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55篇 |
国内免费 | 5篇 |
完全免费 | 54篇 |
专业分类
水产渔业 | 314篇 |
出版年
2022年 | 2篇 |
2021年 | 1篇 |
2020年 | 4篇 |
2019年 | 3篇 |
2018年 | 8篇 |
2017年 | 3篇 |
2016年 | 11篇 |
2015年 | 4篇 |
2014年 | 13篇 |
2013年 | 8篇 |
2012年 | 23篇 |
2011年 | 17篇 |
2010年 | 14篇 |
2009年 | 28篇 |
2008年 | 23篇 |
2007年 | 10篇 |
2006年 | 19篇 |
2005年 | 8篇 |
2004年 | 5篇 |
2003年 | 4篇 |
2002年 | 3篇 |
2001年 | 3篇 |
2000年 | 6篇 |
1999年 | 6篇 |
1998年 | 11篇 |
1997年 | 6篇 |
1996年 | 6篇 |
1995年 | 4篇 |
1994年 | 8篇 |
1993年 | 4篇 |
1992年 | 7篇 |
1991年 | 10篇 |
1990年 | 3篇 |
1989年 | 3篇 |
1988年 | 5篇 |
1986年 | 4篇 |
1985年 | 3篇 |
1984年 | 3篇 |
1983年 | 1篇 |
1982年 | 3篇 |
1981年 | 2篇 |
1980年 | 3篇 |
1977年 | 1篇 |
1976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3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渤海鱼类的食性和营养级研究 总被引:44,自引:0,他引:44
对渤海52种鱼类包括了优势种和常见的研究表明,这些鱼类分属于4种食性类型:腐屑(有机碎屑)食性,有斑ji和梭鱼两种,其营养级各为2.4级,平均亦为2.4级;浮游动物食性,有青鳞鱼、鱼ti、赤鼻标棱ti、黄鲫、刀鲚、凤鲚、细条天竺鱼、沟seng、黑鳃梅童鱼、方氏云wei和银鲳11种,其营养级波动在3.2--3.7级之间,平均为3.5级;底栖生物食性,有孔鳐、多磷xi、棘头梅童鱼、小黄鱼、白姑鱼、黄姑鱼、皮氏叫姑鱼、真鲷、长绵wei、短鳍xiang、矛尾复jia虎鱼、矛尾jia虎鱼、六丝矛尾jia虎鱼,绿鳍鱼、大泷六线鱼、yong、高眼鲽、星鲽、钝吻黄盖鲽、石鲽、半滑舌鳎、焦氏舌鳎、短吻三刺tun、绿鳍马面tun、虫纹东方tun和菊黄东方tun27种,其营养级波动在3.4-4.6级之间,平均为4:1;游泳生物食性,有美鳐、lie、长蛇鲻、海鳗、尖嘴扁颚针鱼、油su、鲈鱼、miang、蓝点马鲛、黑jun、牙鲆和黄angkang12种,其营养级波动在4.4--4.8级之间,平均为4.6级。 相似文献
2.
通过1982年~1983年和1992年~1993年分季底拖网调查,分析了渤海渔业生物资源的结构、数量分布及其季节间和10年间生物量的变动情况及原因。结果表明,渤海渔业生物优势种与10年前相比发生了较大变化,鱼已代替黄鲫成为渤海鱼类资源最丰富的种类,斑的生物量亦有较大增加,而小黄鱼、蓝点马鲛的生物量则大幅度下降。中上层鱼类占总生物量的比例增加,底层鱼类则下降,软体动物除春季外都下降,甲壳动物各季都有不同程度的下降。渔业资源密集分布区由莱州湾-黄河口一带水域变为秦皇岛和龙口外海水域。总生物量各季都下降,降幅为9.7%~84.2%。渔业资源质量较10年前大为降低,经济价值低的小型中上层鱼类已成为渔业资源的主要成分。 相似文献
3.
根据1992年-1993年渤海增殖生态基础调查大面定点底拖网试捕的渔获物,对渤海27种鱼类和10种虾蟹类的3801个胃含物样品进行了分析,并与10年前渤海鱼类的食性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蓝点马鲛、小黄鱼和白姑鱼等主要捕食鱼类胃含物中鱼的比例较10年前明显增加,鱼类的食性类型无明显变化。渤海低级肉食性鱼类的营养级由1982-1983年的平均2.4上升为2.5,中、高级肉食性鱼类的营养级分别由原来的平均3.2和3.8降为2.8和3.3。渤海主要鱼类之间饵料重叠系数大于0.6的占15%。鱼为渤海多数中、高级肉食性鱼类的主要摄食对象。 相似文献
4.
渤海浮游植物种群动态的研究 总被引:22,自引:3,他引:19
报道了1992~1993年渤海生态基础调查中浮游植物调查研究的结果。根据调查资料分析,渤海浮游植物有31属70种,多数属于温带近岸性种类。其中硅藻门的种类和数量占绝对优势,有27属63种,甲藻门次之,有4属7种。浮游植物数量分布的季节变化明显,其数量高峰分别出现在上半年的2月份和下半年的10月份。1992~1993年渤海浮游植物和主要饵料生物的数量较1982~1983年有较大幅度的减少,1992~1993年莱州湾的浮游植物、圆筛藻等的数量均高于渤海其余各湾。 相似文献
5.
