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31篇 |
国内免费 | 8篇 |
完全免费 | 49篇 |
专业分类
水产渔业 | 188篇 |
出版年
2021年 | 1篇 |
2020年 | 5篇 |
2019年 | 1篇 |
2018年 | 5篇 |
2017年 | 11篇 |
2016年 | 12篇 |
2015年 | 12篇 |
2014年 | 9篇 |
2013年 | 8篇 |
2012年 | 19篇 |
2011年 | 18篇 |
2010年 | 21篇 |
2009年 | 8篇 |
2008年 | 9篇 |
2007年 | 10篇 |
2006年 | 6篇 |
2005年 | 3篇 |
2004年 | 1篇 |
1996年 | 1篇 |
1995年 | 4篇 |
1994年 | 1篇 |
1993年 | 5篇 |
1992年 | 1篇 |
1991年 | 2篇 |
1990年 | 3篇 |
1988年 | 2篇 |
1987年 | 2篇 |
1986年 | 1篇 |
1985年 | 1篇 |
1984年 | 2篇 |
1983年 | 2篇 |
1982年 | 1篇 |
1974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8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长江江苏段底栖动物群落结构现状及其水质的初步评价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3
通过2004年9月、12月和2005年3月3次对长江江苏段底栖动物的定量调查及平时的定性补充调查,结果共发现底栖动物58种,其中环节动物门12种、软体动物门16种、节肢动物门30种;平均密度为95.03 ind/m2,不同水期密度分别为丰水期115.74 ind/m2、平水期127.07 ind/m2、枯水期42.27 ind/m2;主要优势种为中华颤蚓、钉螺、日本沙蚕、河蚬和苏氏尾鳃蚓;Shannon-W iener生物多样性指数为3.281,平均水质综合评定为轻度污染。 相似文献
2.
长江口九段沙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季节分布特征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2005年4月(春季)、7月(夏季)、10月(秋季)和2006年1月(冬季).对长江口九段沙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进行了定性和定量调查.共采集到大型底栖动物73种,平均丰度442.94 ind·m-2,生物量40.78 g·m-2.与历史资料比对,大型底栖动物的种数显著增加,新记录31种,曾经有过报道但未采集到标本的有3种;大型底栖动物的丰度变化不大,生物量有明显增加,多样性指数增大.大型底栖动物的丰度、生物量、多样性指数和相对重要性指数随季节的不同而有所变化,其中丰度和生物量以秋季最高,夏季次之,春季和冬季较低;多样性指数冬季最高,夏季次之,春季和秋季较低.优势种为谭氏泥蟹、梨形环棱螺、绯拟沼螺、琵琶拟沼螺、河蚬、焦河篮蛤、中国绿螂和丝异蚓虫;相对重要性指数值较高的有无齿相手蟹、天津厚蟹、谭氏泥蟹、中华拟蟹守螺、堇拟沼螺、绯拟沼螺、琵琶拟沼螺、梨形环棱螺、中国绿螂、焦河篮蛤、河蚬和丝异蚓虫.大型底栖动物的分布主要受水温、水文和工程的影响,此外,工程建设和互花米草扩散对其也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利用1984-1985年4个航次、1987年2个航次和2004年4个航次在南海北部大亚湾海域开展的大型底栖动物调查结果,对不同时段大型底栖动物的种类组成、群落相似性、丰富度、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显示,在大亚湾海域大型底栖动物种类组成和物种多样性方面,表现为:(1)种类数下降,丰富度大幅降低,群落趋向简单化:1987年大型底栖动物的站均出现种数为50.6种/站,最高可达100种/站。而2004年站均出现种数仅为7.6种/站,最高仅为14种/站。(2)种类更替明显,在过去的20年间,几乎完成了整个群落的演替;1984-1985年,大型底栖动物出现98种,软体动物31种,节肢动物30种,棘皮动物21种,环节动物12种。2004年,共出现大型底栖动物79种,软体动物32种,节肢动物17种,棘皮动物8种,环节动物18种。1984年和2004年大型底栖动物的种类相似性仅有25.5%,其中环节动物的改变最为显著,20年前后的种类相似性仅为8.1%。(3)物种多样性水平大幅下降。虽然大亚湾海域大型底栖动物多样性平面分布趋势未发生较大改变,种类的均匀度略有增加,但多样性指数由1988年的3.38降至2004年的2.08,丰富度由4.46降至1.17。以上结果表明,大亚湾生态环境的改变已经对底栖动物群落产生了显著的影响。[中国水产科学,2008,15(2):252-259] 相似文献
4.
