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7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2.
3.
以浮游硅藻小新月菱形藻为实验材料,研究其在不同盐度下的生长、胞外碳酸酐酶活性、光合速率和叶绿素a荧光参数的变化。结果显示,与正常海水培养相比,最高盐度(70)培养的细胞比生长速率下降了59.2%;同时,胞外碳酸酐酶活性、叶绿素a、c含量分别降低了66.3%、50.0%和45.7%。高盐度培养下,最大光合速率(Pm)、光合效率(α)、最大光化学效率(Fv/Fm)、实际光化学效率(Yield)和光化学淬灭系数(qP)下降,但非光化学淬灭系数(qN)升高,对无机碳的亲和力明显下降。以上结果表明,盐度升高对小新月菱形藻生长和光合作用具有明显抑制作用,但小新月菱形藻可以通过胞外碳酸酐酶活性变化、对无机碳的亲和力和调整光系统Ⅱ的能量流动与能量利用效率以应对高盐度的胁迫。 相似文献
4.
2009年4-9月期间,对上海市奉贤区某凡纳滨对虾养殖场22个养殖池塘水体叶绿素a、水温、pH、溶解氧、透明度、悬浮物(SS)、总有机碳(TOC)、五日生化需氧量(BOD5)、高锰酸盐指数(CODMn)等15项水质因子进行测定。取164组测定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叶绿素a与各项因子的相关性系数。分析结果显示,与叶绿素a呈极显著线性正相关的水质因子为SS、TOC、BOD5、CODMn、TN、TP;呈显著正相关的为DO;而叶绿素a与透明度呈极显著线性负相关,与PO3-4-P呈显著线性负相关;与水温、pH、NO-2-N、 NO-3-N、NH3-N则未呈现显著相关性。根据多元线性回归选择自变量的原则,选择了TOC、TN、PO3-4-P和TP4项水质因子,建立了叶绿素a与4项水质因子的逐步回归模型:Chl.a =-0.054 5+0.0034 9 TOC+0.015 3 TN-0.418 PO3-4-P+0.276 TP(r=0.715 5)。利用偏回归系数检验各水质因子对叶绿素a的影响,结果表明,对叶绿素a影响从大到小依次是TP、TOC、PO3-4-P和TN。研究结果对进一步探讨养殖池塘生态系统的变化规律及水环境质量保护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5.
应用航天遥感信息对黄、渤海冬季初级生产力的估算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本文根据黄、渤海航天遥感信息,将这两个海区的叶绿素a含量的遥感数据与同期实测数据进行了比较研究,求得两种数据的相关系数为0.85。本文还对遥感原始处理图象作几何纠正,并将它转换成黄、渤海区叶绿素a含量分布线画解译图。并进一步应用真光层初级生产力的经验式,计算得到了黄、渤海23个水域的冬季初级生产力值。 相似文献
6.
精养虾池主要生态因子变化特点与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11年4月至7月,对海南省儋州市排浦对虾养殖场3口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精养池塘水体中的叶绿素a(Chl-a)、浮游动物、异养细菌、弧菌、活性磷(PO34--P)等16项环境因子进行全程定期测定,分析养殖过程中主要生态因子的变化特点及其相互关系。结果显示,养殖过程中水体的溶解氧(DO)、pH和透明度呈现缓慢下降的趋势,悬浮物(TSS)、化学耗氧量(COD)、亚硝酸盐氮(NO2--N)、氨氮(NH4+-N)、浮游动物、异养细菌和弧菌则呈现出逐渐增加的趋势。ρ(Chl-a)的变化特征表现为养殖前期低,中后期逐渐升高;Chl-a与硝酸盐氮(NO3--N)呈极显著的正相关,与PO34--P呈负相关。桡足类密度与TSS呈极显著的正相关,与异养细菌、弧菌、轮虫密度呈显著正相关,与Chl-a、COD呈正相关,但不显著。异养细菌与COD呈极显著的正相关,与TSS呈显著的正相关,与透明度呈显著的负相关;弧菌与TSS呈极显著的正相关,与COD呈显著的正相关,与pH、DO呈显著的负相关。 相似文献
7.
