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60篇 |
国内免费 | 25篇 |
完全免费 | 64篇 |
专业分类
水产渔业 | 349篇 |
出版年
2021年 | 1篇 |
2020年 | 8篇 |
2019年 | 2篇 |
2018年 | 3篇 |
2017年 | 10篇 |
2016年 | 14篇 |
2015年 | 12篇 |
2014年 | 13篇 |
2013年 | 16篇 |
2012年 | 36篇 |
2011年 | 31篇 |
2010年 | 18篇 |
2009年 | 24篇 |
2008年 | 21篇 |
2007年 | 25篇 |
2006年 | 29篇 |
2005年 | 8篇 |
2004年 | 3篇 |
2003年 | 7篇 |
2002年 | 2篇 |
2001年 | 1篇 |
2000年 | 1篇 |
1999年 | 1篇 |
1997年 | 4篇 |
1996年 | 2篇 |
1995年 | 11篇 |
1994年 | 3篇 |
1993年 | 3篇 |
1992年 | 2篇 |
1991年 | 6篇 |
1990年 | 4篇 |
1989年 | 2篇 |
1988年 | 2篇 |
1987年 | 3篇 |
1985年 | 4篇 |
1984年 | 4篇 |
1983年 | 2篇 |
1982年 | 6篇 |
1981年 | 2篇 |
1980年 | 1篇 |
1979年 | 1篇 |
1975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34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2 毫秒
1.
2.
根据1997-2000年东海23°30′~33°00′N、118°30′~128°00′E海域4个季节海洋调查资料,探讨了东海糠虾类的数量波动、相应的动力学过程及与渔场的关系。结果表明:东海糠虾类秋季丰度最高,均值为10ind.10-2m-3,春季次之(5ind.10-2m-3),夏季最低(1ind.10-2m-3);春季的漂浮囊糠虾(Gastrosaccus pelagicus)、夏季的极小假近糠虾(Pseudanchialina pusilla)、秋季的四刺端糠虾(Doxomysis quadrispinosa)和冬季的中华节糠虾(Siriellasinensis)对糠虾类总丰度变化的贡献较大。冬夏季不同优势种间对总丰度的贡献值较为接近,春秋季则有明显的差异。糠虾类春季和4季总丰度与底层水温线性相关;冬夏季与底层盐度相关;秋季与表层水温和10m层水温相关。东海糠虾类的数量波动,与东海沿岸河流的径流量,特别是长江径流势力消长有密切的联系,也与东海暖流势力从夏季到秋季维持一段时间有密切的关系。秋季糠虾类高分布区出现,对东海北部外海鲐鱼渔场和闽南-台湾浅滩渔场的形成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2007年和2008年春(5月)、秋(11月)季对武湖浮游动物进行了4次调查,共检出浮游动物133种,其中原生动物61种,轮虫63种,枝角类6种,桡足类3种。浮游动物物种数春季较多,2007年和2008年分别为86种和85种;秋季较少,分别为73种和72种。2007年春季浮游动物总丰度最高,为49605个/L;2007年秋季和2008年春、秋季浮游动物总丰度较低;原生动物和轮虫的丰度是武湖浮游动物丰度的主体。浮游动物丰度和环境因子的典型对应分析(CCA)表明,叶绿素a、总磷、总氮、化学需氧量、溶解氧、水温和透明度是与武湖浮游动物群落相关性较强的环境因子(P<0.05),且相关性较强的环境因子在各季节是不同的,表明武湖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的季节变化与水体营养状况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4.