2006年春、夏、秋3个季节对镜泊湖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特征和生物多样性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表明,镜泊湖大型底栖动物主要隶属于3门、9科、26种.其中水栖寡毛类2科、8属、11种,为绝对优势类群,其密度呈现季节性差异,在春季最高(951.45个/m2),夏季最低(706.40个/m2);其次,优势类群为水生昆虫,夏季密度最高(840.26个/m2),秋季最低(319.47个/m2).霍甫水丝蚓(Limnodrilus hoffmeisteri)和前突摇蚊(Proeladius sp.)幼虫等耐污种为底栖动物的优势种,同时也是镜泊湖水体污染的指示生物.底栖动物群落的Shannon-Wiener指数(H')和Pielou均匀度指数(J)都表现为春季最大,夏季次之,秋季最小;Margalef物种丰富度指数(d)在各季节差异不大;Simpson优势度指数(D)和BI指数都表现为秋季最大,夏季次之,春季最小.采用Shannon-Wiener指数和BI指数对该水体污染状况进行了评价,该湖区水质污染程度为轻度一中度污染状态. 相似文献
5.
三都澳大型底栖动物次级生产力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了解中国海沿岸典型密集养殖区——三都澳水域大型底栖动物次级生产力水平和时空分布特点,于2009年5月至2010年2月共9个航次在三都澳20个观测站采集底栖动物定量样品,利用Brey经验公式对大型底栖动物次级生产力和P/B值进行研究计算。结果表明,该海域大型底栖动物年平均栖息密度为121.52 ind.m-2,年平均生物量[以去灰干重(AFDW)计]为1.26 g(AFDW).m-2,年平均次级生产力为1.67 g(AFDW).m-2.a-1,P/B值为1.42。三都澳大型底栖动物次级生产力空间分布呈现出湾口区较高、湾内部高值区镶嵌分布的特征。相关分析表明,不同环境因子间,次级生产力与水深之间相关性较强,其次为底层溶解氧,与表层水体温度之间相关性最差。同我国其它近海港湾相关研究结果比较显示,三都澳密集养殖区大型底栖动物年平均生物量和次级生产力水平较低,但年平均栖息密度较高。这些特征应和三都澳水域内密集水产养殖活动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6.
利用2008年4个航次在南海北部大亚湾海域开展的124个站次海洋生物调查资料,对大型底栖动物种类组成、优势种和特征种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大亚湾大型底栖动物群落季变化显著、种类更替明显.2008年共采获大型底栖动物104科279种(类),各季种类平均更替率高达63%.(2)优势种组成较为稳定,单一种的优势地位显著.粗帝汶蛤(Timoclea scabra)为大亚湾大型底栖动物第一优势种,周年均保持极高的优势地位.除粗帝汶蛤外还有毛头梨体星虫(Apionsoma trichocephala)、脑纽虫(Cerebratulina sp.)、独毛虫(Tharyx sp.)和中蚓虫(Mediomastus sp.)为大亚湾周年优势种,优势种组成较为稳定.(3)大亚湾大型底栖动物以多毛类为特征种类.多毛类在大亚湾海域大型底栖动物群落中具有重要作用,其代表和反映了整个群落的特征.(4)大型底栖动物种类组成情况反了大亚湾海域环境状况.大亚湾大型底栖动物种类组成更替明显、特征种节变化大,反映出大亚湾海域环境季节变化明显,尤其是春、夏和秋3季,秋、冬季较为稳定.优势种组成的年际变化表明,大亚湾海域生态环境发生了较大程度的变化.此外,多毛类在底栖动物群落中地位的突显,也反映出大亚湾海域营养水平的变化.对比历史资料分析,结论认为,大亚湾大型底栖生物种类数远低于历史水平,群落简单趋势仍较为明显.虽然因采样区域和样品分选工具的差异,2008年种类远多于2004年调查结果,但仍低于1987年的473种.此外,1987年底栖动物的站均出现种数为50.6种/站,最高可达100种/站.2008年站均出现种数为15.0种/站,最高种数为38种/站,依然远低于历史水平.本研究旨在为系统开展大亚湾受损生态系统的恢复提供更为全面、丰富、准确的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7.