根据1960年、1982年、1993年和2003年各年春季对渤海进行的底拖网调查获得的小黄鱼(Pseudosciaena polyactis Bleeker)生物学数据,对4个不同年代间渤海小黄鱼的群体组成、生长状况等生物学特征的年代间变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渤海小黄鱼的生物学特征在这4个年代间发生了明显变化。自1982年以来,渤海小黄鱼群体结构呈现个体小型化、低龄化、生长加快、渐近体长和渐近体质量减小、体质量生长拐点提前等现象。小黄鱼生物学特征因子的年代间变化,可能与渔业资源不断衰退以及小黄鱼自身对外界环境因素变化的适应有关。 相似文献
6.
中国对虾黄渤海沿岸群亲本及子一代RAPD分析 总被引:18,自引:4,他引:14
1997年3月从山东海阳市近海捕获中国对虾,取两尾单独暂养,产卵后培育出子代,用随机扩增多态性DNAA(Random Amplified Polymorphic DNA,RAPD)技术对亲本和子代的基因组DNA进行多态性研究,目的是在分子水平上解亲本与子一代之间的遗传结构,比较了两个家系的遗传差异。结果表明,使用OPG系列20个引物,有16个引物获得了谱带清晰且重复性好的产物,扩增的多态性片段分子 相似文献
7.
渤海海域营养现状研究 总被引:18,自引:1,他引:17
主要根据1992~1993年调查资料,分析了影响渤海营养状况的主要因子。结果表明:与历史同期调查结果相比,无机氮有所上升,无机磷下降较大,与国内外有关浮游植物对营养盐类的最低需求的适宜浓度相比,除冬季外,其他季节无机氮和无机磷均低于浮游植物所需要的最适浓度值。就N/P比值而言,仍低于海水的正常N/P比值,无机氮仍为渤海浮游植物生长繁殖的主要限制因子。无机磷除冬季外,也低于其浮游植物生长繁殖的最低浓度的下限,故认为无机磷也起一定的限制作用。 相似文献
8.
渤海近岸叶绿素和初级生产力研究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1998年 5、8和 10月分别对渤海近岸水域进行了综合调查 ,调查的内容包括海洋生物资源、浮游生物、叶绿素以及水文化学要素。作者在对 3个航次调查中叶绿素资料分析、整理的基础上报道了渤海近岸水域表层叶绿素 a和初级生产力的分布特征及季节变化。渤海近岸水域表层叶绿素 a的含量为 0 .5 4~ 16 .78mg/ m3 ,平均值为 2 .88mg/ m3 ,且季节变化明显。 5、 8和 10月 3个航次叶绿素的含量依次降低 ,其平均值分别为 3.4 7mg/ m3 (1.30~ 16 .78mg/ m3 ) ,3.0 1mg/ m3 (0 .5 8~ 15 .36mg/ m3 )和 2 .15 mg/ m3 (0 .5 4~ 14 .0 9mg/ m3 )。初级生产力采用叶绿素法测定。计算结果显示 ,渤海近岸水域初级生产力的平均值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 ,夏季 (8月 )初级生产力最高 ,平均为 4 2 0mg C/ m2 · d (32~ 180 9mg C/ m2 · d) ,春季 (5月 )次之 ,平均值为 319mg C/ m2 · d(6 8~ 12 6 7mg C/ m2 · d) ,再次为秋季 (10月 ) ,平均值只有 189mg C/ m2 · d(17~ 10 5 1mg C/ m2 · d)。整个调查水域 3个航次初级生产力的平均值为 32 7mg C/ m2·d(17~ 180 9mg C/ m2·d)。 相似文献
9.
10.
根据中国大陆10多个主要渔业公司1971-1982年问的小黄鱼(Larimichthy polyactis)捕捞统计资料,从产量分布、鱼群移动和海洋学背景等不同方面,研究了中国沿海小黄鱼的洞游路线,并且给出洄游分布图.结果显示,中国沿海小黄鱼有2个洄游群体.其中,黄渤海群体越冬场在黄海中部36° 00′N、123° 00′E水域,每年6月进入渤海各海湾、黄海北部沿岸和海州湾产卵.栖息在渤海的小黄鱼9-11月在渤海中部索饵,11月后绕过成山头向越冬场洄游.东黄海群体越冬场的环境均受暖流影响,每年12月至次年2月在济州岛西南、东海中南部海域越冬场越冬.3月,外海小黄鱼经由32°00′N、123° 30′-124° 30′E的水域向近海产卵洄游,3月下旬进入舟山渔场.在舟山渔场,这部分鱼群与从东海中南部近海北上的产卵群体汇合,部分就地产卵,部分北上于4月进入吕泗渔场.5-6月,产卵后小黄鱼成鱼和稚幼鱼群体集中在舟山渔场、长江口渔场和吕泗渔场禁渔线外侧,7-9月进人大沙渔场索饵.10月以后,索饵场的小黄鱼大部分游向外海的越冬场,小部分南下回到东海中南部近海的越冬场.小黄鱼产卵洄游和越冬洄游路线并不相同.另外,在东海中南部近海越冬群体,部分就近游向沿岸的海湾,河口产卵,产卵后在产卵场外侧索饵,冬季回到就近的越冬场.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