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301篇 |
国内免费 | 20篇 |
完全免费 | 97篇 |
专业分类
水产渔业 | 418篇 |
出版年
2022年 | 6篇 |
2021年 | 8篇 |
2020年 | 9篇 |
2019年 | 10篇 |
2018年 | 4篇 |
2017年 | 10篇 |
2016年 | 14篇 |
2015年 | 13篇 |
2014年 | 14篇 |
2013年 | 17篇 |
2012年 | 36篇 |
2011年 | 31篇 |
2010年 | 18篇 |
2009年 | 24篇 |
2008年 | 21篇 |
2007年 | 25篇 |
2006年 | 29篇 |
2005年 | 19篇 |
2004年 | 13篇 |
2003年 | 11篇 |
2002年 | 6篇 |
2001年 | 2篇 |
2000年 | 5篇 |
1999年 | 5篇 |
1998年 | 4篇 |
1997年 | 4篇 |
1996年 | 2篇 |
1995年 | 12篇 |
1994年 | 3篇 |
1993年 | 3篇 |
1992年 | 2篇 |
1991年 | 6篇 |
1990年 | 4篇 |
1989年 | 2篇 |
1988年 | 2篇 |
1987年 | 3篇 |
1985年 | 4篇 |
1984年 | 4篇 |
1983年 | 2篇 |
1982年 | 6篇 |
1981年 | 2篇 |
1980年 | 1篇 |
1979年 | 1篇 |
1975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4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2.
3.
根据1997~2000年东海23°30′~33°N、118°30′~128°E海域4个季节海洋调查资料,对东海毛颚类(Chaetognatha)优势种与环境的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毛颚类优势种季节交替不明显,优势度最高的种分别是:夏季肥胖箭虫(Sagittaenflata)、冬、春季海龙箭虫(Sagittanagae)和秋季百陶箭虫(Sagittabedoti)。主要优势种中,百陶箭虫聚集强度指标值最高,其次是海龙箭虫,肥胖箭虫最低。肥胖箭虫与表层温度线性关系极其显著,肥胖箭虫和海龙箭虫与表层盐度的关系以及百陶箭虫与表层温度和表层盐度的关系符合YieldDensity模型。肥胖箭虫高丰度区往往位于台湾暖流与浙江沿岸流交汇处偏暖水的一侧,海龙箭虫高丰度区位于暖流与沿岸流交汇处偏冷水团的一侧。在水温较高的环境下,百陶箭虫高丰度区位于暖流与沿岸流交汇处偏淡水水团的一侧。 相似文献
4.
1997~1999年,对南海北部浮游动物进行了4个季节的专项调查,结果表明,调查海区共出现浮游动物8门20大类709种。优势种的组成各海域显示明显差异,调查期间共有8种优势种,即:异尾宽水蚤(Temoradiscaudata)、普通波水蚤(Undinulavulgaris)、微刺哲水蚤(Canthocalanuspauper)、叉胸刺水蚤(Centropagesfurcatus)、亚强真哲水蚤(Eu calanussubcrassus)、精致真刺水蚤(Euchaetaconcinna)、肥胖箭虫(Sagittaenflata)和中型莹虾(Luciferintermedius)。浮游动物4季总生物量变化范围为18.08~38.27mg/m3,平均25.27mg/m3,以冬季最高,夏、春季次之,秋季最低。平面分布呈斑块状,并随季节的变化发生漂移,春、秋季密集区主要分布于台湾浅滩上升流区和北部湾北部近海区;夏季,自台湾浅滩至粤西近海一带水域密集度较高;冬季分布则相对较为均匀。栖息密度范围为0.24~621.13ind/m3,4季平均27.52ind/m3,平面分布总体以近岸水域最高,不同季节,分布趋势发生一定变化,高密集区主要分布在台湾浅滩、北部湾北部和粤西近海。生物多样性指数范围为1.63~5.55,平均3.90,自北向南递增。季节变化以夏、春季较高,秋、冬季较低。多样性阈值变化范围为0.02~4.63,平均2.93,多样性水平Ⅱ级,显示南海北部浮游动物多样性丰富。 相似文献
5.
