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篇
林业   1篇
水产渔业   3篇
  2021年   2篇
  2015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8 毫秒
1
1.
国家科委1987年批转试行的《科学技术情报工作条例》中指出,专业科技情报网是全国科技情报系统的组成部分。由此可见,专业科技情报网的建设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我们内河航道分网作为交通部水运工程科技情报网的一个分网,自1984年4月成立以来,对于沟通情报交流,加强横向联系,提高情报利用率,以及促进技术交流与合作等方面收到了较好的效果,笔者根据多年来情报工作的体会,就此谈几点肤浅的看法。  相似文献   
2.
为了研究长江三峡水库变动回水区人工鱼礁建设后的效果,分别于2019年8月和12月,采用渔业资源传统调查与水声学探测结合的方法,对铜锣峡江段开展了资源现状调查。结果显示:人工鱼礁区域鱼类组成共计70种,隶属于6目14科,其中长江上游特有鱼类10种;人工鱼礁区域鱼类分布以小个体为主,夏季和冬季体长超过6 cm的个体占比分别为20.81%和22.19%;人工鱼礁区域鱼类密度高于其他区域,夏季和冬季鱼类密度分别为50.78 ind/hm2和86.23 ind/hm2;人工鱼礁区域鱼类分布具有时空特性,夏季主要集中于中下层,占比为87.79%,冬季主要集中分布于下层,占比为48.34%。结果表明,人工鱼礁具有一定的集鱼效果,有利于渔业资源的保护。  相似文献   
3.
2013年9月15日至2014年2月22日,在自然状态下观察江豚在皖河口活动作为对照组。2014年3月2、11、17、20日购买2龄鲢(Hypophthalmichthys molitrix)等冬片鱼种692 kg,在投食状态下观察江豚在皖河口活动作为试验组。每次在白天整点时刻,采用瞬间扫描法记录10 min内江豚的出水次数和出水位置,作为1个样本。皖河汇流区设置304个网格(50 m×50 m),每头江豚出水1次,在相应网格位置以黑点标注。皖河入口端线中点为圆心,以半径500 m半圆面积为有效观察窗,根据江豚平均游动速度(4.3 km/h),窗内群体之间的时间间隔超过7 min,视为2个独立的群体。结果表明,自然状态下,江豚在皖河口觅食活动主要在支流区和滞留区,9:00、12:00和14:00出现3个活动高峰期;集群规模在1~8头,平均为3.67头。投放活体幼鱼后,江豚在分离区和急流区平均出水次数增多,而滞留区减少;出水次数骤然升高,以后逐渐降低;集群规模在2~10头,均值为5.80头,可见投放鱼饵后江豚集群规模明显增大(P<0.05)。在皖河18次调查的144个样本中,有效观察时间为1400 min,共记录江豚活动87次,累计记录309头(含重复数),分为156个亚群类型,以夫妻型居多(37.10%),家庭型最少(14.67%)。自然状态下,每天观察到江豚约15头,投放鱼苗时观察到约24头,两者差异不明显(P>0.05),但出水平均次数明显增多(P<0.05)。所以在其经常出没的汇流水域投放鱼苗可以减缓施工对江豚捕食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4.
探究长江天鹅洲白鱀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长江段底栖动物的群落结构及季节变化,可为该区域水生生物的保育和管理工作提供基础资料和科学依据。2014-2015年,按季节在干流江段设置16个采样站位,进行底栖动物调查和水质理化指标测定,并同步收集当月水位信息。结果表明,4次调查共检出底栖动物53种,其中水生昆虫28种,软体动物9种,寡毛类9种,甲壳动物4种,其他类群3种,常见种为日本沼虾、钩虾、栉水虱、米虾、河蚬、淡水壳菜、多足摇蚊、环足摇蚊和齿斑摇蚊。底栖动物存在较为明显的季节演替,且种类组成较为简单,以小个体的物种和活动能力较强的甲壳类为主。低水位时,生境异质性的升高有利于底栖动物多样性的增加;而高水位时生境异质性的降低,则对底栖动物的多样性不利。水位的升高以及流量的增大,有利于活动能力较强的甲壳动物生存和扩散。底栖动物的密度、生物量以及多样性处于较低水平,与该河段地处下荆江、河道演变剧烈、生境不稳有关,密度水平与长江中游的沙市、黄石断面接近,表明目前底栖动物密度处于较低水平是一种常态现象。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