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64篇 |
国内免费 | 6篇 |
完全免费 | 11篇 |
专业分类
水产渔业 | 281篇 |
出版年
2020年 | 2篇 |
2017年 | 4篇 |
2016年 | 4篇 |
2015年 | 7篇 |
2014年 | 8篇 |
2013年 | 5篇 |
2012年 | 27篇 |
2011年 | 19篇 |
2010年 | 10篇 |
2009年 | 22篇 |
2008年 | 25篇 |
2007年 | 8篇 |
2006年 | 24篇 |
2005年 | 12篇 |
2004年 | 8篇 |
2003年 | 5篇 |
2002年 | 3篇 |
2001年 | 6篇 |
2000年 | 3篇 |
1999年 | 7篇 |
1997年 | 8篇 |
1996年 | 14篇 |
1995年 | 4篇 |
1994年 | 5篇 |
1993年 | 5篇 |
1992年 | 1篇 |
1991年 | 1篇 |
1990年 | 1篇 |
1989年 | 1篇 |
1988年 | 4篇 |
1987年 | 5篇 |
1986年 | 2篇 |
1985年 | 3篇 |
1984年 | 2篇 |
1983年 | 3篇 |
1982年 | 2篇 |
1981年 | 1篇 |
1980年 | 2篇 |
1979年 | 2篇 |
1978年 | 1篇 |
1977年 | 1篇 |
1974年 | 3篇 |
1973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28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3 毫秒
1.
研究了黄颡鱼受精卵孵化期间和仔鱼发育阶段脂肪含量和脂肪酸的组成变化规律.采用常规化学分析方法和气相色谱法对黄颡鱼从鱼卵受精开始至仔鱼孵化后未投饵的7 d内的脂肪含量和脂肪酸组成进行测定.结果表明,受精卵在整个孵化期间脂肪含量有下降趋势.受精卵中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大于饱和脂肪酸含量.受精卵在整个孵化期间各种脂肪酸含量无明显变化.仔鱼孵化后,鱼体总脂肪含量急剧下降,总脂含量从0日龄的4.57%降低到7日龄的0.75%.仔鱼在饥饿期间鱼体脂肪酸组成发生明显变化,单不饱和脂肪酸含量下降最为明显,尤其是C18:1.仔鱼在饥饿期间,脂肪酸按n-9>n-6>n-3顺序被先后利用,黄颡鱼仔鱼发育阶段主要以单不饱和脂肪酸作为能量代谢基质,而C20:4n6(AA)和C22:6n3(DHA)优先于C20:5n3(EPA)被保存下来. 相似文献
2.
3.
研究了管角螺(Hemifusus tuba Gmelin)繁殖方式、繁殖季节、繁殖力、孵化及稚、幼螺发育过程.研究结果表明,管角螺在广西沿海每年只有一个繁殖期(4-5月,水温24~28℃).管角螺的整个胚胎发育阶段都在卵囊内进行,属直接发生型,出膜后即为稚螺,其繁育过程没有自由生活的浮游幼虫阶段.繁殖期内亲螺有多次交尾现象,平均每个雌螺产卵2.1次,产卵囊20.4个,每个卵囊平均含有卵子2 115粒,个体繁殖力4.3万粒.水温24~29℃时稚螺孵出时间为29~30 d,孵化率98%.90 d后发育为5.0 cm的幼螺. 相似文献
4.
6-DMAP诱导太平洋牡蛎三倍体--抑制受精卵第二极体释放 总被引:3,自引:3,他引:20
于1996~1997年,用6-DMAP抑制太平洋牡蛎受精卵第二极体的释放,诱导产生三倍体,最高诱导率为93.8%。该实验组胚胎孵化率为81.0%,D形幼虫畸形率为17.6%。实验选用L9(34)设计,进行三因素三水平的正交试验:6-DMAP浓度,设300、450和600μmol/L等三水平;诱导时机(观察静止状态的受精卵,以受精卵出现第一极体的百分率指示),设10%、30%和50%等三水平;诱导持续时间,设10、15和20min等三水平,试验设三次重复。解剖法获取精卵,人工授精。染色体倍性检查采用染色体计数法。根据正交试验直观分析结果,得出诱导太平洋牡蛎三倍体各因素的最优水平组合:当30%受精卵出现第一极体时,将受精卵浸泡在含6-DMAP450μmol/L的海水中10min;三因素的主次顺序:6-DMAP浓度→诱导时机→诱导持续时间。6-DMAP的浓度和诱导时机对三倍体诱导率的影响显著;但诱导持续时间影响不显著。部分试验组得到4.2%~13.6%的四倍体和10%左右的非整倍体,这种情况可能与受精不同步抑制第一极体释放而导致的染色体多极分离有关。 相似文献
5.
