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71篇 |
国内免费 | 16篇 |
完全免费 | 47篇 |
专业分类
水产渔业 | 234篇 |
出版年
2021年 | 4篇 |
2020年 | 4篇 |
2019年 | 2篇 |
2018年 | 4篇 |
2017年 | 10篇 |
2016年 | 14篇 |
2015年 | 13篇 |
2014年 | 7篇 |
2013年 | 7篇 |
2012年 | 13篇 |
2011年 | 18篇 |
2010年 | 6篇 |
2009年 | 14篇 |
2008年 | 9篇 |
2007年 | 12篇 |
2006年 | 3篇 |
2005年 | 8篇 |
2004年 | 9篇 |
2003年 | 2篇 |
2001年 | 5篇 |
2000年 | 1篇 |
1999年 | 2篇 |
1997年 | 1篇 |
1996年 | 3篇 |
1995年 | 3篇 |
1994年 | 5篇 |
1993年 | 3篇 |
1992年 | 4篇 |
1991年 | 1篇 |
1990年 | 8篇 |
1989年 | 2篇 |
1988年 | 8篇 |
1987年 | 2篇 |
1986年 | 2篇 |
1985年 | 4篇 |
1984年 | 3篇 |
1983年 | 2篇 |
1982年 | 2篇 |
1981年 | 2篇 |
1980年 | 5篇 |
1979年 | 1篇 |
1978年 | 1篇 |
1977年 | 2篇 |
1974年 | 1篇 |
1973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23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在长江的南通及安庆江段捕捞刀鲚样本,对样本进行各种常规生物学数据的测量,并对解剖标本的性腺用Bouin氏液进行固定保存后,将性腺制作成组织切片,通过切片观察,了解洄游至南通及安庆江段的刀鲚性腺发育的状况。切片观察表明,刀鲚自当年2-3月洄游入长江后,不断溯江而上,在南通江段性腺发育处在II-III期,历经3-4个月洄游到达安庆江段,其性腺由入江时的Ⅱ-Ⅲ期,逐渐发育到Ⅳ-Ⅴ期。切片观察还表明,在不同洄游群体中,不同个体的卵巢发育程度不一致,有些发育的较快,有些稍慢,但对于雄性个体来说,洄游到安庆江段后,90%以上已达到成熟阶段。此外,文中还对发育中的卵细胞形态结构进行了详细描叙。 相似文献
2.
应用组织学方法对浙南池塘养殖的文蛤的性腺发育、生殖周期和肥满度进行了周年变化的研究。结果表明,文蛤的性腺发育具有典型双壳贝类特征,性腺发育过程可分为增殖期、生长期、成熟期、排放期、休止期5个时期,并对上述5期的宏观肉眼观察特征及微观切片观察特征进行了描述。浙南池塘养殖的文蛤性腺发育过程以1年为1个周期,成熟排放期在5月下旬至8月中旬,水温21.8~31.0℃,繁殖盛期为6月下旬至7月下旬,水温为25.0~30.0℃。月平均肥满度最高为6月份的8.84%,最低为1月份的3.21%。论文还讨论了1龄文蛤性腺发育、文蛤性腺成熟和排放与积温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青海湖裸鲤繁殖生物学研究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通过常规生物学测定、组织切片等手段,较详细的研究了青海湖裸鲤的繁殖生物学。卵母细胞从第3时相发育到第4时相基本同步,产后卵巢和精巢的组织学结构恢复到Ⅱ期。青海湖裸鲤为重复产卵类型,以Ⅳ期卵巢越冬,其卵巢1年只成熟1次,已达性成熟的个体并不是每年都进行繁殖活动。青海湖裸鲤性成熟迟、繁殖力低。每年5~7月,裸鲤洄游到沿湖各河流中繁殖,沙柳河、布哈河和黑马河3条河流为其主要产卵场。调查的繁殖群体总的性比(♂:♀)为1.66:1。总繁殖群体中,雄性个体最小体长130.0mm,体重28.0g,年龄4龄;雌性个体最小体长170.0mm,体重51.0g,年龄5龄。青海湖裸鲤性成熟群体的性体指标1年只有1个峰值,出现在繁殖盛期的6~7月。其平均成熟卵径为2.33mm,平均绝对繁殖力为4337.81粒,平均相对繁殖力为27.09粒/g。 相似文献
4.
