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6 毫秒
1.
2009年4月、7-8月、9月、10-11月及2010年1月对澜沧江云南段及洱海的鱼类种类和分布进行了调查.根据不同的海拔和生境设置52个鱼类采样点,共采集鱼类标本4 787尾,经鉴定计有土著鱼类5目、14科、80种,加上文献资料记载整理,共计139种,隶属于6目、18科.澜沧江云南段鱼类由华西区的康藏亚区和华南区的怒澜亚区鱼类组成.另有外来鱼类21种.土著鱼类水平分布差异较明显,具有明显的多样性和地域性.澜沧江鱼类的分布受海拔以及气候的影响较显著,许多类群具有一定的分布范围,如鲀形目、鲈形目、鲤形目的部分种类仅局限于低海拔热带地区,而占较高比例的鲤科鱼类和鲇形目鱼类的分布,则随着海拔的升高出现类群的替代.与历史资料比较,澜沧江部分江段鱼类种类数量明显减少. 相似文献
2.
2011年夏季(6月)和秋季(9月)对澜沧江囊谦段的浮游植物进行初步研究。结果表明,澜沧江囊谦段浮游植物共计4门、57种(属);其中,硅藻门种类最多,为33种(属),占总种类数的57.9%;其次是绿藻门,为13种(属),占22.8%,蓝藻门10种(属),占17.5%,甲藻门仅检到1种,占1.8%。夏秋两季澜沧江囊谦段均以喜低温的硅藻为主,绿藻、蓝藻种类秋季多于夏季,甲藻仅在夏季出现。浮游植物优势种以硅藻为主,占75.0%,种类有尖针杆藻(Synedra acus)、普通等片藻(Diatoma vulgare)、舟形藻(Navicula sp.)、桥弯藻(Cymbella sp.)、曲壳藻(Achnanthes sp.)、异极藻(Gomphonem sp.)、颤藻(Oscillatoria sp.)和席藻(Phormidium sp.)。浮游植物数量为13.26×104~375.59×104个/L,平均数量99.36×104个/L;生物量为0.0445~1.9972mg/L,平均0.4915mg/L。浮游植物数量和生物量均以硅藻最高,分别占总数量的61.2%和总生物量的71.3%。分析显示,各采样点浮游植物多样性指数、均匀度指数较高,均值分别为2.24、0.48;表明该河段浮游植物群落比较稳定,种类分布较为均匀,体现了贫营养型河流的特征,水域环境良好。 相似文献
3.
2007-2011年对青海澜沧江上游水系的香曲、扎曲、子曲、巴曲进行了水生生物调查,共采集到浮游植物4门、53种,香曲、扎曲、子曲的浮游植物数量分别为13.85 × 104~34.20×104个/L、4.75 × 104~ 38.00 × 104个/L、22.17×104~ 206.93×104个/L,相应的生物量为0.2197 ~0.3489 mg/L、0.1316 ~0.2456 mg/L、0.1597~1.1260 mg/L;浮游动物24种,香曲、扎曲、子曲的浮游动物数量分别为2.7 ~4.8个/L、1.1 ~ 26.6个/L、0.69~19.49个/L,生物量为0.0080 ~0.0720 rng/L、0.0106 ~0.0564 mg/L、0.0003 ~0.0165 mg/L;底栖动物采集到16种;鱼类采集到6种,裸腹叶须鱼(Ptychobarbus kaznakovi)和前腹裸裂尻鱼(Schizopygopsis anteroventris)为优势种,鱼类生物多样性指数不高;初步探讨了渔业资源的变化,分析了其资源受威胁的因素,提出了保护与合理利用澜沧江水生生物资源的建议. 相似文献
4.
依托资源优势 发展青海特色冷水渔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青海省地处青藏高原东北部,平均海拔3000米以上,是长江、黄河、澜沧江的发源地。境内河流、湖泊众多,水域资源十分丰富,水体总面积136.7万公顷,占全国内陆水域总面积的16.1%,仅次于西藏,居全国第二位,其中有鱼类分布的水域面积约107万公顷。省内东部农业区有130余座中小型农用水库,总面积800公顷以上,随着境内黄河上游13个梯级电站的陆续建成,还将增加宜渔水面近10万公顷。这些水体具有明显的冷水水体特征,绝大多数有鱼水体和高矿化湖泊地处青藏高原的超净区, 相似文献
5.
