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于2003-2005年的每年春季,在广东沿岸10个海湾,每个海湾采集近江牡蛎(Crassostrea rivularis)成体30只,测定其中六六六(BHCs)和滴滴涕(DDTs)的含量。结果显示,2003-2005年近江牡蛎体中DDTs平均含量是68.7ng/g(干重),为1991-1993年的5.54倍。样品中DDTs年平均含量在2003-2005年快速增加,但在1991-1993年前是缓慢减少。2003-2005年DDE/DDTs含量比为12.8%-39.1%,比12年前的45%-55%明显更低。2003-2005年牡蛎样品中BHCs平均含量是3.27ng/g(干重),仅相当于1991-1993年的16%。样品中BHCs年平均含量在2003-2005年持续降低,降速比1991-1993年缓慢。2003-2005年γ-BHC/BHCs平均含量比为19.6%,低于12年前的26%。样品中BHCs、DDTs区域平均含量由高到低依次为粤东沿岸、珠江口、粤西沿岸/粤东沿岸、粤西沿岸、珠江口,与12年前的区域分布格局相同。本研究采集的牡蛎样品中,BHCs、DDTs含量范围分别是未检出-1.21μg·kg^-1和0.11-76.3μg·kg^-1(湿重),均低于中国和欧美的最低残留限量(湿重)。 相似文献
2.
黄、东海冬季底层鱼类群落结构及多样性变化 总被引:3,自引:3,他引:21
根据1991年和2000年冬季在黄海中南部和东海中北部海域进行的底拖网调查资料,对黄、东海底层鱼类群落的资源状况、重要种类的生态优势度与结构、多样性及其空间分布格局等方面的动态变化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生物量指数明显下降,个体小型化使生物资源密度显著上升;重要种类成分发生演替,优势度有较大变化;物种丰富度指数(D)下降极其显著,Shannon—Wiener多样度指数(H′)也有所下降,但不显著。 相似文献
3.
4.
对长江流域泥鳅和大鳞副泥鳅野生群体进行了系统资源调查,结果显示,二倍体泥鳅(2n)与多倍体泥鳅(3n,4n,5n)在长江流域均有分布,其中二倍体泥鳅数目占有绝对优势,少量多倍体泥鳅集中分布于长江流域中游地区及若干湖泊。此外,显著性分析表明,泥鳅和大鳞副泥鳅的雌性个体都显著大于雄性个体,两物种间个体大小无显著性差异。二倍体泥鳅的体长与体质量明显小于三倍体泥鳅及四倍体泥鳅,而三倍体泥鳅与四倍体泥鳅间无显著性差异。野生群体中,泥鳅雌性个体所占比例从上游到下游逐渐减少,大鳞副泥鳅无明显变化。相关性分析显示,泥鳅体质量与地域经度呈负相关,大鳞副泥鳅体质量与地域经度无显著相关性。研究表明,长江流域多倍体泥鳅和大鳞副泥鳅物种资源丰富。 相似文献
5.
一项新的研究显示,海洋食物链传递的每个环节由海洋生物的营养层次控制,其影响因素并非食物的丰度而是分布密度。生态学家藉此发现了海洋资源空间分布的重要性。对捕食者而言,食物的分布密度远比整体丰富程度重要。该研究发表在最新一期的《英国皇家学会生物学快报》杂志上。该研究的主要完成人,曾获2010年麦克阿瑟奖的美国俄勒冈州立大学的海洋学家KellyBenoit-Bird表示,现有技术已经能够用来追踪 相似文献
6.
7.
海湾鱼类群落共存机制仍不明确,分析群落物种生态隔离及生境过滤的相对重要性是探讨物种共存模式的重要途径.以湄洲湾鱼类群落为例,根据2012年9月及2013年4月单拖网调查数据,运用零模型对其鱼类共存机制展开研究.结果表明,基于物种出现/不出现的C-score、成对物种棋盘格数目、SES指数的实测值与预测值差异均不显著(P>0.05),基于丰度数据的Pianka及Czechanowski生态重叠指数的实测值与预测值之间差异也不显著(P>0.05),说明无论是物种还是个体之间均呈随机分布格局,显示湄洲湾鱼类群落是一种受竞争排斥与生境过滤双重影响的群落.研究结果对湄洲湾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