6.
采捕野生拟目乌贼进行室内培育,利用显微成像系统观察其胚胎发育过程.结果表明,拟目乌贼受精卵乳白色,半透明,呈椭圆形,乳头状,一端呈圆环状套住附卵基质,如葡萄般成串有规律地聚集一起.刚产出的受精卵长径为(39.7±1.7) mm,短径为(17.1±1.1) mm,体质量为(4.3±0.2)g.胚胎呈椭圆形,长径(8.85±0.41) mm,短径为(7.74±0.54) mm.在水温为27℃,盐度为30条件下,孵化第10天卵粒变得最小,长径为(27.2±0.6) mm,短径为(13.3±0.6)mm,体质量为(2.02±0.02)g.第11天后受精卵开始膨大,孵化前受精卵长径为(32.7±0.8) mm,短径为(19.3±0.6)mm,体质量为(4.68±0.02)g.胚胎发育分为11个阶段:受精卵期、卵裂期、囊胚期、原肠胚期、胚体形成期、器官形成期、红珠期、心跳出现期、色素出现期、内骨骼形成期和孵化期.胚胎发育历时20 d,初孵乌贼胴长(8.1±0.2)mm,胴宽(6.1±0.2) mm,体质量(0.18 ±0.02)g. 相似文献
7.
聚六亚甲基双胍对中国对虾受精卵和无节幼体的影响及其杀菌效果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用PHMB(聚六亚甲基双胍)对中国对虾(Fenneropenaeus chinensis)受精卵和无节幼体进行消毒处理,并与二氯异氰尿酸钠进行比较。结果显示,用PHMB对中国对虾受精卵消毒,其对孵化率无显著影响(P<0.05)的浓度为≤16×10-6μl/L;用PHMB对中国对虾无节幼体消毒,对变态率无显著影响(P<0.05)的浓度为≤4×10-6μl/L;并且其药效保持时间较长。杀菌实验证明,PHMB能够杀灭副溶血弧菌和鳗弧菌。根据本试验的结果,使用(2~3)×10-6μl/L的PHMB对中国对虾受精卵和无节幼体进行消毒处理是有效可行的。 相似文献
8.
9.
基于循环水孵化系统的俄罗斯鲟受精卵孵化性能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前,绝大多数海淡水增养殖鱼类的苗种繁育几乎完全是人工繁殖,但对受精卵的孵化方式的研究较少,尤其循环水孵化方面.为探索封闭循环水孵化系统对鲟鱼(Acipenseriformes)受精卵孵化性能的影响,本文通过对俄罗斯鲟(Acipenser gueldenstaedtii)受精卵孵化率、孵化酶组成和含量以及孵化过程中水体氨氮浓度变化规律进行研究.结果显示,封闭循环水孵化系统中总氨氮浓度随孵化时间呈线性增长,受精卵的排氨率为60~90 mg/(g·h),破膜6 h后孵化率为86%,孵化水体中孵化酶累积较严重.俄罗斯鲟的孵化酶主要由分子量为41.3 kDa的蛋白质组成,受精卵的孵化液由23种蛋白质组成,其中包括7种水解酶.研究表明,对氨氮的去除及孵化酶控制技术是循化水孵化系统急需攻克的首要问题. 相似文献
10.
对人工干法授精、微量充气孵化条件下星突江鲽的胚胎发育进行了研究。星突江鲽受精卵为分离的球形浮性卵,无油球、卵膜薄、光滑且透明,具弹性。吸水前卵径为0.66~0.70mm,吸水后为0.91~1.06mm。根据胚胎发育的外部形态及典型特征将星突江鲽胚胎发育过程划分为卵裂期、囊胚期、原肠期、神经胚期、胚孔关闭、眼泡和肌节形成、尾芽形成、晶体出现、听囊出现、出膜前期和出膜期11个连续的典型时期。在11±0.5℃水温下,受精卵经过101h仔鱼脱膜孵出。初孵仔鱼全长2.3~2.5mm,卵黄囊长径1.075~1.25mm,短径0.60~0.675mm。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