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2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5 毫秒
1.
异齿裂腹鱼游泳能力初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摸清雅鲁藏布江特有种异齿裂腹鱼(Schizothorax oconnori)的游泳能力,以野生鱼种为实验对象,通过丹麦Loligo System公司的环形试验水槽测试了异齿裂腹鱼的临界游泳速度、突进游泳速度和持续游泳速度。结果显示,异齿裂腹鱼的临界游泳速度随体长的增大而增加,相对临界游泳速度随体长的增大而减小,其临界游泳速度与体长的关系为Y1=-39.369+13.23X-0.371X2+0.004X3(Y1是绝对临界游泳速度,X为体长)。突进游泳速度随体长的增加而近似呈线性递增趋势,而相对突进游泳速度随体长的增大而减小。在三个固定流速(60cm/s、80 cm/s、100 cm/s)下,初步确定60 cm/s为异齿裂腹鱼的持续游泳速度,80 cm/s、100 cm/s为耐久游泳速度。研究成果以期为青藏高原地区鱼类行为学的研究提供基础资料,为鱼道等过鱼设施的设计提供参考资料。 相似文献
2.
游泳速度是评价鱼类游泳能力的重要指标.本文对常用的几种鱼类游泳速度概念和分类方法进行了总结.目前,以时间长度作为分类标准可将游泳速度分为巡航游泳速度(Cruising swimming speed,T>200 min)、长时游泳速度(Prolonged swimming speed,200min>T>20 s)、冲刺游泳速度(Burst swimming speed,T<20 s)3类.但由于时间长度的选择缺乏令人信服的依据,很多学者并未遵循这一时间界定标准进行各类试验,致使游泳速度的界定出现混乱,从而使以时间长度作为分类依据的方法失去意义.作者综合多数学者的研究方法,以鱼类的游泳状态作为依据,重新对鱼类游泳速度进行分类,并在这一分类基础上拓展引申出最大探顶游泳速度这一新概念,并对其推求方法和实际意义进行了探讨.根据新的分类方法,鱼类游泳速度主要分为5大类:最优巡航速度(Optimum swimming speed)、最大续航速度(Maximum sustained swimming speed)、临界游泳速度(Critical swimming speed)、最大探顶游泳速度(Maximum domed swimming speed)、冲刺游泳速度(Burst swimming speed).其他游泳速度概念基本可以按照上述分类进行归并.借助最大探顶游泳速度这一概念,作者进一步探讨了其与最大续航速度、临界游泳速度3者之间的联系,认为在某种程度上这3种游泳速度作为评价鱼类游泳能力的指标具有一致性. 相似文献
3.
圆口铜鱼幼鱼可持续游泳能力及活动代谢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圆口铜鱼(Coreius guichenoti)幼鱼为研究对象,通过自制的鱼类游泳实验装置,测定了4个温度(10,15,20和25℃)下圆口铜鱼幼鱼游泳速度达到临界游速过程中及运动疲劳后耗氧率的变化情况;在自然水温条件下,测定了5个不同流速下的可持续游泳时间,并通过摄像记录分析了不同游泳速度下的游泳行为。结果显示:圆口铜鱼幼鱼在运动疲劳前耗氧率随流速的增加显著上升(P<0.05),在临界游速时达到峰值;运动疲劳后耗氧率逐渐下降,40~50 min内耗氧率恢复至低流速时的水平。自然水温(18.0±1.5)℃条件下幼鱼的可持续游泳时间随流速增加逐渐减小( P<0.01),在1.31倍临界游速的固定流速下,平均可持续游泳时间达29 min,体现了较强的游泳耐力及无氧代谢能力。录像分析表明,摆尾频率( TBF)与游速的关系呈线性正相关( P<0.001),且随着温度升高, TBF随流速增加的趋势越明显。 相似文献
4.
通过测试鱼类的游泳能力,可为过鱼设施设计和鱼类行为学研究提供基础资料。在水温18.9~24.3℃和5.58~8.17 mg/L溶氧条件下,采用丹麦Loligo System公司的鱼类游泳能力环形试验水槽,以大渡河下游6种典型鱼类胭脂鱼(Myxocyprinus asiaticus)、长薄鳅(Leptobotia elongata)、长鳍吻鮈(Rhinogobio ventralis)、异鳔鳅鮀(Xenophysogobio boulengeri)、唇?(Hemibarbus labeo)、四川白甲鱼(Onychostoma angustistomata)为研究对象,分别对测试其感应流速、临界游泳速度和爆发游泳速度。结果显示:(1)测试鱼的平均感应流速:白甲鱼9.9~12.3 cm/s,唇?8.5~11.1 cm/s,异鳔鳅鮀12.0~17.5 cm/s,胭脂鱼8.3~13.5 cm/s,长薄鳅14.7~18.1 cm/s,长鳍吻鮈14.0~18.6 cm/s;(2)平均临界游速:白甲鱼106.3~131.1 cm/s,唇?67.9~78.4cm/s,异鳔鳅鮀72.9~80.5 cm/s,胭脂鱼78.1~89.9 cm/s,长薄鳅89.6~109.9 cm/s,长鳍吻鮈83.1~103.8 cm/s;(3)平均爆发游速:白甲鱼149.4~159.1 cm/s,唇?98.9~128.5 cm/s,异鳔鳅鮀98.5~141.5 cm/s,胭脂鱼92.3~125.7 cm/s,长薄鳅125.4~151.8 cm/s,长鳍吻鮈128.6~163.8 cm/s。根据测试结果,建议过鱼孔口近底边区域流速为1.0~1.2 m/s,其余高流速区适当放大至1.4~1.5 m/s;鱼道进口流速值为0.7~1.5 m/s,出鱼口设置在流速持续不小于0.3 m/s的水域,过鱼设施平均流速范围为0.6~1.0 m/s。 相似文献
5.
