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81 毫秒
1.
2.
选择辽宁盘锦光合水产有限公司养殖基地为试验场所,于2002年春季4~5月进行试验。选择5个具有代表性的土池作为试验池,同时另选一土池作为对照池。研究相同N/P比值下不同施肥量对室外土池多盐水体的水化学和浮游植物群落、叶绿素a含量和初级生产力的影响,以及浮游动物对浮游植物的下行效应。共检出浮游生物42种。其中,浮游植物33种,浮游动物9种。浮游植物生物量高达288.2 mg.L-1,优势种为蛋白核小球藻(Chlorella pyrenoidesa)。叶绿素a含量为5.89~325.44μg.L-1。各池在第2次施肥后5~6天,叶绿素a含量达到高值,之后开始下降,8~9 d后恢复到原来水平。初级生产力均值为4.40 g(O2).m-2.d-1,呈低-高-低的变化,极值为1.25 g(O2).m-2.d-1和10.92 g(O2).m-2.d-1。以施N 2.0 mg.L-1、P 0.3 mg.L-1的4#池高峰期维持最长,施肥量的不同对浮游植物的生物量、种类数和种类组成影响较大。在北方地区的多盐水池塘,施氮磷混合肥能有效促进小球藻等藻类增长,达到定向培育的目的。 相似文献
3.
养殖水域蓝藻的发生与消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几十年来,由于城市和工业的迅速发展以及农业上广泛施用化肥,大量污水排入水体中,使很多水体富营养化。最近几年,随着养殖技术的不断发展,养殖水域中的有机质含量逐步增加造成养殖环境的急剧恶化,水中的有害藻类含量逐步增多,在富营养化水体中,浮游植物群落发生了以甲藻和硅藻为主转变为以绿藻和蓝藻为主的变化。由于蓝藻的大量增殖,常在水表聚合成数厘米厚的一层蓝绿色的藻浆,这就是所谓的“蓝藻水花”(Warerbloom)。 相似文献
4.
根据2007年4月、2008年5月、2009年5月在大亚湾杨梅坑人工鱼礁海域进行的3个春季航次生态、环境综合调查资料,研究了投礁前后杨梅坑海域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特征及其年际变动。结果表明,杨梅坑海域共鉴定出浮游植物151种,以硅藻种类最多;调查期间浮游植物种类组成变化不大,但优势种的年际更替明显;丰度呈上升趋势。K优势度曲线的群落多样性分析表明,群落多样性由高到低依次为2008年5月〉2007年4月〉2009年5月,前后3次调查群落多样性差异较大。聚类(cluster)及多维尺度分析(multidimensionalscaling,MDS)显示,3次调查中杨梅坑海域东部、中部、西部的站位倾向于分别聚类在一起,研究的区域可能受海流影响较大;礁区与对照区的差异不明显。冗余分析(redundancyanalysis,RDA)表明,水温和水深、盐度、总悬浮物是影响该海域浮游植物栖息密度及空间分布的主要环境因子。 相似文献
5.
为探究三峡库区汉丰湖入湖支流河岸带植物分布格局及其环境特征,2013年6月在4条主要入湖支流——南河、桃溪河、头道河和东河设置12个站点,从纵向分布格局(沿河岸带上游至下游)和侧向分布格局(沿水面到高地)开展调查。结果显示,共采集到维管束植物69科、155属、171种;其中禾本科、菊科和蔷薇科种类数较多,分别为19种、16种和9种,占总种数的11.1%、9.4%和5.3%,生活型以草本为主(68.4%),其次为灌木(12.9%);草本植物鲜重、盖度和高度均值依次为(1 951.6±3 076.2)g/m2、(79.9±34.7)%和(34.2±18.3)cm;重要值较大的植物主要有枫杨(Pterocarya stenoptera)、牛筋草(Eleusine indica)和金发草(Pogonatherum paniceum)。河岸带土壤容重、p H值、有机质、碱解氮、有效磷、有效钾的含量均值依次为(1.32±0.19)g/cm3、(7.91±0.38)、(18.22±21.45)g/kg、(60.58±68.67)mg/kg、(6.51±5.21)mg/kg和(59.42±34.33)mg/kg。典范对应分析(CCA)表明,影响河岸带植物重要值的环境因子主要是高程和土壤有机质。 相似文献
6.
