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利用Ecopath with Ecosim(EwE)5.1软件构建了北部湾海洋生态系统1960s(1959~1961)和1990s(1997~1999)2个时期的Ecopath模型,比较和分析了渔业资源衰退前后北部湾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变化,并进一步根据Odum'S生态系统发展理论,评价了当前北部湾生态系统的健康状况。该模型包含渔业、海洋哺乳动物、海鸟、中上层鱼类、底层鱼类、底栖无脊椎动物以及浮游动物、浮游植物和碎屑等20个功能组。结果表明,20世纪60年代系统中营养级Ⅳ、Ⅴ的生物量高于90年代,尤其是营养级V的生物量是90年代的32倍多;而90年代的Ⅰ和Ⅱ的生物量较高,表明系统中群落结构组成逐步从k选择性占优势转向,选择性为主。同时生态系统的能量转化效率不断提高,从1960s的7.0%上升到1990s的9.8%。从1960s到1990s间,系统的净生产力、初级生产力/总呼吸不断增加,而连接指数(CI)、杂食指数(OI)、总生物量/总流量、Finn'S循环指数则显著下降,综合表明目前该生态系统总体特衙在人类活动和自然环境的扰动下由“成熟态”向“幼态”发展,生态系统发育的过程中产生了逆行演替。[中国水产科学,2008,15(3):460-468] 相似文献
2.
根据2015—2016年间对大亚湾海域进行的4个航次底拖网调查数据,分析了大亚湾鱼类群落的种类组成和多样性特征。结果表明,调查共采集到鱼类131种,隶属14目、53科、84属。其中以鲈形目(Perciformes)占绝对优势(54.20%),其次是鳗鲡目(Agunilliformes)和鲽形目(Pleuronectiformes),均占9.92%。种类数具明显季节变化,以夏季最高,69种;春季最低,32种。鱼类群落优势种组成主要以二长棘犁齿鲷(Evynnis cardinalis)、李氏(Callionymus richardsoni)、斑(Clupanodon punctatus)、竹荚鱼(Trachurus japonicus)、黄鳍马面鲀(Thamnaconus hypargyreus)、短吻鲾(Leiognathus brevirostris)和细条天竺鲷(Apogon lineatus)等小型鱼类为主。多样性分析显示,鱼类物种多样性存在明显的季节差异和空间差异。季节变化上,多样性指数(H')季节变化范围为1.516~1.998,以冬季最高,秋季最低;均匀度指数(J')季节变化范围为0.494~0.869,以冬季最高,夏季最低;丰富度指数(D')季节变化范围为2.230~3.777,以夏季最高,秋季最低。典范对应分析表明,温度、盐度和水深是影响大亚湾海域鱼类群落结构的主要环境因子。空间分布上,海湾中部海域鱼类多样性水平高于沿岸海域。与历史资料相比,由于人类活动对大亚湾生态系统的干扰,鱼类群落结构发生了较大变化,优势种组成更替明显,多样性水平降低,鱼类群落结构趋向简单化。 相似文献
3.
目前,全球气候变暖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IPCC报告认为,影响20世纪气候变化的主要因子是太阳活动、火山活动和人类活动,而人类活动排放的温室气体在近50多年的全球变暖中起到主导作用.由于全球气候变化的日益凸显,世界各国对于温室气体减排、低碳发展和碳汇储量越来越重视.中国政府已向世界公布温室气体减排目标:到2020年中国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量要比2005年下降40%~45%,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将达到15%左右,同时将节能减排目标作为约束性指标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 相似文献
4.
美国科罗拉多大学和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NOAA)的一项研究表明,尽管人类活动排放的二氧化碳量持续增加,地球上海洋、森林等生态系统仍能从大气中吸收了其中一半。该研究成果发表在最新一期的《自然》杂志上。科学家们分析了过去50年间全球二氧化碳的含量,发现海洋及其生态系统吸收二氧化碳的能力仍未饱和。NOAA地球系统研究实验室的气候学家Pieter Tans表示,全球二氧化碳的含量与人类活动相关,海洋从大气中吸收了二分之一的含量。但是,这种情形不会一直持续下去。 相似文献
5.
《现代渔业信息》2012,(2):166-171
全球海洋酸化正在加剧西班牙国家研究委员会(CSIC)、加泰罗尼亚高等研究院(ICREA)及巴塞罗那自治大学的研究人员警告说,人类排放的二氧化碳已经严重改变了海水的化学结构,海洋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酸化。其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科学》杂志上。研究表明,海洋酸化正影响着海洋生物和生态系统。在过去的300万年中,海洋化学环境发生了较大变化,但目前海洋水质的酸化速度要比过去的任何一个时间点都要快,这或将为整个海洋生态系统带来毁灭性的灾难。人类活动排放的二氧化碳有30%进入了海洋,这直接导致了海洋的酸化。海洋酸化威胁到了一些海洋生物种类的生存。比如,海洋酸化降低了珊瑚、软体动物等生 相似文献
6.
加勒比海珊瑚礁的衰退被认为与人类活动造成的气候变化有关。但美国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海洋学研究所的一项最新研究表明,加勒比海珊瑚礁的衰退始于更早时期,人类活动依然难辞其咎。研究人员采用了一种新的研究技术,重建了巴拿马加勒比海珊瑚礁的历史转变时间表。科学家们发现,人类从开发到过度捕捞,直至引起气候变化都对珊瑚礁造成了破坏,这种破坏至少始于数十年前。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全球珊瑚礁监测网的Cramer表示,该研究首次定量揭示了人类开发和过度捕捞的累积效应对珊瑚礁的损害要远远早于气候变化对珊瑚礁的影响。史料记载和调查发现,早在20世纪初,加勒比海沿海地区的珊瑚礁就因为养殖的发展而开始被人类破坏和清除。 相似文献
7.
8.
9.
<正> 近年来,从卫星遥感图象(热象和视象)中提取海况信息来分析海洋环境要素的时空变化及其对人类活动和生产的影响,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美、日等国在利用气象卫星红外云图定量解译海表温度场并使之应用于指导渔业生产方面,已取得了实际成果。国内渔业生产和研究部门对此也甚感兴趣,但 相似文献
10.
近 10年来 ,世界渔业生产持续增长 ,但不同地区、不同鱼种类的渔业资源和产量的波动却十分显著 ,如智利年渔获量 1994年高达 784万t,1998年仅 35 6万t[1] 。全球环境变化与人类活动是使世界渔业资源分布与产量发生不同程度变动的重要原因之一[2~ 7] 。全球环境变化问题的研究作为一项国际超级科学计划 ,其重点研究领域包括全球气候变迁、海洋环境变化、生态环境破坏及人类活动等[8] 。此课题的研究对于提高人类预测环境变化的能力、实现世界渔业可持续发展有积极意义1 海洋 -大气相互作用对渔业资源的影响海洋与大气间各种物理量 (物质…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