根据2010—2013 年11—12 月日本海太平洋褶柔鱼(Todarodes pacificus)的渔获生产数据, 并结合遥感获取的海洋环境数据, 利用渔获量重心法、地统计插值和数理统计方法, 分析了太平洋褶柔鱼的资源丰度与渔获量重心的时空变化及其与主要环境因子(海表温度、叶绿素浓度、海流)之间的关系。研究表明, 渔场重心每年稍有差异, 经度重心集中在132°20′E 附近; 纬度重心集中在36°30′N 和37°30′N 两个位置附近。GAM 模型显示, 日本海太平洋褶柔鱼渔场的最适海表温度为
16~18℃; 最适叶绿素
a 浓度为
0.37~0.45 mg/m3。海洋环境与单位捕捞努力渔获量(CPUE)的回归方程的显著性检验表明, 除了叶绿素a 浓度呈一般显著外, 海表温度和空间因子在CPUE 上的回归均极显著(P<0.01), 符合统计意义。4 年间渔场的适宜环境范围有所差异, 推断主要是日本海海域对马暖流、东朝鲜暖流与里曼寒流相互交汇的强弱作用力引起的, 也有不同年份季风的强弱不同以及全球气候变化的因素存在。每一年的渔场海洋环境因子稍有差别, 对其资源量的影响巨大。
8.
卫星遥感北太平洋渔场叶绿素a浓度 总被引:1,自引:1,他引:9
海洋叶绿素a(Chla.)含量是了解世界海洋中地球生物化学循环的基础和估算海洋生产力的基本指标,是判断水域的肥瘠程度和评价水域渔业潜在生产力的基本依据。富集浮游植物的海域是海洋食植动物的大密度存在和水产资源丰富存在的基础,许多鱼类如金枪鱼等中上层鱼群集在锋面两侧或涡旋,这些特征与营养盐供给或混合层深度变化相关。北太平洋渔场已成为我国远洋渔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卫星遥感技术可以实现大面积同步的观测和一年四季连续的观测,是测定北太平洋渔场海洋叶绿素a的最有效方法。1 材料和方法1.1 数据来源卫星资料采用美国海洋水色卫星的宽视场海洋水色扫描仪(SeaWiFS)资料,全球海上测量资料利用国际海洋水色协调工作组(IOCCG)在世界大洋范围测量的1175个站位光谱数据和对应的叶绿素a浓度,南海测量数据由国家海洋技术中心在南海测量的48个站位光谱数据和叶绿 相似文献
9.
利用经验正交函数(EOF)分析了中国东部海域SeaWiFS叶绿素a(1998—2007年)时空变化主要模态,对前3个模态进行了功率谱分析。气候平均结果表明,叶绿素a空间总体分布特征为近海高、外海低,季节变化为春季3—4月最高,夏季6—7月最低。EOF前3个模态所占的贡献率分别为84.89%,3.38%,1.06%。第一模态权重占绝对优势,空间分布与气候平均场基本一致,时间序列表明1998年和2000年为叶绿素a浓度典型低值年,2007年为叶绿素a浓度典型高值年,线性拟合表明总体叶绿素a浓度呈缓慢增加趋势。第二模态主要体现为季节变化,功率谱显著周期为12个月,空间上呈长江口、杭州湾及浙江沿岸海域为正,离岸海域为负的反位相分布特征。第三模态功率谱显著周期为12个月和6个月,以122.9°E,32.2°N为中心的区域呈负相位,黄海和浙江外海区域呈正相位分布,这可能受沿岸流、长江径流转向路径和台湾暖流变化所影响。 相似文献
10.
营养盐对海萝生长和藻体生化成分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不同营养盐添加量对海萝(Gloiopeltis furcata)盘状体萌发、生长、成活以及藻体生长和生化成分的影响.海萝盘状体和海萝藻体分别培养于添加不同质量浓度的营养盐[硝酸钠(NaNO3)0 mg·L-1、10 mg·L-1、40 mg·L-1、80 mg·L-1、10 mg·L-1、40 mg·L-、80 mg·L-1和相对应磷酸氢二钾(K2HP04)0 mg·L-1、0 mg·L-1、0 mg·L-1、0 mg·L-1、1 mg·L-1、4 mg·L-1、8 mg·L-1]的天然海水中.结果表明,添加营养盐的各组盘状体萌发出直立体的百分率和成活率没有比空白对照组的高;添加营养盐的各组藻体质量与空白对照组没有显著性差异,但添加NaNO3质量浓度为40~80 mg·L-1组的叶绿素a和藻红蛋白含量则明显高于空白对照组(P<0.05).研究结果显示,海萝盘状体阶段可不添加营养盐进行培养;藻体阶段可添加NaNO310 ~40 mg·L-1和K2 HPO44mg·L-1进行培养.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