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48篇 |
国内免费 | 9篇 |
完全免费 | 31篇 |
专业分类
水产渔业 | 88篇 |
出版年
2021年 | 1篇 |
2020年 | 3篇 |
2018年 | 5篇 |
2017年 | 7篇 |
2016年 | 6篇 |
2015年 | 6篇 |
2014年 | 2篇 |
2013年 | 5篇 |
2012年 | 4篇 |
2011年 | 8篇 |
2010年 | 9篇 |
2009年 | 6篇 |
2008年 | 5篇 |
2007年 | 1篇 |
2006年 | 1篇 |
2005年 | 1篇 |
2004年 | 1篇 |
2001年 | 1篇 |
1996年 | 2篇 |
1995年 | 2篇 |
1994年 | 1篇 |
1991年 | 1篇 |
1989年 | 2篇 |
1985年 | 2篇 |
1982年 | 2篇 |
1981年 | 1篇 |
1979年 | 2篇 |
1964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8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利用1997-2000年东海渔业资源的调查资料,应用数量生物量比较曲线(abundance-biomass comparison curves,简称ABC曲线)方法及生物量谱分析东海鱼类群落的状况。调查过程中共出现的鱼类有350种,隶属于29目、121科、239属。按数量排序,前57种鱼类的累积数量百分比达到了99%,其中48种类的平均个体体质量低于50g,占84.2%,这些鱼的累积数量百分比高达97.7%,生物量百分比为82.5%;平均个体体质量在50-100g之间的种类有6种,而平均个体体质量大于100g的种类只有3种。主要优势种类为竹笑鱼(Trachurus japonicus)、发光鲷(Acropoma japonicum)、鲲(Engraulis japonicas)、七星底灯鱼(Benthosema pterotum)、鳄齿鱼(Champsodon capensis)、带鱼(Trichiurus japonicus)等。春季、夏季和冬季东海鱼类群落的ABC曲线显示群落的数量优势度曲线高于生物量的优势度曲线;秋季其数量优势度曲线与生物量优势度曲线相交,4个季节根据ABC曲线计算的形统计值的变化范围为-0.035~-0.077,冬季形统计值最低,其次为秋季,夏季最高。根据Warwick(1986)的划分标准,东海的鱼类群落处于严重干扰状态。从东海鱼类群落生物量谱来看,4个季节标准化生物量谱线性回归的斜率均小于-1,东海鱼类群落的生物量随着个体体质量的增加而逐渐减少,群落的生物量主要集中于较小个体体质量区间内。虽然东海鱼类群落状况在某些季节呈现好转,但其种类组成中小个体的比例仍然较高,主要种类组成中绝大多数种类(如鲲、发光鲷、七星底灯鱼等)的成体个体较小,各季节的数量和生物量百分比都相对较高;也包括一些个体大小差异较大的种类(如带鱼、小黄鱼、竹笑鱼等)。由于幼鱼补充、生长等原因导致它们数量、生物量以及平均个体体质量的季节变化较明显。而一些平均个体体质量较大的种类如蓝点马鲛(Scomberomorus niphonius)、刺鲳(Psenopsis anomala)、黄鳍马面纯(Thamnaconus septentrionalis)仅在某些季节为优势种类,但其生物量百分比远低于某些小型种类的生物量百分比。 相似文献
2.
根据2005年和2006年逐月在胶州湾进行的底拖网调查,并对底拖网渔获物中的头足类进行定性定量分析与测定,利用扫海面积法评估胶州湾海域曼氏无针乌贼的资源量。调查分析了其分布特点与季节变化,并进行了渔获物中头足类组成的比较,分析了其种类组成、分布特点与季节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胶州湾曼氏无针乌贼资源量有明显的季节变化,夏、秋两季的资源量明显高于其他季节,分别达到26.7t和21.5t(2006);夏、秋两季的重量比明显高于其他季节,分别达到23.4%和27.8%。近几年,以曼氏无针乌贼为主捕对象的头足类资源量基本保持稳定,年平均资源量约14t,接近20世纪90年代中期的水平。 相似文献
3.
