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17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2.
复合微生物制剂改善池塘水环境效果试验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养殖池使用复合微生物制剂后,通过连续测定方法,重点了解水中pH值、氨氮、亚硝酸盐等的变化,从而确定复合微生物制剂的改善池塘水环境效果。结果是:使用复合微生物制剂后,提高水体中的溶氧量40% ̄80%,平缓pH波动,降低水中氨氮含量,加快了水中氨转化量,减少了氨的毒害作用,使水体中COD降低了35% ̄40%,浮游植物种群结构发生了良性变化,种群数增加了20%,而部分藻类总数下降40% ̄80%,优化了水体中浮游植物的种群结构,抑制了水体中藻类的过度繁殖。 相似文献
3.
4.
生物修复技术在水产养殖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生物修复技术是一项环境改善技术,具有操作简单、成本低、无二次污染的特点。文章阐述了生物修复技术的概念,简要介绍了生物修复技术在水产养殖中的应用,指出了该项技术尚存在的不足之处并提出了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5.
光合细菌和复合微生物制剂在西施舌幼虫培育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研究了不换水、添加以光合细菌和芽胞杆菌属为主的复合微生物制剂于水中对西施舌(Coelomactraan tiquata)育苗的影响。以幼虫培育密度为0.5,1ind·mL-1,分2大试验组进行不换水而添加不同浓度光合细菌和复合微生物制剂的试验,结果表明:这2大组中都是添加光合细菌40μL·L-1、微生物制剂2μg·L-1的小组,其幼虫生长最快;幼虫密度为0.5ind·mL-1的试验组,8d内换水与不换水,添加与不添加复合微生物,对于幼虫成活率影响不大,而幼虫密度为1ind·mL-1的试验组必需添加一定量的微生物(光合细菌40μL·L-1、微生物制剂2μg·L-1)才可达到与换水对照组同样高的成活率。 相似文献
6.
几种有益微生物及其对水质的改良作用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长期使用抗生素和其他化学药物防治养殖病害已引发了一系列环境和社会问题。近年来,人们开始尝试在养殖水体中施用有益微生物制剂来改善养殖生态环境,提高养殖动物的免疫力,抑制病原微生物,从而减少疾病的发生。微生物制剂是由一些对人类和养殖对象无致病危害并能改良水质状况,能抑制水产病害的有益微生物制成。 相似文献
7.
复合微生物制剂对养鳖池水质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近年来,随着我国养鳖业的迅猛发展.集约化的封闭式控温养殖日趋普及,大大缩短了鳖的养成期.但由于养鳖是采取高密度放养,高投饵,单种类.封闭式的管理方式。每天向水中排入较多的残饵和代谢产物,这些物质不能及时被降解吸收.逐渐积累于池内,使水中的有机物和有害物质严重超标。因此. 相似文献
8.
微生物制剂与水生植物对养殖水质的协同净化作用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水源水经曝气沉淀净化初步处理后进入净化池,通过机械增氧,同时增加微生态制剂与水生植物种植综合净化处理,处理后的水质达到淡水养殖水质标准:pH7.2~8.5,溶解氧5.0mg/L,磷酸盐0.06mg/L,非离子氨0.018mg/L,亚硝酸盐氮0.008mg/L,CODMn7.5mg/L,总大肠菌群4960个/L。养殖结果:试验池翘嘴红鲌、花白鲢、丁鱼岁平均单产749kg,饲料系数1.32;对照池单产617kg,饲料系数1.55。 相似文献
9.
10.
通过双层平板法以不同细菌为宿主测定了八个厂家蛭弧菌类生物制剂的噬斑含量及噬斑分离物的宿主裂解范围;以三对靶向不同类群蛭弧菌类生物的特异引物对各产品及其噬斑分离物进行了PCR检测;对两株代表性蛭弧菌分离物的16S rRNA基因进行了测序,并通过构建蛭弧菌科进化树分析了它们的系统地位。结果表明被检测的绝大多数蛭弧菌类生物制剂质量不合格,仅两个样品被蛭弧菌科特异引物检测为阳性,被双层平板法证实有噬斑出现。其中一个样品JSF中存在两种形态和宿主范围不同的噬斑分离物,且不同宿主菌计数结果存在明显差异。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表明这两种噬斑分离物JSF1和JSF2,分别属于蛭弧菌科的噬菌蛭弧菌(类群1)和未定种的类群5。但另一样品的噬斑分离物则被证实为非蛭弧菌类生物。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