6.
澜沧江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及分布格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9年4月-2011年8月,对澜沧江流域的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现存量和分布格局进行了4次调查,涉及澜沧江云南段和西藏段的34个采样点。结果显示,大型底栖动物共119种(属),隶属于4门7纲66科,平均密度为243.2 ind./m2,平均生物量为13 016.8 mg/m2,水生昆虫为该流域优势类群。澜沧江流域大型底栖动物的密度、生物量纵向分布呈现高-低-高的分布规律,下游的多样性高于中、上游,科级聚类显示生境相似样点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类似。与地理环境类似的怒江相比,澜沧江的大型底栖动物密度、生物量组成差异不大,但种类数显著高于怒江。 相似文献
7.
华南6水系与澜沧江-湄公河攀鲈线粒体ND2基因的遗传多样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测定了中国华南6水系及澜沧江(云南勐腊)-湄公河流域(柬埔寨洞里萨湖)的125尾攀鲈(Anabas testudineus)线粒体部分ND2基因1 010 bp序列,分析发现39个变异位点和12个单倍型,总遗传多样性较低(h=0.369,π=0.003 8),推测可能经历过严重的瓶颈效应;中国攀鲈群体遗传多样性更低(h=0.282,π=0.000 4),处于边缘区的中国攀鲈群体是造成低遗传多样性的主要原因。在单倍型网络图中柬埔寨和中国攀鲈各自聚类,具有明显地理结构和谱系结构,推测地质运动和气候变化导致基因交流受阻所致。核苷酸错配图和中性检验表明中国群体经历过种群扩张,时间约为(5.94~4.13)万年前。华南水系群体间基因交流通畅,不存在明显分化;但与云南澜沧江群体间分化大而显著(FST=0.775,P0.01),AMOVA分析显示变异主要来自组群间(77.41%),推测二者分化时间约为(4.0~2.8)万年前,云南群体受末次冰期的影响,基因交流受阻而出现分化。中国群体和柬埔寨群体可作为2个管理单位进行保护;就中国群体而言,韩江水系群体遗传多样性最高,建议优先保护;澜沧江与华南水系间群体分化显著且遗传多样性极低,建议对澜沧江水系群体进行保护,以避免种质资源灭绝。 相似文献
8.
为了解澜沧江干流(中国境内)浮游植物的种类、密度、生物量,分析其种类组成、现存量、多样性指数等群落特征指数与生态分布特点,2011年5月28日至7月14日,根据其流域特点,在干流从上游至下游共布设21个采样点进行了浮游植物调查。结果显示,浮游植物有104种,以硅藻门和绿藻门为主;其中,硅藻门72种,占检出种类的69.23%;绿藻门15种,占14.43%;蓝藻门11种,占10.58%;甲藻门和金藻门各2种,分别占1.92%;裸藻门和红藻门各1种,分别占0.96%。澜沧江干流夏季浮游植物密度为202800~950640 个/L,平均密度为415171个/L,小湾库区的浮游植物密度最高,旧州最低;浮游植物生物量为0.33~0.87 mg/L,平均生物量为0.59 mg/L,漫湾库区的生物量最高,橄榄坝最低;硅藻门密度和生物量最高,占总密度的90.77%和总生物量的68.86%。澜沧江干流夏季浮游植物多样性指数为0.59~3.31,糯扎渡采样点的多样性指数最高,小湾最低;均匀度指数为0.12~0.65,糯扎渡采样点均匀度指数最高,小湾最低;物种丰富度指数为0.48~3.18,旧州采样点的物种丰富度指数最高,糯扎渡最低。 相似文献
9.
10.
青海地处青藏高原东北部,境内水系发达,江河众多,是长江、黄河、澜沧江等江河发源地,有中华水塔之称;高原区域江河自然地势落差较大,水能资源蕴藏丰富,是我国西电东送的重点电源省份之一。近年来青海水利水电等涉水工程建设突飞猛进,为地方社会经济发展和能源供给发挥了重大作用。然而,随着水利水电等涉水工程建设的加速态势,对水生生态环境的影响日益凸现,水生生物及其环境受到严重威胁,高原鱼类及渔业资源已遭到严重破坏,因此,加强渔业资源生态补偿,确保渔业与自然生态环境的协调与可持续发展,对维护高原水生生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