依据2007年6月和9月瓯江口水域浮游动物调查资料,研究了瓯江口水域夏季与秋季浮游动物总丰度和总生物量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优势种组成特点,同时探讨了浮游动物与环境因子的关系及其优势种对总丰度的贡献率.结果表明,两个季节优势种具有明显更替现象,夏季(6月)主要优势种为背针胸刺水蚤(Centropages dorsispinatus)、太平洋纺锤水蚤(Acartia pacifica)和肥胖箭虫(Sagitta enflata);秋季(9月)主要优势种是针刺拟哲水蚤(Paracalanus aculeatus)、太平洋纺锤水蚤和强额拟哲水蚤(Paracalanus crassirostris).夏季和秋季浮游动物的生物量分别为82.05 nag·m-3和649.10mg·m-3,丰度分别为47.0 ind·m-3和298.3 ind·m-3.就水平分布而言,生物量与丰度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呈现调查水域北部高于南部的特点.就季节变化而言,秋季浮游动物的丰度和生物量显著高于夏季.瓯江径流的季节变化、瓯江南口和北口冲淡水势力差异、台湾暖流和浙闽沿岸流势力的强弱是影响瓯江口水域浮游动物优势种区域差异的主要原因.通过进一步线性回归分析表明,温度和盐度是影响浮游动物丰度季节变化的重要因素,其中盐度是决定浮游动物丰度水平变化的关键因子.瓯江口水域浮游动物丰度的变化来源于主要优势种丰度的变化对总丰度的回归贡献. 相似文献
5.
福建东山湾浮游动物的种类组成与数量分布特点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分析了2007年3月~11月于东山湾采集的浮游动物样品。结果表明,东山湾已鉴定的浮游动物有84种,其中水母类26种,桡足类37种,其它还有多毛类、介形类、枝角类、端足类和被囊类等以及阶段性浮游幼虫和少量的仔稚鱼,分为5个生态类群,以沿岸暖水类群和半咸水类群为主。浮游动物的种类数、总个体数和生物量的平面分布趋势大体相似,即湾口大于湾内,东部大于西部。总个体数与生物量的周年变化趋势非常相似,高峰出现在高温季节的8月,低谷出现在5月。调查期间东山湾浮游动物较为丰富,年均总个体数达982.3ind/m^3,生物量达163.2mg/m^3。与历史资料对比表明,东山湾的浮游动物物种多样性趋向减少,表现出优势种品种简单化而数量密集的倾向,这可能与湾内污染增加及环境变化有关,而生物量的增加可能与全球气候变暖及营养盐的增加有关。另外还对浮游动物的分布与环境因子的关系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6.
为研究珠江口浮游动物的时空分布变化特征,于2006年至2007年间,对珠江河口区丰水期(8月份)、平水期(11月份)、枯水期(2月份)的浮游动物进行采样分析。共采集浮游动物94种,甲壳动物占绝对优势,共鉴定出49种,其中桡足类35种,枝角类14种;其次轮虫类有28种;原生动物6种;被囊动物和糠虾类各2种;多毛类、螺类、水母类和异足类各1种;还有3种未知种类。还发现浮游幼虫10类。珠江口浮游动物的优势种主要有河口半咸水种中华异水蚤(Acartiella sinensis)、指状许水蚤(Schmackeria inopinus)、中华窄腹剑水蚤(Limnoithona sinensis)、短角异剑水蚤(Apocyclops royi)和轮虫类萼花臂尾轮虫(Brachionus catyciflorus)、镰状臂尾轮虫(Brachionus falcatus)、前节晶囊轮虫(Asplanchna priodonta)以及枝角类长额象鼻溞(Bosmina longirostris)。这些优势种多为耐污种类,表明珠江口的水质已受到污染。依据珠江口不同水文期采样调查的物种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浮游动物多样性指数在2007年2月枯水期最低,2006年11月平水期最高。[中国水产科学,2008,15(2):260-268] 相似文献
7.
