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2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渔业资源增殖放流作为国内外水生生物资源养护领域普遍采用的一种做法, 其在提升增殖种类资源量的同时, 也会给野生资源种类和增殖水域生态系统健康带来诸多生态风险。现阶段, 系统评价增殖放流的生态风险、实施有效的生态风险防控已成为构建负责任增殖放流模式的必然要求。本文从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3个层面系统评述国内外渔业资源增殖放流生态风险研究领域的最新进展, 阐述相应的生态风险防控措施, 以期为我国渔业资源增殖放流的生态风险防控工作提供理论参考。
2.
3.
为了研究珠江口伶仃洋水域沉积物中多环芳烃(PAHs)的分布特征、来源及评价PAHs对海洋生物的生态风险,于2010年6月采集珠江口伶仃洋水域20个站位的表层沉积物,采用GC-MS分析方法对沉积物中的16种PAHs含量进行分析测定。研究结果表明:珠江口伶仃洋水域沉积物中16种多环芳烃总含量范围是143.90~522.67 ng/g,平均含量287.05 ng/g,与国内外发达地区相比,该水域沉积物中PAHs污染处于中等水平。本实验采用目前较为常用的比值法(如荧蒽/芘、芘/苯并(a)芘)对调查区域沉积物中的PAHs来源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大部分站位沉积物中的PAHs可能主要来源于石油污染,仅一小部分站位PAHs来源于煤等化石燃料的燃烧。利用效应区间低中值法评价珠江口伶仃洋水域沉积物中PAHs的生态风险,结果表明,在所设的20个站位中,有3个站位处的沉积物中的苊和芴对生物可能具有一定的生态风险,而其他站位沉积物中所有PAHs的含量均未达到生态风险评价标准,可以确定该水域沉积物中PAHs对生物具有潜在生态风险的可能性很小;有9个站位处的沉积物中的茚并(1,2,3-c,d)芘对生物可能存在生态风险;利用平均效应中值商法评价PAHs对珠江口伶仃洋水域的生态风险,认为所有站位处PAHs对生物体的潜在的综合生态风险的可能性较小。 相似文献
4.
微山湖作为南水北调东线工程的重要缓冲枢纽,其内源水质对南水北调东线工程影响至关重要。为了研究微山湖水体和沉积物中有机氯农药污染的潜在风险,从微山湖30个采样点采集湖区上覆水体和表层沉积物样品,采用气相色谱法对其中的有机氯农药含量进行测定。结果表明,①微山湖水体中HCHs和DDTs的含量分别为34.4-195.9ng/L和34.9-168.5ng/L,与国内外其他地区湖泊相比污染水平偏高,但均未超出我国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沉积物中HCHs和DDTs的含量分别为4.52-7.50ng/g和4.73-7.67ng/g,总体而言,相对国外其他地区湖泊污染水平偏高,相对国内其他地区湖泊污染水平偏低。②微山湖水体有机氯农药的非致癌风险总体处于低水平,致癌风险仍然存在,但随着采样时间的推移,水体中有机氯农药的非致癌风险和致癌风险均呈现递减趋势。③微山湖沉积物中有机氯农药的非致癌风险指数与致癌风险指数均小于风险警戒值,但90%的采样点沉积物中DDE和全部采样点沉积物中DDT的残留量介于ERL和ERM之间,会对生物产生毒性作用。 相似文献
5.
对闽江口11个采样点的表层沉积物中重金属含量进行测定,结果显示各重金属含量分别为Cu4.8~34.3mg/kg(平均20.4mg/kg)、Pb12.4~28.9mg/kg(平均20.0mg/kg)、Cd0.064~0.393mg/kg(平均0.13mg/kg)、Hg0.01~0.2mg/kg(平均0.08mg/kg)、As3.8~12.5mg/kg(平均9.3mg/kg)。全部站位的重金属含量均符合国家海洋沉积物质量第一类标准,主要污染物是Cu、As和Hg。Cu、Pb含量空间分布特征相似;Cd、Hg、As含量空间分布特征不同;各元素含量均随着离岸距离的增大有递减的趋势。潜在生态风险评价结果表明,闽江口水域总体为轻微生态风险,重金属污染的风险系数较小,该水域重金属元素的污染风险系数大小顺序为:Hg〉As〉Cd〉Pb〉Cu。 相似文献
6.