黄海中南部鳀鱼各发育阶段对浮游动物的摄食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对1999~2001年在黄海中南部采集的鯷鱼(Engraulis japonicus)消化道进行了分析。产卵场的鯷鱼仔稚鱼和越冬场的成鱼都是主要在白天摄食,胃饱满指数白天明显高于夜间。鯷鱼消化道中的食物团几乎全部由浮游动物组成。鯷鱼偏好的食物随鯷鱼长度的增加而变化。桡足类和它们的卵子、幼体是最大的优势类群。体长小于10mm的鯷鱼仔稚鱼主要摄食桡足类的卵和无节幼体;体长11~20mm的鯷鱼仔稚鱼主要摄食桡足类的桡足幼体和原生动物;叉长21~30mm的鯷鱼主要摄食纺锤水蚤等小型桡足类和甲壳类的蚤状幼体;叉长41~80mm的鯷鱼主要摄食桡足类的桡足幼体;叉长81~90mm的鯷鱼主要摄食中华哲水蚤和桡足幼体;叉长91~100mm的鯷鱼主要摄食中华哲水蚤、胸刺水蚤、真刺水蚤等较大的桡足类;叉长101~120mm的鯷鱼主要摄食中华哲水蚤、胸剌水蚤、太平洋磷虾、细长脚域;叉长大于121mm的鯷鱼主要摄食太平洋磷虾和细长脚Song。 相似文献
6.
长江口河口锋区浮游动物生态研究℃生物量及优势种的平面分布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据1988年及1989年于长江口羽状流锋区调查及东海水产研究所多年调查资料综合综合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浮游动物生物量在丰水期的平均生物量为438毫克/米^3,变异系数为0.78;1989年8月平均生物量为350毫克/米^3。生物量分布呈现自西北向东南部水域递增的趋向。 相似文献
7.
8.
根据1997-2000年东海23°30′~33°N、118°30′~128°E海域4个季节海洋调查资料,运用定量、定性分析方法,探讨了东海浮游磷虾类总丰度的平面分布、季节变化,相应的动力学及与渔场的关系。结果表明,东海磷虾类总丰度秋季最高,春季次之,冬季最低;冬,春,夏季的小型磷虾(Euphausianana)和秋季的中华假磷虾(Pseudeuphausiasinica)对总丰度的贡献较大,是影响磷虾类总丰度变化的主要优势种;冬、春和秋季总丰度与水文环境因子的线性相关性不显著,夏季总丰度与底层温度和10m层盐度的二元线性相关关系非常显著。秋季磷虾高丰度区位于台湾暖流与各水团的交汇处。磷虾类总丰度的变化动力来自水团的影响和主要优势种对总丰度变化的回归贡献,后者与优势种的生态习性有关。磷虾类秋季高丰度区的分布与带鱼、小黄鱼和日本鲭索饵场的位置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9.
根据2001年6-7月在北太平洋152°E~171°W、39°~42°N水域生态环境和资源综合调查资料,分析结果表明调查水域浮游动物总生物量均值为92.12mg·m-3(0.81~1035.68 mg·m-3),其中中部(160°~180°E、39°~42°N)及西经水域(170°~178°W、40°~41°N)为113.51mg·m-3,西部水域(152°~157°E、41°~43°N)为22.89mg·m-3;桡足类丰度居首(42.11%),其次为海樽类(30.91%);伪细真哲水蚤(Eucalanus pseudattenuatus)、太平洋哲水蚤(Calanus pacifica)和软拟海樽(Dolioletta gegenbauri)为主要优势种.甲壳类的分布与柔鱼中心渔场存在较好的对应关系,中心渔场位于浮游动物总生物量高密集区(250~500mg·m-3)和甲壳类的最高丰度区(50~100 ind·m-3)内或边缘区;头足类幼体分布于磷虾类和端足类的高丰度区(10~25ind·m-3)内或边缘水域. 相似文献
10.
两种浮游生物网捕获性能的现场测试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2
2002年10月在黄海中部选择风平浪静的天气,对长期以来在我国作为标准网具广泛使用的两种浮游生物网的捕获性能进行了现场测试.大网(锥形网型,网口直径80 cm,网孔500μm)的过滤系数为0.8976±0.0578,中网(Juday网型,网口直径50 cm,网孔160 μm)的过滤系数为0.9857±0.0720.对于较大的浮游动物(大型桡足类、磷虾和箭虫等),两种网的捕获性能差别不甚显著.对于较小的浮游动物(小型桡足类等),差别很大.4种优势小型桡足类(Paracalanus parvus,Acartia bifilosa,Corycaeus affinis和Oithona similes)种群密度之和,在中网样品中为大网样品中的164倍.由此可见,对于全面了解浮游动物种类组成和丰度仅用大网样品是不够的,中网样品是必不可少的.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