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2篇
  免费   18篇
  国内免费   12篇
林业   12篇
农学   12篇
基础科学   1篇
  7篇
综合类   69篇
农作物   13篇
水产渔业   51篇
畜牧兽医   4篇
植物保护   3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11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4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6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0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12篇
  1991年   4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不同基因型燕麦苗期耐盐碱性分析 及其鉴定指标的筛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不同基因型燕麦苗期的耐盐碱性,筛选适宜松嫩平原种植的燕麦品种,本研究采用Hoagland营养液水培法,以250 mmol·L-1高浓度NaHCO3胁迫模拟松嫩平原盐碱环境,对49份来自国内外不同地区的主栽燕麦品种进行研究。试验测定了250 mmol·L-1 NaHCO3胁迫下燕麦的株高(X1)、根长(X2)、地上部鲜重(X3)、地下部鲜重(X4)、地上部干重(X5)、地下部干重(X6)、地上部含水量(X7)、地下部含水量(X8)、根冠比(X9)9个指标,以各单项指标的耐盐碱系数(SATC) 作为衡量耐盐碱性的依据,利用多元分析方法对不同燕麦品种耐盐碱能力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表明:通过对各指标的耐盐碱系数进行主成分分析,得到X4、X7、X8 3个综合指标,涵盖了全部数据86.155%的信息量;通过隶属函数分析和聚类分析将49份燕麦品种分为3类,其中草莜1号、张燕7、T7等3个品种为耐盐碱品种,HLJ 1、白燕2号等41个品种为中度耐盐碱品种,三分三、坝莜13号等5个品种为盐碱敏感品种。  相似文献   
2.
运用T检验和3种多元统计方法对长江流域10个不同水域克氏原螯虾(Procambarus clarkii)野生群体的形态差异进行分析。T检验结果表明,体重、头胸甲长、宽和腹节总长是引起雌雄形态差异的主要因素。聚类分析显示,江苏高邮和江苏洪泽2个克氏原螯虾群体之间的形态差异最小;重庆忠县、江西湖口、湖北荆州和湖北洪湖群体与江苏高邮、江苏洪泽、上海崇明和四川宜宾群体形态差异较大。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10个不同水域克氏原螯虾群体4个主成分的累积贡献率为84.003%,其中第1和第2主成分是克氏原螯虾的腹节因子,贡献率最大;10个不同水域的克氏原螯虾的形态差异主要集中在腹节上。判别分析中,雌性综合判别率为64.7%,雄性综合判别率为65.6%,判别率较低。变异系数检验分析结果表明,10个不同水域克氏原螯虾群体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形态差异,但这些差异并没有使它们分化到亚种水平。  相似文献   
3.
北京九龙山天然次生灌木林与生态环境因子的多元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北京九龙山处于太行山石质砂岩区,其原生森林植被早已破坏殆尽,经近30年来的封山育林,形成了以灌丛和灌草丛为“主的次生植被类型。这在太行山区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该文在对这些次生植被类型全面调查分析基础上,首先运用主坐标分析(PAA)和Fuzzy一ISODATA法,对它们进行了分类和排序,并将各群丛的空间分布概括到排序的两个坐标轴上;其次通过相关和逐步回归分析,从数量上描述植被分布与生境因子的相关性。最后论述了该区天然次生植被的演替规律和不同类型的主要特征及其经营利用。  相似文献   
4.
吊丝单笋期生长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明夏秋季笋用良竹吊丝单的笋期生长特性和提高竹笋单产,通过多年的定时定位测试,系统研究了该竹的林分笋期.竹丛笋期、出笋数量的时间分布,发笋与母竹基础的关系,退笋规律。成竹规律、幼竹生长的季节变化和昼夜变化节律及其与气象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①笋期15/6~18/10,历时126天,其中大暑至立秋为出笋盛期,发笋量占总数的40%。发笋数量的时间分布为偏正态。②丛发笋数随竹丛的增大而增加,r=0.99;株母竹发笋数随竹丛的增大而减少,r=—0.711。以丛留母13~15株的竹笋最有利于竹笋单产的提高。全林的丛发笋数和株发笋数分别为6.21和0.79株。③湿笋数与出笋数的相关系数r=0.783;全林退笋率14%,其中以盛期为低;退笋高度60cm以下,多在10~20cm之间,占54.1%。④高生长历期113天,累积生长量、日均生长量分别为894.1、7.91cm,其中昼夜分别贡献77.6%、212.4%。生长以立秋至白露期间为快,在1/3生长期内,生长量占2/3。夜间生长速率是昼间的三倍多。⑤高生长量(y)与日均温(x1),日温差(x2)、降雨(x3)间的回归方程式为y=2.729+0.268x1—0.184x2+0.032x3,其中湿度的影响达显著水平。复相关R=0.463。  相似文献   
5.