于2009年8月对罗源湾表层沉积物重金属开展调查。结果表明,罗源湾沉积物Cu、Pb、Cd、Hg和As平均含量分别为21.2×10-6、29.5×10-6、0.075×10-6、0.041×10-6和9.28×10-6。沉积物重金属和其他要素的相关分析表明,Cd、Hg与硫化物相关性较好,Cu、Pb地球化学来源相近。单因子指数法和Hakanson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法的评价结果表明,沉积物重金属单因子指数依次为Pb(1.18)〉Cu(0.70)〉As(0.62)〉Hg(0.21)〉Cd(0.15),重金属综合污染指数为2.86,为低污染水平;单项重金属潜在生态风险参数依次为Hg(8.28)〉As(6.19)〉Pb(5.90)〉Cd(4.51)〉Cu(3.52),潜在生态风险指数(R I)为28.4,属于低潜在生态风险。 相似文献
7.
2012年5—10月对武鸣县混养鱼塘水体及表层沉积物中Cu、Zn含量进行测定,并检测了水体理化指标;分析重金属的分布特征;采用地累积指数法和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法两种方法对其进行评价。结果表明,水体中重金属含量较低,Cu、Zn的浓度变化范围分别为12.33—78.11μg/L和22.99—95.78μg/L,均低过国家Ⅴ类水质标准( GB3838—2002);沉积物中的含量均远高于水中的含量,且超出相应的土壤背景值,其最大含量分别为背景值的6.4、8.6倍;地积累指数(Igeo )介于2—3,为中度污染;潜在生态风险系数(Eri<40 )和潜在生态风险指数(RI<150)评价均为轻微生态危害。 相似文献
8.
为了解环洞庭湖区湖泊沉积物中多环芳烃(PAHs)的污染状况,2008年10月,选择典型内湖大通湖采集3个表层沉积物样品,采用加速溶剂萃取-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了样品中美国环境保护局优先控制的16种PAHs。结果表明,大通湖表层沉积物中共检出9种PAHs,其含量在82~310µg/kg,平均185µg/kg。根据LMW/HMW、Phe/Ant和Fla/Pyr的比值判断,大通湖表层沉积物中的PAHs主要来源于煤炭、石油等化石燃料的不完全燃烧。大通湖各点位表层沉积物中w(PAHs)均低于ERL,更远低于ERM,生态风险较低。与国内其它湖泊(水库)相比,大通湖表层沉积物中PAHs的污染较轻。 相似文献
9.
为探究洞庭湖表层沉积物中营养盐和重金属的空间分布特征与生态风险,2012年2月和2013年4月在东、南、西洞庭湖各取3个共计9个具有代表性样点的表层沉积物,测定其有机质(OM)、总氮(TN)、总磷(TP)、镉(Cd)、汞(Hg)、砷(As)、铅(Pb)和铬(Cr)的含量。结果表明,洞庭湖表层沉积物中 OM、TN 和 TP 的含量分别为1.48%~4.22%、382~2217 mg/kg 和142~716 mg/kg,与国内其他湖泊(水库)相比,OM和 TN 含量处于中等水平;OM和 TN 的空间分布相似,表现为南洞庭湖区>东洞庭湖区>西洞庭湖区,TP 表现为东洞庭湖区>西洞庭湖区>南洞庭湖区。洞庭湖表层沉积物中,Cd、Hg、As、Pb 和 Cr 的含量分别为0.60~20.70 mg/kg、0.090~0.640 mg/kg、10.4~83.7 mg/kg、16.9~95.8 mg/kg 和59.0~199.0 mg/kg,其中 Cd 和 As 超过土壤环境质量三级标准,是主要的重金属污染物;Cd 和 Hg 的空间分布相似,表现为南洞庭湖区>西洞庭湖区>东洞庭湖区;As、Pb 和 Cr 的空间分布相似,表现为南洞庭湖区>东洞庭湖区>西洞庭湖区。初步评价结果显示,除 TP 外,其余营养盐和重金属均具有引起较低生态风险的可能性,横岭湖和虞公庙的 Cd、As 和 Cr 以及洞庭湖出口的 Cr 具有引起较高生态风险的可能性;受 Cd 和 As 含量较高的影响,南洞庭湖区具有较高的生态风险。 相似文献
10.
为了解淡水养殖池塘表层沉积物中重金属元素Cu、Zn含量的变化趋势及潜在生态危害程度,连续4年对混养鱼塘表层沉积物中的Cu、Zn含量进行监测,并用3种不同方法分别对监测结果进行分析评价.结果表明,鱼塘表层沉积物中Cu、Zn的空间分布差异不显著,但时间分布差异显著,Cu、Zn含量随着养殖时间的增加而增高;表层沉积物中Cu、Zn的质量浓度均值分别为64.8722和295.1020 mg/kg.Cu、Zn的4年均值地积累指数分别为0.996和1.864,污染程度Zn> Cu;Cu、Zn的潜在生态危害系数(Eir)均低于40,综合潜在生态风险指数(RI)平均为21.596,为低生态风险.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