为了探究四大家鱼的游泳能力,指导鱼道水力学设计,提高鱼道过鱼成功率,增殖鱼类资源总量,以四大家鱼之一的鲢(Hypophthalmichthys molitrix)为试验对象,研究其游泳能力及游泳行为。在(30±1)℃水温下,采用流速递增法,鲢的体长7.3~16.8 cm,体重6.10~66.50 g,按体长将鲢分为(8.17±0.59)cm、(10.09±0.53)cm、(11.84±0.67)cm、(13.94±0.68)cm、(15.90±0.64)cm共计5个试验组。结果表明,鲢的临界游泳速度为52~100 cm/s,相对临界游泳速度为5.90~7.14 BL/s,摆尾频率为98.7~432.2次/min。鲢的临界游泳速度随体长增加而增大,其线性拟合方程为Ucrit=4.908L +17.63 (R2=0.998);其相对临界游泳速度随体长增加而减小,其线性拟合方程为U′crit=-0.130L+8.025 (R2=0.979);在整个试验过程中,根据鱼类对水流速度的游泳行为响应,鲢摆尾频率随水流速度的增大而增加,两者呈线性关系;在相同流速下,较长个体鲢的摆尾频率显著小于较小的个体。 相似文献
6.
鱼类游泳能力测定方法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综述了鱼类游泳能力的研究概况、鱼类游泳速度的分类和鱼类游泳能力的测定方法,分析比较了各种方法的优劣,以期为进一步优化鱼类游泳能力的评价指标、完善测试鱼类游泳能力的方法与手段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在水温(24.8±0.3)℃条件下,测定了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的l临界游速(Ucrit)、弹跳速度、不同流速下的可持续游泳时间,以及游泳疲劳后的生理反应.实验凡纳滨对虾体长(6.87±0.42)cm,体质量(3.34±0.59)g;5个水流速度分别设定为(26.7±2.9)cm·s-1、(31.0±3.6)cm·s-1、(34.6±3.7)cm·s-1、(38.6±3.3)cm·s-1、(4018±3.4)cm·s-1.结果表明,凡纳滨对虾游泳足的摆动频率与流速呈线性甬数关系,可持续游泳时间与流速呈对数函数关系.其游泳能力指数SAI(Swimming.Ability Index)为16.49cm,平均临界游速为(35.67±0.62)cm·s-1[(5.02±0.09)BL·s-1],平均弹跳速度为(106.51±6.08)cm·s-1[(15.74±0.96)BL·s-1].不同流速下游泳疲劳后,凡纳滨对虾血糖和血浆乳酸浓度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在26.7 cm·s-1、31.0 cm·s-1和34.6 cm·s-1流速下游泳疲劳后,血浆甘油三酯浓度均极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在26.7 cm·s-1、34.6 cm·s-1和38.6 cm·s-1流速下游泳疲劳后,血浆总蛋白浓度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经临界游速和弹跳速度测试疲劳后,血糖和血浆乳酸浓度也均显著升高(P<0.05),而血浆甘油三酯和总蛋白浓度则无显著变化(P>0.05).本研究旨在深入了解对虾运动生理学特性,并为对虾捕捞和增养殖技术的改良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8.
以鲢(Hypophthalmichthys molitrix)幼鱼(体长10.9~11.8cm,体重16.0~19.0g)为对象,研究了在不同温度(15、18、21、25℃)条件下的游泳能力及耗氧率。结果表明:(1)鲢幼鱼的相对临界游泳速度分别为:(5.30±0.32)、(5.87±0.25)、(6.17±0.16)、(6.85±0.16)BL/s,临界游泳速度随温度升高呈线性增加,拟合方程:Ucrit=3.073+0.150T(R2=0.983,P<0.005)。(2)在同一温度下耗氧率随流速的增加而增加,在同一流速下耗氧率随温度的增加而增加;使用power方程拟合耗氧率与流速关系,4种温度下的速度指数分别为1.41、1.31、1.60、1.80,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大。研究结果为水温变化对鱼类影响以及鱼道流速设计提供了鲢幼鱼游泳能力参数。 相似文献
9.
长臀(Cranoglanis bouderius)和白甲鱼(Onychostoma sima)是目前北盘江主要放流鱼类,但这2种鱼的放流效果差异较大。由于鱼类的突进游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增殖放流的效果,故试验采用自制测试装置,用递增流速法测试了2种鱼的突进游速。结果显示,白甲鱼的突进游速大于长臀,且2种鱼的突进游速均随体长增加而近似线性增大;而相对突进游速则随着体长的增加而近似线性减小。研究结果可为北盘江鱼类增殖放流和放流效果评估,以及日后北盘江的拦鱼、诱鱼、集鱼船等鱼类资源保护措施的实施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鱼苗培育阶段具有鱼苗体小,游泳能力弱,摄食能力差,对外界环境条件和敌害生物侵袭的抵抗力低,新陈代谢旺盛等特点,因此,需要精心管理。现将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