利用浮游动物评价不同类型养殖水体营养状况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2008年8月对湖南省常德市6种不同养殖类型水体(三角帆蚌养殖水体、外河、粗放式养殖水体、滤食性鱼类养殖水体、草食性鱼类养殖水体、肉食性鱼类养殖水体)的浮游动物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三角帆蚌养殖水体和滤食性养殖水体中优势种为砂壳虫(Difflugia),草食性鱼类养殖水体和肉食性鱼类养殖水体中优势种为萼花臂尾轮虫(Brachionus calyciflorus)和针簇多肢轮虫(Polyarthra trigla);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外河最最小,为0.2661,三角帆蚌养殖水体最高为3.7040。浮游动物的总生物量均值外河最小为1.587 mg/L,草食性鱼类养殖水体最大为2.627 mg/L。利用浮游动物种类、多样性、生物量和密度评价水体状况,此次调查的6个水体中,外河与滤食性鱼类养殖2种水体属于贫营养型水体,肉食性鱼类养殖等其他4种水体属于中营养型水体。 相似文献
8.
印度洋西北海域秋季鸢乌贼渔场分布与浮游动物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根据2004年10~11月我国鱿钓船在印度洋西北海域进行鸢乌贼资源调查所获得的资料,对表层浮游动物与鸢乌贼渔场分布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桡足类、箭虫类和糠虾类在调查海域的出现率在86%以上。浮游动物总生物量平均值为39.51±114.06mg/m3。鸢乌贼的平均日产量为4.6 t,平均CPUE为3.90 ind/线/h。在浮游动物中,生物量最高的种类为尖尾海萤,平均值为24.30mg/m3,但空间分布差异极大,并且与中心渔场分布无关。其次为箭虫类、桡足类和糠虾类,生物量平均值分别为9.18mg/m3、2.32mg/m3和1.38mg/m3,与中心渔场分布关系显著,并可作为渔场分布的指示种类。 相似文献
9.
象山港不同生境冬季浮游动物生态特征比较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2010年1月底,对象山港西部海区的海带养殖区、牡蛎养殖区、网箱养殖区、增殖放流区和电厂温排水区进行了浮游动物调查,从生物量、丰度和多样性指数这3个参数比较了5种不同生境的浮游动物特征,并对这3个参数与理化因子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从5种生境中共鉴定到浮游动物28种,以桡足类的腹针胸刺水蚤(Centropages abdominalis)为绝对优势种;浮游动物整体的生物量大,丰度高,而多样性指数低.5种牛境比较,浮游动物的生物量为牡蛎养殖区最高,网箱养殖区和海带养殖区次之,增殖放流区和温排水区最低;丰度为牡蛎养殖区最高,网箱养殖区次之,再其次是海带养殖区,增殖放流区和温排水区最低;对3类养殖区内外的浮游动物的生物量和丰度进行比较,均为养殖区内较高;浮游动物的多样性指数为温排水区最高,其他4种生境差异不明显.相关性分析表明:浮游动物的生物量与悬浮物的浓度呈显著负相关;丰度与盐度呈显著负相关;多样性与温度、盐度和5项营养盐有显著相关性. 相似文献
10.
根据1997~2000年东海23°30′~33°00′N、118°30′~128°00′E海域4个季节海洋调查资料,采用浮游异足类物种丰度和同步的温、盐度数据拟合曲线,构建数学模型,计算物种分布的最适温度和盐度值。同时根据以往对异足类生态特征分析的结论,划分东海浮游异足类各物种的生态类型。结果表明,塔明螺(Atlanta turriculata)和拟翼管螺(Firoloi-da desmaresti)分布在外海,具有高温、高盐的适应特征,是热带大洋种。其他为亚热带外海种,其中玫瑰明螺(Atlantarosea)具广温种特征,明螺(Atlanta peroni)适温偏低,有广盐种的特征,大口明螺(Atlanta lesueuri)分布在盐度较高的水域,扁明螺(Atlanta depressa)具有近海种特征。东海浮游异足类总体上属于典型的暖水性生态类型,温、盐适应范围较窄,对水温和盐度敏感,是较好的指示种。东海浮游异足类主要分布在28°00′~30°00′N,124°00′~126°00′E的海域,绝大多数物种难以逾越冷水水团的阻隔,这是浮游异足类很少在黄渤海出现的主要原因之一。浮游异足类生态类型划分在古气象海洋学、海洋地质、海洋物理和海洋生物学的研究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