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通过分析20世纪50年代以来小黄鱼(Larimichthys polyactis)资源动态和生物学特征演变,阐述其生物学特征与种群数量的变动机理,揭示种群兴衰的关键因素,评估小黄鱼的渔业风险。结果显示,小黄鱼资源动态由上世纪50年代的丰盛期演变至80年代的衰退低谷期、转而又发展到90年代初期的恢复期乃至此后的稳定丰厚期;年龄结构由50年代的10龄以上缩短到80年代的1~5龄、并继续缩小至90年代以来的1~3龄,世代周期缩短;以1龄鱼为初届性成熟年龄比例由50年代的少量(5%)扩大到80年代的中等(40%)、进一步演变到21世纪初以来的大量(74%~100%);个体绝对繁殖力从60年代初至90年代初显著提高,90年代以来无显著变化;生长参数K随资源丰厚与衰退而相应地减缓与加速,具有可逆的表型特征。小黄鱼资源数量和生物学性状的变动机理表明过度捕捞可导致开发性鱼类种群衰退,但鱼类种群为抗御过度捕捞而诱导生命史特征演变,并在适宜的渔业管理措施下有望实现鱼类种群恢复;性成熟提前和繁殖力提高是种群恢复的关键因素,针对性成熟和繁殖力的演变进化程度已接近极限或达最大潜力,如不控制捕捞强度,小黄鱼渔业面临着崩溃的风险。 相似文献
2.
根据2008-2009年、2012年以及2013年采自雅鲁藏布江水系的956尾样本对双须叶须鱼(<i>Ptychobarbus </i><i>dipogon</i>)的年龄结构和生长特征进行研究.雌性渔获物体长范围为146~569 mm, 雄性渔获物体长范围为167~506 mm, 性别未辨渔获物体长范围为78~297 mm; 耳石上的年轮形成于每年的3-6月份; 估算的雌性群体年龄范围为3~24龄, 雄性群体年龄范围为3~13龄, 性别未辨群体年龄范围为2~6龄.体长(<i>L</i><sub>s</sub>)-体重(<i>W</i>)方程分别为: <i>W</i>=2.494× 10<sup>-5</sup><i>L</i><sub>s</sub><sup>2.877</sup>(雌性), <i>W</i>=2.790×10<sup>-5</sup><i>L</i><sub>s</sub><sup>2.856</sup>(雄性); 拟合出来的von Bertalanffy生长方程为: <i>L<sub>t</sub></i>=606.9[1-e<sup>-0.114(<i>t</i>+0.163)</sup>], <i>W<sub>t</sub></i>=2538.4[1-e<sup>-0.114(<i>t</i>+0.163)</sup>]<sup>2.88</sup>(雌鱼); <i>L<sub>t</sub></i>=496.3[1-e<sup>-0.162(<i>t</i>-0.018)</sup>], <i>W<sub>t</sub></i>=1391.1[1-e<sup>-0.162(<i>t</i>-0.018)</sup>]<sup>2.86</sup>(雄鱼).估算的雌鱼和雄鱼的拐点年龄分别为9.1龄和6.5龄, 对应的体长和体重分别为396.0 mm、743.6 g和322.5 mm、406.3 g.研究表明, 双须叶须鱼种群结构趋向低龄化, 可能受全球气候变化、生物入侵和过度捕捞等因素的影响.针对这些影响因素, 本研究提出了相应的渔业管理措施. 相似文献
3.
对2007年8~9月采集的164尾巢湖刀鲚(Coilia ectenes)的食物组成进行了初步分析,并结合历年巢湖鱼类渔获量统计情况,对其渔获量的变化规律进行了探讨。结果显示:巢湖刀鲚8月份主要摄食枝角类,个数组成比例为(73.28±10.00)%,其次是桡足类占(10.05±6.32)%;9月份刀鲚也以摄食枝角类为主,组成比例(46.18±13.58)%,其次为桡足类占(34.70±11.21)%。同时刀鲚食物中还发现少量微囊藻。刀鲚渔获量由1990年的3728 t上升至2007年的9540 t,平均占总渔获量的比例为(58.05±4.22)%;刀鲚绝大部分个体在80 mm以下,体重在2 g以下,生长年龄为0+和1+,代表巢湖刀鲚的主要群体。结果表明:刀鲚是巢湖鱼类的绝对优势种,但存在低龄化现象。 相似文献
4.