浮游植物在水体中是鱼类和其他经济动物的直接或间接的饵料基础,是水域初级生产者,又是水体中重要的生物环节,也是水中溶解氧的主要来源。在决定水 相似文献
7.
本文依据2009年罗源湾9个站位春、夏、秋、冬4个季度月浮游植物调查资料,结合环境参数对浮游植物的种类组成和群落结构进行多元分析,探讨浮游植物的群落结构和环境的影响因子。4个航次共鉴定浮游植物5门75属250种,其中,硅藻种类数占总种数的85%。四个航次浮游植物种类数比较显示:8月〉11月〉5月〉5月,丰度比较:8月〉5月〉11月〉3月。相关性分析表明,影响浮游植物分布的最主要环席因子为磷酸盐. 相似文献
8.
随着养殖技术的不断发展,池塘养殖密度在不断地增大,对水体的投入也在增加,当水体超过负载能力时,易造成水体富营养化和水体环境恶化,在富营养化水体中,浮游植物群落发生了以甲藻和硅藻 相似文献
9.
探明河流相对水位与岸边带植物群落分布关系,为黑水河作为支流生境替代河流的后期管理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于2019年12月和2020年7月分别对金沙江一级支流黑水河下游进行植物调查,共设置6个点位108个植物样方,统计分析其植物群落组成、结构以及优势种,结合水文情势分析植物分布和相对水位关系。结果表明,黑水河下游岸边带共有21科45属50种植物,种类组成上以菊科为主,生活型上以多年生草本植物为主,乔木和灌木相对较少。在相对水位0.55~1.25 m分布的岸边带植物主要为一年生草本鬼针草(Bidens?pilosa)和水蓼(Polygonum?hydropiper),多年生草本芦苇(Phragmites?australis)、白茅(Imperata?cylindrica)和灌木蓖麻(Ricinus?communis)多分布在相对水位1.25~1.80 m的位置,多年生乔木银合欢(Leucaena?leucocephala)则占据相对水位1.80 m以上的生存空间。新生裸露岸边带在水位变化作用下,先锋入侵物种鬼针草被禾本科白茅和芦苇取代,灌木类杭子梢属成为灌木优势物种,合欢属成为乔木类优势物种,分布呈阶梯式,沿河床至高地依次为裸露滩地、草本和灌木优势种以及乔木优势种。本研究为河流岸边带生态系统管理和修复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
基于防洪、安全、生态等方面的考虑,长江中下游航道整治工程中大多数采用生态护坡结构,达到了稳定航道兼顾生态保护的目的,但工程运行后期的坡面植被并没有呈现出预想状态。为探究施工后的坡面植被分布特征及其成因,于2019年5月(洪水来临前)和10月(洪水淹没后)开展了2次系统调查,设置9个生态护坡样地,每个样地内按坡面高程划分3个高程区域(护坡下缘、中间高程、护坡上缘)。结果表明,坡面植被多呈斑块化,尤其是生态护坡下缘区域。共调查到维管束植物77种,其中禾本科、菊科、豆科植物种类数较多。植物群落以草本植物为主,一年生草本植物和多年生草本植物种类数相近,分别为35种和32种。不同高程区域,生态护坡植被种类差异明显,生态护坡下缘区域,以双穗雀稗、蒌蒿、水蓼等为主,生态护坡上缘区域以芦苇、狗牙根、牛鞭草等为主。洪水淹没前后植物优势度发生了很大变化。洪水淹没后,低高程区域植被覆盖度下降明显,很多样地优势种尤其是一年生草本植物优势度下降或消失。生态护坡工程是否成功,如何筛选植物和滞留土壤是关键。建议优先选用狗牙根、牛鞭草、双穗雀稗和芦苇等既耐水淹且根系发达的植物。与生态护坡砖型护坡相比,钢丝网格型护坡缝隙复杂、数量多、微生境复杂度更高。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