔。施有机肥培藻的围隔,纤毛虫较早出现,优势种始终是嗜污性比较强的纤毛虫。围隔中纤毛虫与藻类的密度变化趋势基本同步,前、后期低,中期高;纤毛虫种类丰富度变化为前、后期低,中期高,而藻类丰富度为前、后期高,中期低。研究结果为对虾的健康养殖及水体生态调控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额尔齐斯河粘鲈(Acerina cernua)的取样调查研究,揭示了其感染复口吸虫(Diplostomum)的种群生态学的部分特点。2009年4月至2013年4月随机选取额尔齐斯河河段内的北屯、哈巴河为采样点进行采样调查。共采集解剖体长5~13cm粘鲈129尾。结果表明,复口吸虫的总感染率为38.76%,平均感染强度为16.06±30.85,感染0、1~5、6~10、11~15、16~20和20只以上复口吸虫的粘鲈占粘鲈总数的比率分别为61.24%、24.03%、3.88%、1.55%、1.55%和7.75%。复口吸虫感染率和感染强度随着粘鲈体长的变化而发生变化:感染率在13 cm以上的粘鲈中达到最大,为80 %;平均感染强度在11cm≤L<13cm范围内最大。感染强度在体长段5cm<L≤7cm与9cm<L≤11cm 和11cm<L≤13cm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复口吸虫种群在宿主不同体长段中的分布类型均为聚集分布,且聚集强度随宿主体长的变化而发生变化。 相似文献
6.
7.
<正> 应中国水产学会、厦门大学等的邀请,美国马里兰大学水产系主任顾瑞岩博士于4月24日到5月12日在厦门大学讲学,共作学术报告8次,其中有:“鲑鱼生物学和种群动态”、“美国水产学概况”、“美国渔业资源繁殖保育与管理”、“美国的鱼类人工养殖”、“环境污染与鱼类的关系”、“电厂提高水温对鱼类的影响”等专题;6月6~7日在广东科学 相似文献
8.
<正> 河沟,当作为一种开放型养殖水域时,一般很难做到彻底清荡除野,凶猛鱼的侵袭危害便成为放养鱼存活率、回捕率的重要制约因素之一。据调查,在兴化地区多年设拦放养的河沟中,鳡鱼罕见,乌鳢、鲶鱼、鳜 相似文献
9.
本文根据1973~1975年对长江鲥鱼调查的生物学资料以及1970~1985年的渔业统计资料,应用Ricker和Fox模式进行评析,评析的结果是: 1、如果开捕年龄t_(?)为1.9龄,其最佳捕捞死亡系数F为0.6。 2、根据对雌鲥单位补充量繁殖力的估算,当t_(?)=1.9时,F>0.5,资源将处在高危险区;而当t(?)>3.9时,下论F值多大,资源将不会处在高危险区。 3、最大持续产量MSY的269.4吨,其相应捕捞努力量f_(MSY)为12938流刺网网片数。 4、最适产量Y_(?)为262吨,其相应的捕捞努力量f_(?)为10111流刺网网片数。 5、当前(1985年)的状况是:t_(?)=1.9龄,F=2.003,总捕捞努力量已超过30000流刺网网片数。雌鲥单位补充量繁殖力的相对值低于2.61%。其资源量已从1974年的1862吨减少到1985年的39.8吨。显然,当前长江鲥鱼资源的利用已出现补充型捕捞进度,资源处在高危险区中的最危险点,资源已严重衰竭。为此,作者提出为恢复,保护和管理该珍贵渔业资源的八点建议。计算和绘图均用自编程序在电子计算机ABACUS—11和HP7475A X—Y绘图仪上进行。 相似文献
10.
本文论述对翘嘴红鲌所作的观测,获得年龄、生长资料。采用Schaefer,Beverton-Holt模式评析。结果表明:翘嘴红鲌体重生长拐点为3.4110龄,自然死亡率M=0.4079,捕捞死亡率F=0.1050,总死亡系数Z=0.5129,最大持续产量MSY=113.21吨,最适捕捞强度f_(MSY)=458164公斤/日·吨,当F=0.2、t_e=2.5时,渔获量是现行产量的2.65倍。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