采用常规石蜡切片,H.E染色研究了金钱鱼性腺发育及组织结构特征.结果显示,2+龄的金钱鱼性腺发育成熟.金钱鱼精巢为管型,可分为:精原细胞增殖期、精母细胞生长期、精母细胞成熟期、精子细胞变态期、精子成熟期等5个时期.从Ⅱ期精巢起,金钱鱼精巢的成熟系数(GSI)为0.2%~1.5%,精巢成熟系数在发育到精子细胞成熟期(Ⅴ期)达到峰值,肝重指数(HSI)在精子细胞变态期(Ⅳ期)达到峰值.金钱鱼卵巢的卵母细胞发育过程可分为5个时相,相对应的卵巢发育亦分为5个时期.从Ⅱ期卵巢起,金钱鱼卵巢的成熟系数为1.2%~14.9%,在发育到Ⅴ期时达到峰值,HSI在Ⅳ期达到峰值.Ⅱ时相卵母细胞出现卵黄核和滤泡膜.Ⅲ时相卵母细胞中开始出现油滴,卵黄颗粒.Ⅳ时相卵母细胞中卵黄颗粒与油滴的数量迅速增多.Ⅴ时相卵母细胞中卵黄颗粒融合成片,在卵母细胞中卵黄颗粒与油球之间在数量上没有明显的差异.根据切片观察,Ⅴ期卵巢中,除了Ⅴ时相卵母细胞外,还有一定数量的Ⅱ、Ⅲ和Ⅳ时相卵母细胞,卵母细胞发育呈现非同步型.并且发现在多数产完卵后的卵巢中,除空的滤泡外亦存在一定数量的Ⅱ、Ⅲ和Ⅳ期卵母细胞,因此推测,金钱鱼的产卵类型为分批非同步产卵类型. 相似文献
5.
瓦氏黄颡鱼血清蛋白磷与性腺发育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初步研究了瓦氏黄颡鱼在性腺发育的不同时期血清蛋白磷、性腺成熟系数的变化规律;从性腺发育的形态学和生理学的角度研究了其繁殖季节营养物质的积累过程。试验结果表明:(1)瓦氏黄颡鱼血清蛋白磷(SPP)含量在第Ⅳ期末达到最大值(55 255±12 760)μg mL,产卵后,SPP含量迅速回到产卵前第Ⅲ时期的水平;(2)随着性腺的发育,成熟系数从Ⅱ期、Ⅲ期的0%~5%迅速上升到产卵前的17 5%~20%(Ⅳ末期),血清中SPP的含量始终维持在52 950~59 750μg mL,此时期主要是卵黄蛋白积累的过程。 相似文献
6.
中华绒螯蟹、日本绒螯蟹及其杂交种性腺发育和生化组成的比较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研究了中华绒螯蟹( Eriocheir sinensis)、日本绒螯蟹( E.japonica)及其杂交种成蟹性腺指数、肝胰腺指数、出肉率、总可食率及其常规生化成分,结果显示:(1)中华绒螯蟹的精巢指数显著高于其它两种群蟹,但其肝胰腺指数、出肉率和总可食率均无显著差异;中华绒螯蟹的卵巢指数也显著高于日本绒螯蟹和杂交蟹,而杂交蟹的肝胰腺指数显著高于其它两种群蟹。(2)中华绒螯蟹、日本绒螯蟹和杂交种精巢中水分、蛋白和脂肪含量分别最低,日本绒螯蟹精巢中碳水化合物含量最高;杂交种肝胰腺蛋白、脂肪和碳水化合物含量均最高,日本绒螯蟹肌肉中脂肪含量显著低于其它两种群。(3)日本绒螯蟹卵巢水分含量显著高于其它两种群蟹,蛋白、脂肪和碳水化合物含量显著低于其它两种群;日本绒螯蟹肝胰腺的水分和蛋白含量最高,但脂肪含量最低,杂交种肝胰腺中脂肪含量最高、水分含量最低;日本绒螯蟹肌肉中的水分含量最高,其它生化成分含量最低;中华绒螯蟹肌肉的水分含量最低,其它生化成分含量最高。整体上,中华绒螯蟹具有早熟特性,不同种群绒螯蟹性腺中的主要生化成分含量可能与其发育阶段有关,杂交蟹肝胰腺中脂肪含量较高,日本绒螯蟹肌肉中脂肪含量较低。 相似文献
7.
