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1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8 毫秒
1.
2.
3.
2006年春、夏、秋3个季节对镜泊湖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特征和生物多样性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表明,镜泊湖大型底栖动物主要隶属于3门、9科、26种.其中水栖寡毛类2科、8属、11种,为绝对优势类群,其密度呈现季节性差异,在春季最高(951.45个/m2),夏季最低(706.40个/m2);其次,优势类群为水生昆虫,夏季密度最高(840.26个/m2),秋季最低(319.47个/m2).霍甫水丝蚓(Limnodrilus hoffmeisteri)和前突摇蚊(Proeladius sp.)幼虫等耐污种为底栖动物的优势种,同时也是镜泊湖水体污染的指示生物.底栖动物群落的Shannon-Wiener指数(H')和Pielou均匀度指数(J)都表现为春季最大,夏季次之,秋季最小;Margalef物种丰富度指数(d)在各季节差异不大;Simpson优势度指数(D)和BI指数都表现为秋季最大,夏季次之,春季最小.采用Shannon-Wiener指数和BI指数对该水体污染状况进行了评价,该湖区水质污染程度为轻度一中度污染状态. 相似文献
4.
非离子氨(UIA)水质评价指标及换算方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介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地面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83)》Ⅰ-Ⅲ水域、《渔业水质标准(GB11607-89)》对氨态氮的限定指标;将氨态氮测定数据换算成非离子氨浓度的方法,以及美国1976年的换算表。建立了适用主一般海水的换算表。 相似文献
5.
松花江哈尔滨段春季底栖动物群落结构研究及水质评价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2008年春季,对松花江哈尔滨市段底柄动物进行了较系统的调查研究.结果表明:松花江哈尔滨市段底栖动物共51种,其中水生昆虫34种,占总种数的66%;软体动物10种,占20%;环节动物6种,占12%;甲壳动物1种,占2%.密度和生物量在各采样断面有较大差异,密度的变化范围为48~6248ind/m2,平均值2014ind/m2;生物量的变化范围为0.32~1546g/m2,平均值347.82g/m2.聚类分析(Cluster Analysis)表明,松花江哈尔滨市段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差异明显,组内相似性高,组间差异大,多维标度分析(MSD)结果支持了聚类分析结果.同时,利用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Margalef丰富度指数等5个指数对松花江哈尔滨市段水质进行综合评价,评价结果表明松花江哈尔滨市段水质处于中度污染状态. 相似文献
6.
黄海北部沿岸水域营养水平及有机污染状况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主要根据1997的6月和8月对黄海北部沿岸对虾增殖放流调查,从营养水平和有机污染的角度,分析了黄海北部沿岸水域营养水平及有机污染状况。结果表明,营养盐含量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并呈沿岸河口水域高于其他水域分布趋势。6月的营养盐含量水平接海水一类标准,富营养化程度和有机污染不明显,基本属正常水平。而8月的营养盐含量大部分测站均有不同程度地超过海水一,二类标准值,由计算的富营养化判断值,和有机污染指数, 相似文献
7.
8.
珠三角地区密养淡水鱼塘水质状况分析与评价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池塘养殖是珠三角地区淡水渔业生产的主要形式。2012年5月~12月对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us)、云斑尖塘鳢(Oxyeleotris marmoratus)、大口黑鲈(Micropterus salmoides)和乌鳢(Channa argus)等该地区几种主要密养淡水品种鱼塘水质进行监测,分析水体理化环境因子,并选取pH、溶解氧(DO)、非离子氨(NH3)、氨氮(NH4^+-N)、硝酸盐氮(NO3^--N)、亚硝酸盐氮(NO2^--N)、总氮(TN)、总磷(TP)、高锰酸盐指数(CODMn)和透明度等10项因子,采用单项污染指数和负荷比对监测参数进行单项评价,用综合污染指数法对各池塘水质进行整体评价。结果表明4种密养淡水鱼塘营养盐负荷高问题突出,NH3、NO3^--N、NO2^--N、TN和TP为池塘中的主要污染因素;草鱼池塘主要污染物为NH3和TN,其污染负荷合计为37.58%;云斑尖塘鳢池塘主要污染物为NH3、NO3^--N和TN,其污染负荷达59.37%;大口黑鲈池塘的主要污染物为NH3、TN、NO3^--N和NO2^--N,其污染负荷高达66.80%;乌鳢池塘的主要污染物为TN、NO3^--N、TP和NH3,其污染负荷达59.43%;对CODMn的分析与评价结果显示,池塘水体中还原性有机质含量高;由综合污染指数判定,所有池塘水体均为"重污染"等级,并超出警戒水平。 相似文献
9.
黑龙江中游浮游植物多样性动态变化及水质评价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运用灰关联分析、单因子评价与生物多样性指数相结合的方法,于2010年5月、7月、9月通过对黑龙江浮游植物的多样性及其季节变动的研究,评价黑龙江中游(黑河?抚远江段)水质现状。结果表明:黑龙江中游浮游植物共计8门115种属,种类组成以硅藻为主。浮游植物的多样性丰富(H’、J三季均值分别在3.66~3.86、0.83~0.88之间);多样性指数的最大值和最小值分别出现在绥滨、黑河、三江口江段;黑龙江中游浮游植物的多样性表现出明显的季节变化规律,夏季较春、秋季丰富。应用灰关联分析评价黑龙江中游水质类别,呈现黑河、逊克、嘉荫、萝北、绥滨、三江口、抚远采样点水质与《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中的Ⅰ类水质的关联度最大,分别为0.788、0.903、0.851、0.856、0.864、0.791和0.879。结合生物多样性指数及灰关联分析、单因子评价法综合分析,黑龙江中游(黑河-抚远江段)水质现状良好,属于寡污-清洁型河流,水质类别为Ⅰ-Ⅱ类,能够满足珍稀水生生物栖息地、鱼虾类产卵场、仔稚幼鱼索饵场的水质要求。同时,黑龙江中游江段浮游植物多样性丰富,水质现状良好,也为恢复渔业资源,保护水生生物提供了条件。本研究旨在为黑龙江中游生态环境评价以及合理制定资源恢复策略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