松花江哈尔滨段春季底栖动物群落结构研究及水质评价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2008年春季,对松花江哈尔滨市段底柄动物进行了较系统的调查研究.结果表明:松花江哈尔滨市段底栖动物共51种,其中水生昆虫34种,占总种数的66%;软体动物10种,占20%;环节动物6种,占12%;甲壳动物1种,占2%.密度和生物量在各采样断面有较大差异,密度的变化范围为48~6248ind/m2,平均值2014ind/m2;生物量的变化范围为0.32~1546g/m2,平均值347.82g/m2.聚类分析(Cluster Analysis)表明,松花江哈尔滨市段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差异明显,组内相似性高,组间差异大,多维标度分析(MSD)结果支持了聚类分析结果.同时,利用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Margalef丰富度指数等5个指数对松花江哈尔滨市段水质进行综合评价,评价结果表明松花江哈尔滨市段水质处于中度污染状态. 相似文献
8.
9.
三都澳大型底栖动物种类组成特点 总被引:2,自引:2,他引:1
根据2009年5月至2010年2月期间共9个航次在三都澳水域采集的底泥样品,分析三都澳大型底栖动物种类组成特点及其与养殖活动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三都澳水域底泥样品中共出现大型底栖动物119种,其中多毛类动物种类数量优势明显,达65种,占总种类数54.62%;甲壳动物和软体动物也是此水域常见类群,种类数分别为21种(占17.65%)和16种(占13.45%),其它类群种类数量较少。季节变化呈现出春冬两季种类数量多于夏秋两季的特点。空间分布具有湾口区种类数量较多,且年内波动较小特点。不同航次样品中大型底栖动物优势种类分别为太平洋稚齿虫(Prionospio pacifica)、棘刺锚参(Protankyra bidentata)、蛇杂毛虫(Poecilochaetus serpens)、细丝鳃虫(Cirratulus filiformis)、不倒翁虫(Sternaspis scutata)、异足索沙蚕(Lumbrineris heteropoda)、寡鳃齿吻沙蚕(Nephtys oligobranchia)、太平洋单蛰虫(Lysilla pacifica)、梳鳃虫(Terebellide stroemii)、扁蛰虫(Lomia medusa)、光亮倍棘蛇尾(Amphioplus lucidus)、角蛤(Angulus lanceolatus)、双鳃内卷齿蚕(Aglaophamus dibranchis)、纽虫(Numetinea sp.)、后稚虫(Laonice cirrata),其中以角蛤和细丝鳃虫优势度最为明显,最大值分别为0.113(2009年8月航次)和0.066(2010年2月航次);不倒翁虫是最为常见优势种,在5个航次样品中均占优势。其它不同季节优势种差异明显。春冬季优势种类较多,而夏秋季优势种类则较少。研究结果显示,三都澳养殖活动对大型底栖动物群落已产生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0.
2011年7月(丰水期)、10月(平水期)和2012年4月(枯水期)对汉江中下游段底栖动物进行调查。共采集到底栖动物57种,隶属4门7纲15目31科,其中水生昆虫31种、寡毛类3种、软体动物13种、其他类群10种。常见种为钩虾(Gammaridae sp)、长臂虾种1(Palaemonidae sp1)、匙指虾(Atyidae sp)、苏氏尾鳃蚓(Branchiura sowerbyi)、梨形环棱螺(Bellamya purificata)、方格短沟蜷(Semisulcospira cancellata)和椭圆萝卜螺(Radix swinhoei)。检出物种数排序为枯水期>丰水期>平水期,中游段检出的物种数(50种)明显多于下游段(22种),中下游出现频率均大于30%的物种有方格短沟蜷、椭圆萝卜螺和长臂虾种1。汉江中、下游的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差异不显著(P=0.1423),方格短沟蜷、长臂虾种1、梨形环棱螺、多足摇蚊、钩虾和匙指虾对中下游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差异的贡献率均超过5%,累计贡献率达57.55%。底栖动物群落结构组成上枯水期和丰水期(P=0.0961)、枯水期和平水期(P=0.1261)差异均不显著,丰水期和平水期差异达到显著水平(P=0.002)。钩虾和方格短沟蜷对枯水期和丰水期之间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差异的贡献率超过10%,长臂虾种1、方格短沟蜷和栉水虱对枯水期和平水期以及丰水期和平水期之间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差异的贡献率均超过11%。底栖动物平均密度枯水期199.71个/m2,丰水期168.45个/m2,平水期160.71个/m2;平均生物量平水期45.59g/m2,丰水期40.7981g/m2,枯水期37.0052g/m2。底栖动物的密度和生物量在各时期的差异均不显著(P>0.05),但在空间分布上中游(丹江口-皇庄)高于下游(皇庄以下)(P=0.0813)。Shannon-Wiener指数枯水期1.6121,丰水期1.5197,平水期0.7868,从中游往下,生物多样性逐渐降低。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