根据长江中的中华鲟亲鱼捕捞数据的年龄结构,推算不同年龄段中华鲟亲鱼进入长江参与繁殖的占比,首次将长江和海洋中的中华鲟同时纳入估算模型进行计算,构建了一套估算中华鲟资源量的新方法。稳态计算结果显示,在葛洲坝截流前,长江中每年有效补充量为1 882尾,长江和海洋中育龄(雌:13~34龄,雄:8~27龄)总资源量为32 260尾,其中雄鱼15 310尾,雌鱼16 950尾,每年在长江中参与繁殖的中华鲟新老股群之和(1 727尾)占总资源量的比例约5%。计算得出葛洲坝截流后长江中的中华鲟产卵繁殖容量仅为截流前的6.5%,1981年葛洲坝截留造成68%~80%的1980年老股群被阻隔在上游。结合葛洲坝截流后的捕捞数据推算了1981年后长江和海洋中的中华鲟资源量变迁过程。计算结果与捕捞数据反映的趋势一致,证明模型可靠有效。研究表明,葛洲坝截流后,随着捕捞量的减少,长江中的繁殖群体数量上升,1990年左右达到峰值(约2 200尾),随后迅速下降,2010年为170尾左右。葛洲坝截流后中华鲟产卵繁殖环境容量的大幅下降是近年来中华鲟资源量急剧下降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5.
在太湖,随着鱼类总渔获量的不断增加和鱼类种类的不断减少,湖鲚(Coilia ectenestaihuensis Yen et Lin),一种小型浮游动物食性鱼类已成为绝对优势种.根据1952-2004年的统计数据和2003-2005年对湖鲚年龄结构和食物组成的调查,研究了湖鲚快速增加的原因以及与环境间的相互关系.结果如下:(1)在1952到2004年期间,湖鲚渔获量从1952年的640.5 t、占总渔获量的15.8%上升到2004年的21 221 t、占63.8%.尤其是1994年后湖鲚渔获量以每年1280.5 t的速度增加;(2)湖鲚种群年龄结构低龄个体呈现不断增加趋势.1979和1980年0 个体仅占33%和34%,而2003和2004年0 个体分别上升到99.04%和99.08%;(3)0 湖鲚主要摄食浮游动物.按照个数组成比例计算,枝角类平均占89.77%±13.69%、桡足类占7.84%±11.53%、轮虫仅占2.39%±4.95%.分析认为:江湖阻隔、过度捕捞、富营养化不断加重等人类活动以及太湖特有的鱼类生态学特点是导致湖鲚渔获量不断增加、年龄结构发生变化的根本原因.随着湖鲚数量的快速增加,在湖鲚生长期间太湖浮游动物现存量呈现相应下降趋势,这可能使太湖浮游植物更易暴发. 相似文献
6.
2005年8月-2006年7月在东海采集发光鲷(Acropoma japonicum)样本共848尾,测定其渔业生物学参数,观察耳石的生长轮,分析性腺成熟系数(GSI)的变化,采用yon Bertalanffy、逻辑斯谛(Logistic)、Ricker生长模型分别拟合其生长方程,研究发光鲷年龄和生长特性.结果表明,东海发光鲷叉长范围在14~110 mm,平均叉长为54.16 mm;群体年龄组成由当龄鱼和1龄鱼构成,并以当龄鱼为主,占63.31%,当年冬季形成年轮;产卵高峰期为8月.8月为其新世代的起始月,9月为1月龄,依次类推.叉长(L)与体质量(W关系雌雄间无明显差异,其表达式为W=2.73×10-5L299(R2=0.937,P<0.001:);叉长与耳石轮径(r)关系雌雄间无明显差异,其表达式为L=8.10+25.3r(R2=0.850,P<0.001).生长方程拟合结果以Ricker指数生长模型效果最佳,东海发光鲷生长分为3个阶段,第1阶段:9-12月,为发光鲷世代发生后的快速增长期,生长方程为Wt=0.100×e1.26(t-1)(1q≤4,R2=0.834,P<0.001);第2阶段:12月-翌年4月,为发光鲷世代生长过程中的相对缓慢期和年轮形成期,生长方程为Wt=4.32×e0.14(t-4)(4<t≤8,R2=0.967,P<0.001);第3阶段:4-8月,为发光鲷世代的摄食高峰快速增长期,生长方程雌性为Wt=8.70×e0.189(t-8)(8<t≤12,R2=0.987,P<0.001),雄性为Wt=8.70×e0.17(t-8)(8<t≤12,R2=0.754,P<0.001).因此,用Ricker生长方程来表达东海发光鲷的生长规律更为科学. 相似文献
7.