采用养殖实验和生化分析方法,在相似的池塘条件下将辽河、黄河和长江种群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扣蟹养殖至成蟹,比较了三群体雄体成蟹的性腺指数、肝胰腺指数、出肉率、总可食率和肥满度,进一步测定和比较了可食组织中的常规生化成分、脂肪酸及氨基酸,旨在评价三种群雄体成蟹的营养品质和可食率.研究结果显示:(1)黄河种群中华绒螯蟹的性腺指数略高于其他两种群蟹,长江种群中华绒螯蟹的肝胰腺指数、出肉率、总可食率和肥满度最高,但均无显著差异(P>0.05).(2)辽河种群性腺中蛋白质含量显著高于其他两种群(P<0.05),三群体性腺中水分、脂肪和灰分含量差异不显著(P>0.05);长江种群肝胰腺的水分含量最低,但其蛋白质、脂肪和灰分含量高于其他两种群;黄河种群肌肉中脂肪含量显著低于辽河种群的含量,而其灰分含量显著高于黄河种群(P<0.05),水分和蛋白质含量无显著差异(P>0.05).(3)三种群性腺中主要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含量相近,长江种群性腺中ΣPUFA、Σn6PUFA和总高度不饱和脂肪酸(ΣHUFA)含量最高;三种群肝胰腺中各PUFA、ΣPUFA和ΣHUFA含量无显著差异(P>0.05);三种群肌肉中C18:3n3(LNA)和C20:5n3(EPA)的含量存在显著差异,且黄河种群的这两种脂肪酸含量都显著高于辽河种群(P<0.05).(4)辽河种群性腺中的蛋氨酸和半胱氨酸含量显著高于其他两种群(P<0.05),且辽河种群的总必需氨基酸(EAA)、总非必需氨基酸(NEAA)和总氨基酸(TAA)含量高于黄河和长江种群;长江种群雄体肌肉中的EAA、总EAA、总NEAA、TAA含量最高.(5)辽河种群性腺中存在3种限制性氨基酸(赖氨酸、缬氨酸和色氨酸),且其平均必需氨基酸分(EAAS)最低;三种群肌肉中均无限制性氨基酸,辽河水系EAAS仍然最低.综上,不同种群中华绒螯蟹性腺发育和营养成分具有一定的差异,这可能与其发育阶段和遗传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8.
鮸鱼性腺发育人为调控技术研究 总被引:4,自引:4,他引:2
根据鮸鱼自然繁殖习性,模拟其自然繁殖生境,采用调控水温、光照,并结合注射生物激素,对舟山近海鮸鱼的性腺发育进行人为调控。试验结果表明:通过调控水温、光照周期和注射外源激素能使鮸鱼由原来在9~10月份产卵提前到6月份产卵;而仅调控水温只能提前至8月份产卵;仅调控光照或仅在春季注射激素,不会使鮸鱼提前产卵。经调控后6月份产出的卵其受精率、孵化率和畸形率与9~10月份相比差异不显著。同时对调控方法和对不同年龄亲鱼的调控结果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9.
于2012年5月至2013年11月,对池养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全程投喂配合饲料,观测扣蟹和成蟹阶段的生长规律、成活率、早熟率、性腺发育速度、产量、规格分布和饲料系数等。结果表明:(1)扣蟹阶段雌雄生长差异不显著(P>0.05),增重率(WG)和特定增长率(SGR)为先上升后下降,整个扣蟹培育阶段的平均SGR为1.9%/d左右;平均成活率和早熟率分别为10.0%和4.9%,雌体的早熟率显著高于雄体(P<0.05);一龄早熟蟹和正常扣蟹的平均体重分别为19.8 g和7.5 g左右,一龄早熟蟹和正常扣蟹的平均产量分别为229 kg/hm2和2433 kg/hm2;扣蟹培育阶段饲料投喂主要发生在7—10月,占全部饲料用量的80%以上,饲料投喂量与扣蟹体重及池塘水温具有一定的关系,扣蟹阶段饲料系数(FCR)为2.15。(2)成蟹养殖过程中,自6月份起雄体体重大于雌体,整个养殖阶段雄体的SGR显著高于雌体(P<0.05);雌雄成蟹最终平均体重分别为126.1 g和181.1 g,雌、雄及总体成活率分别为61.30%、53.47%和58.4%,产量分别为412.20 kg/hm2、536.10 kg/hm2和950 kg/hm2;成蟹养殖的饲料消耗主要发生在7—10月,其中育肥前期(9—11月)的饲料用量占50%左右,整个成蟹养殖阶段的FCR为2.63。(3)池养成蟹的生殖蜕壳主要发生在8—9月,雌体比雄体早20 d左右;雌体的性腺发育主要发生在生殖蜕壳后的9—10月,雄体的性腺发育时间跨度较长,生殖蜕壳前性腺指数已达0.8%左右;雌雄成蟹性腺发育期间肝胰腺指数均呈下降趋势。综上,全程投喂配合饲料能保证池养中华绒螯蟹的正常生长发育,可大规模推广应用于中华绒螯蟹养殖产业。 相似文献
10.
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采用染色体操作技术人工诱导多倍体在鱼类遗传育种领域已得到广泛的应用。国内外已先后在三棘刺鱼[1]、鲤[2]、水晶彩鲫[3]等30多种鱼类成功获得三倍体。在理论上,由于三倍体性腺发育受阻,其用于性腺发育的能量可全部用于生长。因此鱼类育种学家期望通过诱导三倍体,使经济鱼类生长更快,经济效益更高。但历经30余年的研究,诸家看法仍未统一。一些学者认为三倍体鱼比二倍体生长快[4,5],另一些学者则认为三倍体鱼并不比二倍体生长快[6,7]还有一些学者的研究表明三倍体鱼在性成熟以后比二倍体生长稍快[8,9]。对于三倍体…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