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5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胶州湾中部海域秋、冬季鱼类群落结构及其多样性研究 总被引:9,自引:6,他引:3
根据2008年9月-2009年2月在胶州湾中部海域进行的逐月定点底拖网调查数据,分析了该海域秋、冬季鱼类群落结构特征和多样性变化.结果表明,该海域秋、冬季共捕获鱼类50种,隶属8目,28科,42属;秋、冬季鱼类的相对资源量存在明显的月间变化,平均网获质量为每网865.29~5 173.71 g,平均网获尾数为每网111~717 ind.秋、冬季优势种组成有明显的季节更替现象,主要由暖温性和暖水性的季节涸游种变为地域性的暖温性和冷温性种,仅六丝钝尾(鍜)虎鱼(Amblychaeturichthys hexanema)为秋、冬季的共有优势种.种类丰富度指数(R)变化范围为2.08~3.25,多样性指数(H')变化范围为1.50~2.44,均匀度指数J'为0.52~0.76;秋、冬两季间鱼类群落物种多样性指数差异均不显著(P>0.05).聚类分析和多维标度法(MDS)分析表明,6个月的样本可分为秋季组(9~11月)和冬季组(12~2月)2个组分;单因子相似性分析(ANOSIM)表明,秋、冬季组分问鱼类群落结构无显著性差异(P>0.05). 相似文献
2.
利用1984-1985年4个航次、1987年2个航次和2004年4个航次在南海北部大亚湾海域开展的大型底栖动物调查结果,对不同时段大型底栖动物的种类组成、群落相似性、丰富度、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显示,在大亚湾海域大型底栖动物种类组成和物种多样性方面,表现为:(1)种类数下降,丰富度大幅降低,群落趋向简单化:1987年大型底栖动物的站均出现种数为50.6种/站,最高可达100种/站。而2004年站均出现种数仅为7.6种/站,最高仅为14种/站。(2)种类更替明显,在过去的20年间,几乎完成了整个群落的演替;1984-1985年,大型底栖动物出现98种,软体动物31种,节肢动物30种,棘皮动物21种,环节动物12种。2004年,共出现大型底栖动物79种,软体动物32种,节肢动物17种,棘皮动物8种,环节动物18种。1984年和2004年大型底栖动物的种类相似性仅有25.5%,其中环节动物的改变最为显著,20年前后的种类相似性仅为8.1%。(3)物种多样性水平大幅下降。虽然大亚湾海域大型底栖动物多样性平面分布趋势未发生较大改变,种类的均匀度略有增加,但多样性指数由1988年的3.38降至2004年的2.08,丰富度由4.46降至1.17。以上结果表明,大亚湾生态环境的改变已经对底栖动物群落产生了显著的影响。[中国水产科学,2008,15(2):252-259] 相似文献
3.
为研究珠江口浮游动物的时空分布变化特征,于2006年至2007年间,对珠江河口区丰水期(8月份)、平水期(11月份)、枯水期(2月份)的浮游动物进行采样分析。共采集浮游动物94种,甲壳动物占绝对优势,共鉴定出49种,其中桡足类35种,枝角类14种;其次轮虫类有28种;原生动物6种;被囊动物和糠虾类各2种;多毛类、螺类、水母类和异足类各1种;还有3种未知种类。还发现浮游幼虫10类。珠江口浮游动物的优势种主要有河口半咸水种中华异水蚤(Acartiella sinensis)、指状许水蚤(Schmackeria inopinus)、中华窄腹剑水蚤(Limnoithona sinensis)、短角异剑水蚤(Apocyclops royi)和轮虫类萼花臂尾轮虫(Brachionus catyciflorus)、镰状臂尾轮虫(Brachionus falcatus)、前节晶囊轮虫(Asplanchna priodonta)以及枝角类长额象鼻溞(Bosmina longirostris)。这些优势种多为耐污种类,表明珠江口的水质已受到污染。依据珠江口不同水文期采样调查的物种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浮游动物多样性指数在2007年2月枯水期最低,2006年11月平水期最高。[中国水产科学,2008,15(2):260-268] 相似文献
4.
于2008年1-12月对明珠湖原生动物的群落结构进行调查研究。采用淡水浮游生物调查方法,对原生动物进行采集、鉴定,并对明珠湖原生动物的种类分布、群落结构、种类组成、优势种及物种多样性等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全年共鉴定出原生动物60种,隶属于3纲26属。优势种包括二角多甲腰鞭虫、尾眼虫、膝曲眼虫、绿急游虫、裸腰鞭虫、恩茨筒壳虫和游仆虫未定种1种;原生动物的生物密度年均值为(42075±21594)ind/L,生物量年均值为(1.531±1.384)mg/L;明珠湖原生动物的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Margalef丰富度指数和Pielou均匀度指数均较低,物种多样性指数的变化与水质状况密切相关;原生动物功能营养类群中,食藻者群、细菌碎屑取食者群较多,光合自养者群、食肉者群较少;影响明珠湖原生动物生态特征分布的主要因子是水温、叶绿素a含量、总氮和总磷。目前,明珠湖水质呈中度污染。 相似文献
5.
滇池水环境退化与区域内物种多样性的丧失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论述了滇池草海的物种多样性指数由20世纪50年代的2.70(ShannonˉW iener Index)降到90年代的0.29;滇池外海在20世纪50年代末,湖水面积90%以上为海菜花群落、马来眼子菜群落等,70年代仅占20%弱,20世纪90年代末的水生植物覆盖率不及3%;分析了藻类的种群优势度向着蓝藻种群优势度不断增加的方向发展,浮游动物的多样性增加,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物种结构趋向单一化,鱼类多样性指数由1957年的1.81降为1997年的0.11,滇池的物种多样性指数由20世纪60年代的1.08降到90年代的0.67,认为滇池水环境退化与物种多样性丧失呈双向恶化效应,物种多样性重建是滇池生态恢复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6.