为了摸清东、黄海日本鲭的资源量和渔业利用状况,以2007年5~12月在东海近海和黄海中南部海域渔获的日本鲭叉长的测定数据为基础材料,结合东、黄海区的渔业产量统计资料,应用体长结构实际种群分析法(VPA)估算了2007年东海西部日本鲭种群的资源量,并分析了该资源的结构和利用程度。结果表明,中国利用东海西部日本鲭种群的年龄结构以当年生幼鱼(31.87%)和1龄鱼(49.90%)为主,现存年平均资源尾数和资源量分别为3.68×109N和39.55×104t;该资源的利用程度处于中度偏低开发状态,最大持续产量(MSY)为24.08×104t,年渔获量已超过MSY,进一步开发利用的潜力不大;禁止利用当年生的幼鱼,能使资源处于更佳状态。通过分析该资源的渔业利用时间和年龄结构,认为年产量即使超过MSY,该资源群体仍能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 相似文献
8.
研究鱼类的年龄结构与生长特性可为评价天然水体野生资源的动态变化提供理论依据,鳞片是低龄鱼可靠的年龄鉴定材料;由于营养不足和水环境因素的影响,高龄鱼出现年轮被机体重吸收、鳞片生长明显慢于机体生长的现象,导致用鳞片鉴定年龄的准确性明显降低。以2008年1月至2010年1月采集于乌江上游总溪河的113尾四川裂腹鱼(Schizothorax kolzovi)为材料,对比臀鳞、脊椎骨、鳃盖骨和微耳石材料并鉴定年轮,研究其年龄与生长的关系。结果表明,四川裂腹鱼体长和体重在雌雄群体间的差异不显著(P >0.05),体重(W;g)和体长(L;mm)拟合关系式为 W=0.00002L2.9511(R2=0.9543,n =113);对比选择臀鳞鉴定年龄、测量鳞径,并建立 von Berta-lanffy 生长方程,Lt =598.39[1-e -0.0929(t +3.3636)]和 Wt =3134.65[1-e -0.0929(t +3.3636)]2.9511。采集的四川裂腹鱼群体由1~4龄组成,优势年龄组为3龄,占标本总数的57.5%,年龄结构趋于低龄化;体重生长拐点年龄为8.3龄,对应的体长和体重分别为395.62 mm 和924.39 g。 相似文献
9.
实际种群分析(VPA)是渔业评估的经典方法之一,被广泛应用于分析渔业的历史数据、估算渔业种群的资源量及捕捞死亡系数.文章提出了体重结构的VPA(WVPA),蒙特卡罗模拟分析的结果表明,即使在较高的白色噪音水平下(30%),WVPA仍然可以较准确的估算捕捞死亡系数[相对估算误差REE=3.81%(长寿命种群),和2.75%(短寿命种群)].文章应用WVPA与年龄结构的VPA一起评估大西洋赤鲷渔业,结果表明,采用WVPA得到的结论与采用VPA的结果近似一致,但考虑到体重结构产量数据更易获得,该方法更具有优越性. 相似文献
10.
对西藏哲古错高原裸鲤()的年龄结构与生长特性进行研究。2017—2019年,在西藏哲古错共采集高原裸鲤样本432尾,采用微耳石鉴定年龄,测量耳石半径,进行体长退算,研究其年龄结构与生长特性。结果显示,所采集高原裸鲤样本体长范围为3.1~35.6 cm,体重范围为0.4~645.9 g;年龄范围为1~11龄,6~8龄鱼比例超过35%。体长(2=0.9911,>0.05),拟合建立von Bertalanffy生长方程,=1114.233[1-e -0.149(=27.826 cm、为4.399。综上,哲古错高原裸鲤年龄结构简单化,处于增长期,可能是受哲古错特殊的地理位置和生态生境等因素影响。本研究旨在为西藏脆弱的生态系统中该物种的保护提供基础数据,并建议通过入湖河流水量管理、限制捕捞等人类活动等措施,改善哲古错生态环境,对哲古错高原裸鲤种群进行保护。 相似文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