渤海浮游植物的数量分布和季节变化 总被引:4,自引:4,他引:22
渤海浮游植物有37属102种,其中硅藻门的细胞个数和种数都占绝对优势。季节变化明显,其数量高峰出现在3~4月和7~9月,浮游植物的数量分布与水域中营养盐类含量的分布和变化有关。1982~1983年渤海浮游植物和主要饵料生物的数量比1959年有较大幅度的增加,饵料基础状况好于1959年。圆筛藻、舟形藻、沟直链藻等是对虾幼体、毛虾、梭鱼的主要饵料,它们的数量分布和变动直接影响到鱼、虾的摄食强度。 相似文献
4.
根据2004年春、夏、秋和冬季在东、黄海底拖网渔业资源监测调查资料,分析了东、黄海甲壳动物种类组成的季节变化。四季共捕获虾类33种、蟹类12种和虾蛄3种。东、黄海的优势种有:大管鞭虾、假长缝拟对虾、鹰爪虾、长角赤虾、凹管鞭虾、脊腹褐虾、东海红虾、高脊管鞭虾、双斑蟳、三疣梭子蟹和口虾蛄,其中,大管鞭虾、假长缝拟对虾和鹰爪虾为调查海域的主要优势种。多样性指数中的丰富度指数(D)与多样度指数(H’)的四季变化趋势一致。在春季,由北到南呈下降趋势;夏、秋两季由北到南呈上升趋势;冬季则处于东海北部较高、黄海南部和东海中部较低的趋势。均匀度指数(J’)在3个区域各个季节之间相差不大。相似性指数结果表明,东海中部的群落相对稳定,而东海北部具有黄海南部和东海中部的群落特征。 相似文献
5.
基于2012年8月(夏季)和11月(秋季)、2013年1月(冬季)和5月(春季)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域的渔业底拖网调查数据,对渔业种类组成、数量分布、群落多样性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共捕获渔业种类114种,隶属于17目66科90属,其中鱼类12目36科50属58种,鲈形目种类最多(26种),甲壳类2目25科33属49种,头足类仅3目5科6属7种。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域渔业资源优势种季节更替明显,仅龙头鱼(Harpodon nehereus)为全年优势种。秋季平均单位网次渔获量最高(29.20 kg/h·net),春季(17.95 kg/h·net)高于夏季(14.60 kg/h·net),冬季最低(10.15 kg/h·net),各季节均以底层鱼类和甲壳类为主,中上层鱼类渔获量仅春季较高,占总渔获量20.1%。春、夏季群落多样性指数较秋、冬季高,春季(163)和夏季(176)渔业资源群落更替指数较高,群落稳定性较低,夏季(6)和冬季(–5)迁移指数接近于零,渔业生物迁入和迁出处于相对平衡状态。各季节渔获种类数和总渔获量分别与底层鱼类和甲壳类渔获量呈极显著正相关;秋季渔获种类数与表层温度呈显著正相关,与深度呈极显著正相关。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域渔业低质种类呈增加趋势,并且渔业资源结构存在明显的季节变化,渔获种类数、总渔获量及群落多样性指数与表层温度及深度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6.
黄海高眼鲽食性及摄食季节变化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3
本文运用高眼鲽食物的重要百分比、尾数百分比、出现频率、摄食率、相对重要性指标(IRI)、饱满指数(?)、更替率共七项指标,详细分析了高眼鲽幼鱼和成鱼的食性及食物组成,得出了高眼鲽的重要饵料,并在此基础上对高眼鲽的食物组成和摄食强度的季节变化做了分析。同时,还简要论述了高眼鲽重要饵料种类的数量、分布以及它们和高眼鲽在渔业上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黄海中部小黄鱼的食物组成和摄食习性的季节变化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0
根据2001年3月至2002年1月在黄海中部海域进行的4个季节的定点底拖网调查,应用聚类分析、单因素方差分析和列联表检验等方法,对小黄鱼(Pseudosciaena polyactis Bleeker)的食物组成和摄食的季节变化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小黄鱼摄食的饵料种类有30余种,甲壳类(磷虾类和虾类)和鱼类是其主要的饵料类群,二者在食物中所占的重量百分比之和为97.45%.优势饵料种类有太平洋磷虾(Euphausia pacifica)、脊腹褐虾(Crangon affinis)、细螯虾(Leptochela gracilis)和赤鼻棱鳀(Thryssa kammalensis).小黄鱼的摄食强度有显著的季节变化,秋季最高,春季和冬季较低.食物组成也随季节的不同而有所变化,夏季主要以虾类为食,其它季节则主要以磷虾类为食.聚类分析的结果表明,小黄鱼春、夏季的食物组成与秋、冬季相比,存在较大差异.通过与历史资料进行比较发现,黄海小黄鱼的食物组成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其中鳀鱼(Engraulis japonicus)在食物中所占的比例有明显的下降. 相似文献
8.