东海中部海域蟹类群落结构及其多样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2008年春(5月)、夏(8月)、秋(11月)和冬(2009年2月)四季东海区桁杆拖虾M调查资料,分析了该海域蟹类群落结构的季节变化特征。结果显示,该海域四季共捕获蟹类30种,隶属十9科,16属;平均渔获质量为3173.05~9835.67g.网-1;四季调查海域中出现的优势种有双斑好(Charybdis bimaculata)、细点圆趾蟹(Ovalipes punctatus)、银光梭子蟹(Portun msargentatus)和武士蚵(Charybdis miles)4种,其中细点酬趾蟹是常年优势种;物种丰富度指数(D)为0.09~1.41,物种多样性指数(H’)为0.02~1.67,均匀度指数(J)为0.02-1.00。各群落多样性指数各季节间差异不显著(P〉0.05)。 相似文献
7.
大亚湾大型底栖动物物种多样性现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2004年3月、5月、9月和12月的大型底栖动物定量采样数据,对大亚湾大型底栖动物的物种多样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因人类活动影响的加剧,目前大型底栖动物多样性明显低于历史水平。2004年大亚湾海域内共出现79种(类)大型底栖动物,全海域均匀度(J)、丰富度(D)和Shannon—Wiener指数(H’)均值分别为1.17、0.74和2.06。各多样性指数的季节变化较小,不存在显著差异(P〉0.05)。多样性水平以冬季〈春季〈夏季〈秋季。大亚湾明显的干、湿季变化对大型底栖动物多样性有所影响,湿季多样性水平高于干季。湾口海域大型底栖动物多样性水平较高,因湾顶和湾中部海域内小鳞帘蛤Veremolpamicra和粗帝汶蛤Timocleascabra极强的优势地位,导致湾顶和湾中部海域多样性水平较低。水温升高而引发的小鳞帘蛤和粗帝汶蛤丰度的变化,造成了湾顶和湾中部海域大型底栖动物多样性水平的季节变化。 相似文献
8.
根据2015年春季(5月)和秋季(9月)温州南部沿岸海域渔业资源调查数据,利用物种多样性指数、多元分析及其典范对应分析等方法,对该海域鱼类种类组成、多样性和群落与环境因子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温州南部沿岸海域共鉴定鱼类47种,隶属于9目27科41属,主要以暖水性和暖温性为主,鲈形目(Perciformes)种类最多,共26种;其次为鲱形目(Clupeiformes),共6种;再次为形目(Tetraodontiformes),共4种。春季,优势种依次为日本鳀(Engraulis japonicas)、镰鲳(Pampus echinogaster)、六丝矛尾虾虎鱼(Amblychaeturichthys hexanema)和棘头梅童鱼(Collichthys lucidus),其渔获量占总渔获量的49.3%;秋季,优势种为龙头鱼(Harpodon nehereus)、棘头梅童鱼和六指马鲅(Polynemus sextarius),占总渔获量的50.8%。日本鳀、蓝圆鲹(Decapterus maruadsi)、刺鲳(Psenopsis anomala)、龙头鱼、鳓(Ilisha elongata)和六指马鲅等是各季节各站位组的典型种及造成不同站位组间群落差异的主要分歧种。此外,组内的典型种一定程度上是组间的分歧种和群落的优势种。经Pearson分析,Margalef种类丰富度指数(D)和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与溶解氧呈极显著正相关,而与盐度和温度均呈显著正相关。通过典范对应分析(CCA)得出,影响鱼类群落的主要环境因子为酸碱度p H、水深和盐度。 相似文献
9.
根据2011年春季(4月、5月和6月)对浙江南部近岸海域进行的共3个航次的底拖网调查数据, 分析了该海域蟹类的种类组成、数量分布、优势种和多样性等特征。结果表明, 春季共捕获蟹类13种, 隶属于1目4科7属; 上述所有种类中, 除3种不确定外, 其余分别为广温广盐种4种、高温广盐种4种与高温高盐种2种; 4月与6月蟹类的质量密度与尾数密度间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 4月与5月、6月间的多样性指数(H′)差异均显著(P<0.05); 丰富度指数(D)与底盐、水深两者均呈线性正相关(P<0.05), 而多样性指数(H′)、均匀度指数(J′)与质量密度均呈线性负相关(P<0.05)。浙江南部近海春季蟹类群落以中小型非经济种类为主, 结构较简单, 其丰富度(D)随底盐、水深的增加而增加, 而多样性(H′)与均匀度(J′)随质量密度的升高而降低。另外, 双斑蟳(Charybdis bimaculata)为春季的绝对优势种, 且其对质量密度与尾数密度的总贡献率均超过50%, 这可作为渔业生态功能区及重要渔业水域选划的依据之一。
10.
2008年南海北部拖网渔获组成及其多样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调查了2008年南海北部海域拖网渔获物组成,利用Shanon—weiner群落多样性指数(H’)、Pileou均匀度(J’)指数、相对多度(RD)等分析其多样性;根据渔获物季度组成,分析了主要种类的季节更替规律。研究表明,拖网渔获组成多样性指数介于3.36~5.36,均匀度指数介于0.54-0.74,优势度指数介于0.08~0.89,季节更替率介于22.83%~32.50%。另外,经济种类的优质鱼类与低质鱼类的产量比例为21:100,与20世纪80年代相比,优质鱼类与经济鱼类的比率呈下降趋势,优质鱼类个体日趋小型化。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