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10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小球藻对降低南美白对虾养殖水体中亚硝酸盐氮含量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将虾塘水配制成含亚硝酸氮1.0 mg/L、0.5 mg/L的水体,按虾塘养殖密度放入体长(9.2±1.0)cm的南美白对虾,向每组试验水体中接入小球藻培养液,密度分别为1.0×104cells/m l、2.0×104cells/m l和3.0×104cells/m l,每组设一不接种小球藻培养液的对照组。96 h后测定水体中亚硝酸盐氮的含量。结果表明:小球藻能显著降低试验水体中亚硝酸盐氮含量;当亚硝酸盐氮质量浓度一定时,小球藻液的适宜接入密度为2.0×104cells/m l。 相似文献
2.
3.
研究了水体中生石灰和漂白粉对淡水小球藻的生长的影响.淡水小球藻在含有不同浓度的生石灰或漂白粉的培养液中培养,培养24 h 后开始使用分光光度计检测培养液在650 nm的吸光度值,每隔24 h检测1次,连续检测3次.研究结果表明,培养液中生石灰和漂白粉的存在均对小球藻的生长起到抑制作用,并且2者的浓度越高,抑制作用越明显.在24 h、48 h和72 h,生石灰抑制小球藻生长的半效应浓度(EC50)分别是28.57、10.77和9.79 mg/L,漂白粉抑制小球藻生长的半效应浓度(EC50)分别是2.17、1.10和0.91mg/L. 相似文献
4.
四种化学试剂对三种藻液的浓缩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Al2(SO4)3、MnSO4、ZnSO4、CuSO4四种化学试剂对小球藻(Chlorelasp.)、微绿球藻(Nannocholrisoculata)、三角褐指藻(Phaeodactylumtricornutum)的藻液进行了浓缩试验,结果表明对细胞密度为650万个/mL的小球藻,采用Al2(SO4)3、ZnSO4浓缩效果较佳,最适质量分数为0.03g/L;对细胞密度为2071万个/mL的微绿球藻,采用Al2(SO4)3浓缩效果较佳,最适质量分数为0.01g/L;对细胞密度为733万个/mL的三角褐指藻,采用Al2(SO4)3、CuSO4浓缩比较适宜,最适质量分数在0.1g/L左右。 相似文献
5.
马氏珠母贝简化式育苗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进行了面包酵母、小球藻、扁藻、金藻在马氏珠母贝幼虫不同发育阶段的饵料效果试验,以及不同投饵量在不换水育苗方式中的育苗效果试验。结果表明:在马氏珠母贝人工育苗中D型幼虫期使用面包酵母、壳顶幼虫期使用小球藻,并通过控制投饵量,在不换水的情况下可成功地幼虫培育至变态附着,并进一步培育成商品规格的稚贝,幼虫的附着变态率可达6.5%。 相似文献
6.
为探讨小球藻中碳酸酐酶对环境调控的响应规律,提高小球藻对无机碳的利用和生物量,本文采用生化和荧光定量PCR方法研究了盐度和2种无机碳对蛋白核小球藻(Chlorella pyrenoidosa)生长、胞外碳酸酐酶(CA)活性及3种亚型碳酸酐酶基因(ca)表达的影响。结果表明,15和30盐度培养藻生长较快,45盐度藻细胞密度降为15盐度的0.83倍;CA活性随着盐度增加而降低,45盐度长时间处理酶活性降低更为明显,而3种亚型ca基因表达量则随盐度升高而增加。2倍空气CO2浓度培养藻密度可达正常空气CO2浓度的1.23倍,但其CA活性较低,第8 天为正常空气CO2浓度的0.41倍,α-ca和γ-ca基因表达量比正常空气CO2浓度略有升高。在0~10 mmol/L HCO3-范围内蛋白核小球藻随HCO3-升高生长加快,CA活性在5 mmol/L HCO3-最高,而3种亚型ca基因表达量在1 mmol/L HCO3-处理组最高。可见,蛋白核小球藻生长比较适合中低盐度、2倍空气CO2浓度和高HCO3-浓度,其CA酶活性可被低盐、空气CO2浓度和5 mmol/L HCO3-所诱导,而ca基因表达在高盐、2倍空气CO2浓度和低HCO3-浓度条件下较高。 相似文献
7.