根据2006年4、7、11月和2007年1月共4个航次的调查数据,分析了桑沟湾水域的溶解无机氮(DIN)、活性磷酸盐(PO43-)和活性硅酸盐(Si)含量的时空分布特征,采用营养盐浓度阈值法和化学计量法对桑沟湾营养盐潜在的限制性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桑沟湾DIN、PO43-、Si含量及分布呈现出明显的季节变化:DIN在秋季最高,春季最低;PO43-在秋季最高,夏季最低;Si在夏季最高,秋季最低.春季DIN和PO43-的含量低于理论上浮游植物生长的营养盐阈值的站位分别占44%和39%;夏季PO43-的潜在限制性较强,浓度低于营养盐阈值的站位占68%,受PO43-潜在限制的几率达79%,DIN和Si分别为5%和0;秋、冬季Si可能是浮游植物生长的主要限制因子.讨论了海水养殖、陆源输入及外海交换对营养盐时空分布的影响.目前,桑沟湾营养盐浓度基本属于国家一类、二类水质.但是,长期变化趋势显示DIN有上升的趋势. 相似文献
9.
东海北部近海棘头梅童鱼食物组成的季节变化及随发育的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2006年7月~2008年12月采集于东海北部近海的棘头梅童鱼(Collichthys lucidus)样品,共测定体长在23~157 mm范围内的棘头梅童鱼474 ind,应用卡方检验和聚类分析等方法,对棘头梅童鱼食物组成的季节变化及随个体发育的变化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东海北部近海棘头梅童鱼的食物种类夏季出现较多,春季出现较少;91~110 mm体长组出现较多,≤50 mm体长组和>130 mm体长组出现较少。食物多样性指数春季较高,秋季较低;≤50 mm体长组较低,>130 mm体长组较高,食物多样性指数随体长的增加而升高。卡方检验显示,棘头梅童鱼主要食物种类宽尾刺糠虾(Acanthomysis latiscauda)、中国毛虾(Aceteschinensis)、七星底灯鱼(Myctophum pterotum)和中华哲水蚤(Calanus sinicus)的出现频率有极显著的季节变化,中华假磷虾(Pseudeuphausia sinica)的出现频率有显著的季节变化;宽尾刺糠虾和七星底灯鱼的出现频率随体长的变化极显著,而中国毛虾、中华假磷虾和中华哲水蚤的出现频率随体长的变化不显著。聚类分析结果表明,棘头梅童鱼春冬季、夏季和秋季三个时期的食物组成差异显著;体长聚类分两组,即体长>70 mm和≤70mm之间食物组成有明显差异。通过分析发现:东海北部近海棘头梅童鱼食物的季节变化与该海域饵料生物的季节变化密切相关;食物组成随发育的变化符合"最佳摄食理论",其饵料生物种类和大小随棘头梅童鱼体长的增加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相似文献
10.
北部湾东北部游泳生物资源现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9年至2010年对北部湾东北部海域游泳生物调查研究表明,该海域共有游泳生物300种,其中鱼类有209种(硬骨鱼类205种,软骨鱼类4种),隶属15目、70科、119属;甲壳类76种;头足类15种。底层鱼类100种,近底层鱼类72种,中上层鱼类29种,岩礁性鱼类8种,分别占鱼类总数的47.85%,34.45%,13.87%和3.83%。暖水性鱼类153种,暖温性鱼类55种,冷温性鱼类1种,分别占鱼类总数的73.20%,26.32%和0.48%。游泳生物种类数季节变化为夏季〉秋季〉春季〉冬季;资源密度指数季节变化为夏季〉秋季〉春季〉冬季;渔业资源密度随季节变化为夏季〉秋季〉春季〉冬季,渔业资源年平均资源密度为522.925kg·km^-2,约相当于该海域原始渔业资源密度的1/10;生物多样性指数以夏、秋季最高。估算了北部湾东北部海域潜在渔业资源量为1.092×10^5t·a^-1,最大可捕量为5.460×10^4t·a^-1。比较了北部湾渔业资源的历史变动情况,对渔业资源的进一步养护和管理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