中国沿海6个花鲈群体的形态差异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聚类分析、主成分分析和判别分析等多元分析方法,对东港、绥中、秦皇岛、青岛、舟山以及珠海等6个花鲈(Lateolabrax maculatus)地理群体的8个形态比例性状进行了研究。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表明,6个花鲈群体可被分为两支:来自黄海、渤海海域的东港、秦皇岛、绥中和青岛群体为一支(北方群体);东海海域的舟山群体和南海海域的珠海群体为另一支(南方群体)。南北群体间有一定程度的形态分化,和舟山群体相比,珠海群体和北方群体的亲缘关系更近。主成分分析获得的3个主成分方差贡献率分别为31.726%、27.744%和14.075%,累计贡献率为73.545%。利用8个变量构建的6个地理种群的判别公式,判别准确率在63.6%~84.4%之间,综合判别准确率72.7%。本研究结果为花鲈地理种群判别、种质资源评价以及良种选育等提供了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6.
应用多元统计分析方法进行板料参数对抗皱性的综合影响研究,得到的全回归方程能客观地反映各种参数对抗皱性的影响程度和影响方式。为分析板料在成型过程中产生的缺陷和生产具有高抗皱性的板材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7.
水稻碾米品质统计及气象因子对其影响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1991~2003年间水稻碾米品质的测定资料,分年份对碾米品质的变化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在碾米品质中整精米率的变异最大,其次是精米率,糙米率的变异最小.在碾米品质与气象因子的多元逐步回归分析中,从30个气象因子中筛选出了20个对碾米品质影响较大的因子,在此基础上进行了碾米品质与气象因子的灰色关联分析,结果表明8月上旬平均温度(x1)、8月上旬最高温度(x2)、8月上旬最低温度(x3)、8月上旬平均相对湿度(x6)、8月中旬平均温度(x7)、8月下旬平均温度(x13)、8月下旬最高温度(x14)、8月下旬最低温度(x15)等几个气象因子对碾米品质的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8.
运用中早熟棉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数据,对其产量构成各因子与皮棉产量进行遗传变异、偏相关和通径分析。结果表明:总铃数对皮棉产量的贡献最大,其次是衣分和单铃重,子指最小。在高产栽培与育种实践中,应注意合理密植,提高优质、有效铃数,适当增加铃重和衣分,促进各因子间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9.
对乌鲁木齐市30个样地264个样点的苔藓植物进行调查,采集苔藓植物标本665份。经鉴定出苔藓植物79种(含变种)隶属于15科,29属。其中丛藓科(Pottiaceae)、真藓科(Bryaceae)和紫萼藓科(Grimmiaceae)为优势科,其种数占苔藓植物总种数的69.6%。通过对调查区同类型、不同地点苔藓植物多样性指数分析,发现乌鲁木齐市苔藓植物的分布特点为植物种类多,干扰较少的样地中苔藓植物的多样性就高。用典范对应分析法(CCA)研究30个样地中苔藓植物的盖度与主要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发现人为干扰程度、土壤湿度等对苔藓植物的分布都有显著影响。其中地面生苔藓植物的分布受人为干扰和郁闭度影响最为显著。研究结果表明乌鲁木齐市区苔藓植物的多样性和分布受人为干扰较大。  相似文献   
10.
【目的】比较分析3种不同来源中华乌塘鳢群体是否存在形态差异,为辨别中华乌塘鳢产品来源提供快速便捷的形态学判别方法,也为创建中华乌塘鳢红树林生态养殖品牌提供基础数据。【方法】分别测量中华乌塘鳢野生群体、红树林地埋管道生态养殖群体和池塘养殖群体的6个可量性状和20个外形框架结构数据,并采用方差分析、聚类分析、判别分析和主成分分析等方法进行多元分析。【结果】除头长/体长外,其他各项可量性状比值在各中华乌塘鳢群体间均存在明显差异。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对第一主成分影响较大的有L9(第二背鳍起点至其末端的距离)、L13(第二背鳍末端至臀鳍起点的距离)、L14(第二背鳍末端至尾鳍背侧起点的距离)、L17(第二背鳍末端至尾鳍腹侧起点的距离)、尾柄长/体长和尾柄高/尾柄长等尾端特征值,对第二主成分影响较大的有体高/体长、L2(第一背鳍起点至腹鳍起点的距离)、L5(第二背鳍起点至臀鳍起点的距离)、L6(腹鳍起点至臀鳍起点的距离)、L7(第一背鳍起点至臀鳍起点的距离)和L8(第二背鳍起点至腹鳍起点的距离)等躯干特征值,对第三主成分影响较大的有L11(臀鳍起点至其末端的距离)、L12(第二背鳍起点至臀鳍末端的距离)、L16(臀鳍末端至尾鳍腹侧起点的距离)和L18(臀鳍末端至尾鳍背侧起点的距离)等体后端特征值。野生、生态养殖和池塘养殖中华乌塘鳢群体可通过判别函数进行有效区分,其综合判别正确率为93.1%。聚类分析结果显示,野生群体与生态养殖群体先聚为一支,再与池塘养殖群体相聚,即中华乌塘鳢生态养殖群体与野生群体的形态较相近。【结论】中华乌塘鳢野生群体、红树林地埋管道生态养殖群体和池塘养殖群体的形态存在明显差异,通过形态学多元分析可有效辨别。红树林地埋管道生态养殖群体的形态与野生群体更相近,食物保障和食物组成、环境理化条件等可能是引起中华乌塘鳢各群体形态差异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