以盐碱池塘优势微藻铜绿微囊藻(Microcystis aeruginosa)、小球藻(Chlorella pyrenoidosa)为研究对象,采用正交实验方法,研究不同温度(20℃,25℃,30℃)和光照强度(2000 lx,4000 lx,6000 lx)组合条件下两种微藻对水环境pH 的影响。结果显示,处于对数生长期的铜绿微囊藻和小球藻均能使水环境 pH 上升。在本实验范围内,不同温度和光照强度组合条件下,铜绿微囊藻的生长均能使水环境pH显著上升至9.50以上,在温度25℃、光照强度2000 lx条件下,藻密度达最大值1.1×107 cells/mL,水环境pH也达到峰值10.83;小球藻生长亦能使水环境pH的上升,并随温度升高、光照强度增强而增大,在温度30℃、光照强度6000 lx条件下,藻密度达最大值8.1×106cells/mL,水环境pH也达到峰值7.73。通过ANCOVA分析,水环境pH和藻细胞密度呈正相线性相关,铜绿微囊藻水环境pH和藻细胞密度相关系数R2=0.904,小球藻水环境pH和藻细胞密度相关系数R2=0.903。与小球藻相比,同等藻密度的铜绿微囊藻更易使水环境pH显著上升(P<0.01),是池塘养殖水体pH偏高的主要原因之一,本研究旨在通过控制藻相方式进行水环境调控,从而防止池塘pH偏高提供了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8.
营养元素和pH对若夫小球藻生长和油脂积累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若夫小球藻(Chlorella zofingiensis)为研究对象,考察了不同的营养方式(自养、混养、异养),不同的氮源、磷(P)质量浓度和pH对其生长和油脂积累的影响.结果表明,若夫小球藻在混合营养方式下藻体质量浓度及油脂质量分数明显高于自养与异养方式,以蔗糖为碳源的混合营养方式下若夫小球藻总脂质量浓度最高(3.14g·L^-1),分别是自养和异养的4.6和5.0倍.以尿素为氮源时若夫小球藻总脂质量浓度最高(0.79 g·L^-1).在一定范围内增加P质量浓度能提高若夫小球藻总脂质量浓度,其最适P质量浓度为7.0 ~ 14.0 mg·L^-1.人为改变培养液的pH对若夫小球藻细胞生长影响较大,若夫小球藻能够在pH4.5 ~9.5范围内生长,超出此范围时细胞很快裂解死亡. 相似文献
9.
分别对小球藻Chlorellasp.2003ZGH023进行光合自养、混合营养高碳、混合营养低碳和异养低碳培养,探讨不同营养方式对小球藻生长及细胞营养组成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基础培养基中添加有机碳源,可显著提高小球藻的细胞密度和生物量,其中异养低碳组细胞密度可达54.73×106cell/ml,生物量6.86 g(dw)/L,且混合营养和异养小球藻细胞体积变大。在细胞营养组成上,与自养小球藻细胞相比,异养培养的小球藻细胞内蛋白含量显著下降而脂肪含量显著增加。光合自养组、混合营养高碳组、混合营养低碳组和异养组小球藻细胞粗蛋白含量分别是41.88%±0.14%、24.60%±0.07%、21.93%±0.13%和12.91%±0.35%。不同营养方式下小球藻的氨基酸总量变化与其粗蛋白含量的变化趋势相一致,光合自养组>混合营养高碳组>混合营养低碳组>异养组。小球藻总脂肪含量最高的为混合营养高碳组(15.32%±1.58%)和异养低碳组(14.15%±0.93%),显著高于混合营养低碳组(12.35%±0.25%)和光合自养组(10.04%±0.39%)。小球藻的脂肪酸组成会随着营养方式的改变而改变,光合自养组小球藻... 相似文献
10.
通过二次回归通用旋转组合设计安排实验,研究光强、温度和盐度对分离自对虾池塘水环境中的啮蚀隐藻、新月菱形藻、微绿球藻和蛋白核小球藻的增长率的影响。获得各微藻的最适生态因子及其影响度。啮蚀隐藻的最适生态因子为:光强5750~7944lX,温度21.3~28.3℃,盐度13.3~23.0;影响度依次为:盐度〉温度〉光强。新月菱形藻的最适生态因子为:光强5761~86971X,温度23.4~29.6℃,盐度11.9~25.7;影响度依次为:盐度〉光强〉温度。蛋白核小球藻的最适生态因子为:光强6754~8775iX,温度17.1~20.7℃,盐度19.6~26.4;影响度依次为:温度〉盐度〉光强。微绿球藻的最适生态因子为:光强7128~9012lX,温度18.7~26.7℃,盐度17.9~24.3;影响度为光强〉温度〉盐度。啮蚀隐藻和新月菱形藻的增长率受到以盐度为基础、以光强和温度为协同因子的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